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谢道韫生平简介.doc

谢道韫生平简介.doc

谢道韫生平简介我们喜欢研究历史故事,从古诗中品味人生。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谢道韫生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谢道韫生平简介东晋女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生卒年不详。

谢奕之女,王凝之之妻,聪慧有才辩。

曾在家遇雪,叔父谢安召集众子侄论文义,俄而雪骤,安问:“何所似也?”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大为称赏。

后世因称女子的文学才能为“咏絮才”。

又有一次,凝之弟献之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在青绫屏障后参加谈论,发挥献之前议,宾客不能折屈。

她风韵高迈,谢安称她有“雅人深致”,时人评论她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她的《登山》诗写道:“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描写东岳景象,颇得自然之趣;《拟嵇中散咏松》则仍带有玄言习气,表现出从“庄老告退”到“山水方滋”之间的演化。

谢道韫所著诗、赋、颂、诔原集为两卷,已佚。

今存文1篇、诗2首,收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人物经历谢道韫,陈郡阳夏(今太康)人,东晋著名女诗人。

她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谢安侄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谢道韫素有雄才,文思敏锐,兼长于书法。

原来诗文2卷,可惜早已散佚,现仅存《登山》、《拟稽中散咏松》等诗。

谢道韫(349—409),东晋女诗人,著名才女。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成人后又是王家的媳妇。

谢道韫是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

在谢家众多的儿女中,历史上所说的“谢家风范”,在谢道韫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因此,谢道韫的才情倍受伯父谢安的欣赏。

有一次,谢安问谢道韫:“《毛诗》中哪首诗写得最好?”谢道韫轻松地回答道:“周朝贤臣文能安邦、武能治国的尹吉甫写的《民》一诗最好,其诗‘词清句丽,穆如春风’。

”谢安与自己的这位侄女也有着同样的感觉。

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谢道韫对《诗经》也读得如此之熟。

谢安当即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的深致”。

还有一年冬天,天空中雪花纷纷扬扬,谢家子弟正围坐在火炉旁谈诗论文。

雪越下越大,谢安笑了笑问在座的侄儿侄女们:“白雪纷纷何所似(大雪纷纷而下像什么样子)?”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像是空中撒下的一把白花花的盐)。

”谢朗是谢安的二哥谢据的儿子,谢安听了侄儿的回答后,没置可否,只是默不作声。

谢道韫随即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满天飞舞的雪花就像春天随风起舞的柳絮)。

”听了谢道韫的回答,谢安一面鼓掌,一面口中对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赞赏不已。

此后,人们称有文学才能的女子为“咏絮之才”。

从此谢安心中一直在暗自盘算,一定要给自己的这位侄女物色一位才华相配的丈夫。

时下人们都知道王家子弟个个才华出众,谢安自然也想到在王家子弟中挑选一个。

谢安最初的意思是想将侄女许配给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不久得知王徽之“雪夜访戴”一事以后,谢安担心王徽之是一个办事随心所欲,不能始终如一的人。

因而选择了他的哥哥,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做他的侄女婿。

王凝之字叔平,为人禀性忠厚,行止端方。

有较深厚的文学造诣,工草隶。

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及会稽内史。

谢道韫15岁时嫁到王家后,恪尽妇道,受到王家老少的一致好评,都认为她是一位难得的好媳妇。

晋代清谈之风盛行,文人雅士,经常围坐在一起,一杯茶,一壶酒,天南地北,无所不谈。

连大家闺秀也常常参与其中,发表各种高见,不过女子参加其中的讨论,则先要设置好“青绫幕幢”,然后,端坐其中,使那些与之对谈的男性士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有一次,凝之的弟弟献之与友人讨论诗文,正被友人说得理屈词穷,处于尴尬境地之时,被从这儿经过的他的嫂嫂谢道韫听到了。

谢道韫二话没说,立即躲到屏风后面参加了讨论。

谢道韫接着献之的话说下去,并在他的基础上引经据典,大加发挥,讲得条条有理,使友人无言以对,只好甘拜下风。

在座的人对谢道韫的才华无不折服。

不过谢道韫嫁给凝之后,对她的这位丈夫还是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一次,谢道韫的叔父问她:“王郎(指王凝之),逸少(王羲之)子,不恶,汝何恨也?”道韫回答说:“一门叔父则有阿大(指谢安),中郎(指谢万),群从兄弟复有封(谢韶的小名),胡(谢郎的小名),羯(谢玄的小名),末(谢川的小名),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丈夫王凝之比起她的众位叔父及各个兄弟那要差得多。

谢道韫对丈夫王凝之的评价是正确的。

其后,以海盗起家的匪盗孙恩作乱,并率兵进攻会稽。

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手握军政大权。

面对强敌的进攻,部下劝他早作准备,而一味相信道教的他却居然相信道祖能保佑一郡百姓不遭涂炭,于是闭门祈祷,然后告诉部下说:“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

”致使贼兵一到城下,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贼兵杀害。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怒火万丈,于是手持兵器带着家中的女仆向贼兵冲去。

谢道韫杀死贼兵数人。

然而终因寡不敌众,被贼兵俘虏,此时她还抱着只有3岁的外孙刘涛。

孙恩以为谢道韫抱的这个孩子就是王家的后代,随即下令部下将这孩子杀死。

谢道韫面对刽子手,正气凛然地对孙恩厉声喊道:“事涉王门,何关他族?这个孩子是我的外孙刘涛,你们一定要杀他,那就先杀了我吧!”孙恩早已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义正词严,毫不畏惧的样子,不免也被她所折服,于是改容相待,不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而且也没有加害于谢道韫,还派人将她和她的外孙刘涛一起送回会稽。

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直至离开人世。

孙恩之乱平定之后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过谢道韫。

事后,刘柳常对人夸奖谢道韫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 谢道韫所著诗、文集原有两卷,后散佚,今存文1篇,诗2首。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

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

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

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

人物传说谢道韫临事不乱晋代王、谢两族,世代替缨,朝廷倚之为柱石。

既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又有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

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又状写出人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谢道温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家风范,在她身上表露无遗,长大后嫁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门当户对,传为佳话。

“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

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都璿提亲,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婚嬅高门的难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

王羲之更以书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虽然略逊其父也颇得真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道韫叔父就是“淝水之战”中东晋政权中,措国家如磐石的谢安。

晋室东渡之初,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

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温的聪颖与才情。

有一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谢道温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

“吉甫作诵”是指的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这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

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

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温颇有雅人深致。

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象是什么样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温接着说:“未若柳絮。

因风起。

”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

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长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

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

有人问起,答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怪!”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

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

正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春暖花开的时侯,名流雅集。

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健还在字美。

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谢道温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谢道温听到了。

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温端坐在青绫幕樟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典围绕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

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但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

肥水之战时,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

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守长江上游,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留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

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当时都城沸沸扬扬,相率猜疑,都说桓温无故入朝,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谢巨族。

当时谢安、王坦之都在朝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温,百官随行出都,个个惶惊不已。

桓温在新亭大陈兵卫,延见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温遥拜。

谢安这时是吏部尚书,从容走到桓温面前,谢安见到帐后罗列甲士,坐定后即对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帐后置甲士乎?”桓温只好答道:“恐有猝变,不得不然。

”于是挥退甲士,掬诚欢谈多时,方才动身,同入建康。

谢道温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