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文献综述

地铁文献综述

国内外地铁空间建筑艺术风格特点与发展趋势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班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姓名:**
一、前言
从华盛顿到蒙特利尔,从波尔图、里斯本到热那亚,从巴黎到温哥华,地铁已经成为了大城市居民出行的常用工具。

而在这些民俗文化风格迥异的地方,设计师们也根据当地的特色设计出了一座座生动、别致的地铁站,让这些地标性建筑更具魅力。

而在国内,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也已经开通了地铁。

地铁让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也大大缓解了路面交通的压力。

而国内外别具特色的地铁空间建筑更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鉴析国内外地铁空间建筑艺术风格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主题
自从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

经过了150年岁月变更,地铁已经成为城市中人们出行最便捷的选择。

而国内外别具特色的地铁空间建筑也成为一些城市的代表建筑。

(一)巴黎
到了巴黎之后,会发现巴黎果然不负“浪漫之都”美誉,连巴黎地铁都有其别具一格的“特色”。

巴黎地铁有着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到了地铁站之后,随处可见拿着小说在专心阅读的男女老少。

无论是在站台等车,还是在车厢内,很多人都会拿着本口袋书大小的小说看,别有一番特色。

而且,大多数人都很专心,显出了法国人爱阅读的特点。

在晃晃荡荡的车厢内看书,很是有浪漫感觉。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是因为法国人希望隔着书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就全美而言,华盛顿地铁系统仅次于纽约,它拥有86个地铁站。

部分地铁站建筑设计出自一名师从阿尔瓦·阿尔托的芝加哥设计师哈里·威斯之手。

这些地铁站颇具野兽派建筑风格,大都采用露石混凝土结构,并不断重复相同元素,感觉十分大气。

而整体的建筑中没有采用圆柱形的支撑住更是其的特点所在。

当你置身其中,慢慢地你会被华盛顿地铁站的庞大而高耸的穹顶的吸引,感觉象是进入了外星人建的太空城。

最有意思的是,列车要进站之前,月台的灯光会戏剧性地闪亮预告列车的到来。

不少地铁站以俄国大文豪命名,如“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等。

其中名气最响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站。

“马雅可夫斯基”站是为了纪念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地铁入口处立着诗人的头像,目光深邃。

“马雅可夫斯基”站之所以有名不仅在于诗人,更是由于车站的建筑特色。

这个地铁站的建筑风格被归入当时的“斯大林式新古典主义”,前卫的设计理念融入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别有一番诗人般的浪漫情怀。

大厅两侧的每座大理石拱门都镶着不锈钢。

一盏盏照明灯围成圆形,嵌在穹顶。

地面中央的红色大理石“通道”,犹若一条红地毯,仿佛在欢迎每位乘客。

地铁站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天花板:千万别以为只是灯饰围成圆形这么简单,其实每个圆圈里面都另有风光。

这里镶嵌着苏联名画家杰伊涅卡的马赛克壁画,共有31幅。

令人叹为观止的设计方案于1938年在纽约国际展上获得大奖,使“马雅可夫斯基”站成为世界级的地铁站。

(四)武汉
武汉地铁是我最熟悉的一个,现在武汉整体只有两条线全线通车,另外的3号,4号线只有那部分通车。

根据我亲身经历,武汉的地铁建筑并不像国外那么别具特色,充满了浪漫,文学色彩。

武汉的地铁站给人简单明了的感觉,其整体建筑谈不上什么特色。

然而在线路上却大放异彩,全国首条贯江隧道就是在这里通车的。

三、小结
就我个人通过这些天的查阅和调查,我发现国内外的地铁空间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骨外,尤其是欧洲的部分被国家,地铁的空间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充满了浪漫,亦或是文学色彩。

可能更他们较早就开始了地铁这一行业有关吧。

有了时间的积淀,他们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符合自身特点的风格。

较之于国外,中国地铁这个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发展阶段,以建设为主,只用于艺术特色这一点没有顾忌过多。

暂时的特点就是简单明了,建筑本身并没有多少特色,每个地铁站大致相似,没有将地域特色融于建筑之中。

不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国内起步很早,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在某一站点会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较之于其他,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拥有地铁,而中国的地铁空间建筑也会形成别具特色的风格。

四、文献参考
1.关宝树,钟新樵。

《地下空间利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2.John Carmody,Raymond Sterling。

《Underground Space Design》,Van Nostrand Reinhold,1993
3.施仲衡。

《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耿永常,赵晓红。

《城市地下空间建筑》。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5.吉迪恩.S.格兰尼,尾岛俊雄。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陈刚,李长栓,朱嘉广。

《北京地下空间规划》。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贺少辉。

《地下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Liu,H.Feasibility of Underground Pneumatic Freight Transport in New York City, Columbia Missouri[R],2004
9.曹继林。

轨道交通与地区发展:[硕士学位论文]。

同济大学,1997
10.钱七虎,陈志龙,王玉北,刘宏.地下空间科学开发与利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11.代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1
12.童林旭.地下建筑图说100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3.阳建强.西欧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
14.田海芳,田莉.论城市立体开发[J].城市问题,2007.
15.李显忠.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政策与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