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的建立:581年,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3、隋朝历史的特点:短暂而繁荣。
短暂指统治时间短,二世而亡(581—618年,共38年);繁荣指隋朝在隋文帝统治时出现了空前繁荣富庶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同时,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结束了西晋以来长期的分裂状态,使南北重归统一,开创了科举制,开通了隋朝大运河。
4、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教材第4页图)(6)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8)大运河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但开凿大运河,征发劳役过重,加重了人民负担,引起人民反抗。
★隋朝与朝的共同点:①历经二世而亡;②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③都有一些开创性的措施;④都有一些重大工程(朝长城、隋朝大运河)第2课“贞观之治”1、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渊就是唐高祖。
3、“贞观之治”(1)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世民)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摇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征为最著名谏臣。
(3)贞观之治的主要作用: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4)评价唐太宗: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②唐太宗在晚年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社会矛盾加剧。
总之,纵观唐太宗一生,他的功绩卓著,是我国古代帝王杰出的典。
4、“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意思是: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而行,也能把船掀翻。
这表明唐太宗认真总结前代灭亡教训,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
5、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武则天统治时,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1.“开元盛世”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2.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
②长安城:城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唐都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3.唐朝的衰亡: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9世纪后期爆发唐末农民起义,907年唐朝灭亡。
4.中国古代史上几个著名的盛世: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隋文帝——开皇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启示:(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
(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生活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局面的保证。
(3)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3.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和同为一家”唐与吐蕃等民族的交往1.西南──吐蕃(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意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西北──回纥(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3.东北──靺鞨(满族祖先) 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4.西南──南诏(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王。
*唐朝与边疆各民族往来方式的特点:(1)战争(2)设立行政机构管理(3)册封首领(4)联姻(和亲)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1、唐朝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⑴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⑵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①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⑶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建筑、雕刻和医学等),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2、唐与新罗的关系: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3、唐朝和古代印度(天竺)的关系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游天竺取经,并在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是那烂陀寺讲学。
贞观后期回国后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他:①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②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4.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5.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的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6.唐代中外交流的史实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倡导开放、倡导交流、倡导合作,友好往来,互相学习。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1.建筑:代表:①隋朝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①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②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药王”思邈《千金方》。
4.诗歌: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代表诗人:①白(盛唐)──特色: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人称:“诗仙”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②杜甫(由盛转衰)──特色:气魄雄浑,沉郁悲怆人称“诗圣”,其诗“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③白居易(中唐)──特色:直白如话,通俗易懂代表作:《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5.书法:颜真卿,作品:《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雄浑敦厚;柳公权,作品:《玄秘塔碑》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后人把柳书和颜书并称为“颜筋柳骨”。
6.绘画:阎立本,代表作:《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后世称吴道子为“画圣”。
7.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坐落在今天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生动形象的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8.盛大欢腾的乐舞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匡胤发动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史称北宋。
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局面。
3.金和南宋的对峙(1)抗金英雄:岳飞郾城大捷(2)宋金和议:宋高宗和桧以“莫须有”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
4.两宋时期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的特点:政治格局: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南方战乱少;②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好;2.表现:(1)农业①太湖流域的、,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④从越南引入占城稻(2)手工业①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②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③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造船业发达。
海船已装有指南针。
(3)商业的繁荣①商业都市:、临安②海外贸易:、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