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慢性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578• 临床研究 •慢性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体会陈少华(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卫生院,江苏溧阳 213333)【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阑尾炎诊断以及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2年收治的20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在患者的临床上采取手术进行治疗。

结果本组20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的病情得到准确的诊断以及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后均能够康复出院,其中,200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并发腹腔囊肿、腹痛、腹腔粘结以及腹内其他疾患等疾病。

结论因慢性阑尾炎有着相对复杂的病因,因此,应该及早的诊断慢性阑尾炎的病情,并且在最快的时间内采取手术进行治疗,促进慢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慢性阑尾炎;诊断;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7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3)12-0578-02慢性阑尾炎主要是因为急性阑尾炎症在消退后出现感染或者发炎的情况导致出现慢性疾病[1]。

其中,主要包含有组织周围出现粘结的情况、阑尾扭曲、官腔闭塞与狭窄以及增生结缔组织等情况,慢性阑尾炎疾病由于病情较为复杂以及病发较突然,在临床的诊断以及采取手术治疗时均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20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在患者的临床上采取手术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选择的20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80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在10~65岁,平均年龄38.3岁;患者患病时间为5个月~10年,平均患病时间为16.3个月;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10d,平均住院时间为5.8d。

1.2 病情表现通过相关检查,本组20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在发病时右下腹部均有反复性的疼痛,在病情发作之前有效腹部疼痛转移性相对明显的患者有60例,40例患者的右下腹部出现轻微疼痛,23例患者出现腹胀或者排便次数突然变多的情况,42例患者在触及右下腹部进行检查时发现有包块并且呈现条索状,20例患者的右侧腰出现轻微疼痛,80例患者在按压麦氏点时出现反跳痛或者压痛[2]。

1.3 辅助检查对慢性阑尾炎患者选择全消化道造影或者胃肠道造影等进行辅助检查,通过检查发现,有30例患者阑尾没有清晰的显影且不充盈,53例患者出现阑尾没有全部充盈,35例患者在进行胃肠道造影检查的3d后阑尾仍然残留钡剂;通过CT检查发现有20例患者阑尾出现变形增粗的情况,12例患者的阑尾腔出现闭塞的情况,10例患者阑尾墙内出现结石改变或者阑尾钙化症状,10例患者的外周血象出现升高的情况。

1.4 治疗方法本组200例患者通过CT检查、X线检查以及消化道造影检查等均符合慢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3]。

通常情况下,均选择基础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作为手术麻醉的方式;本组慢性阑尾炎患者中有90例选择麦氏切口的手术方式,48例患者在右下腹部直肌右旁进行切口,62例患者右下腹经腹直肌进行切口,所有患者在一期书中均能够将阑尾切除;在完成手术后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抗生素。

2 结 果手术过程中,本组所有的患者的阑尾位置分别表现为:游走性、盆位、高位、盲肠后位以及盲肠左位等;患者的阑尾外形分别表现为腔内粪石、束带粘结、阑尾卷曲细长、官腔狭窄以及管壁增厚等类型。

本组20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的病情得到准确的诊断以及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后均能够康复出院,其中,200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并发腹腔囊肿、腹痛、粘结性肠梗阻、腹腔粘结以及腹内其他疾患等疾病。

3 讨 论3.1 慢性阑尾炎主要是因为阑尾有着较为狭长的官腔导致出现有较多的淋巴组织、血运动存在障碍、异物梗阻以及容易扭曲等,因此,阑尾会出现炎症的情况。

有较多慢性阑尾炎患者在病发前都曾经有过急性阑尾炎疾病,但也有较少的部分在患病初期就已经是慢性发展的趋势;改变患者的病理主要是因为阑尾粘结扭曲、官腔闭塞以及狭窄以及增生纤维结缔组织等[4]。

慢性阑尾炎相对于急性阑尾炎来说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在诊断上常缺少具有典型性的依据,在诊治上有着较大的难度。

病情在反复发作后阑尾会出现包裹以及粘结的情况,在患者阑尾的根部同时发生变异,增加了手术治疗的困难。

3.2 正确的在慢性阑尾炎患者手术之前进行诊断能够保证患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以及促进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有所降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患者的右下腹部出现较为典型转移性的疼痛,在此之间阑尾周围没有出现脓肿的情况,疼痛反复发作,能够较为明确的进行诊断。

②通过采用腹部CT、全消化道造影以及X线胃肠道造影等对患者进行检查发现阑尾位置出现钙化、僵硬变形、扭曲以及显影中断等情况,在阑尾显影的位置触及有疼痛的感觉。

③患者的右下腹部经常出现固定性压痛以及反复性疼痛等情况。

3.3 通常情况下,在确认患者病情为慢性阑尾炎疾病时,采取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于患者慢性阑尾炎粘结较为严重以及较长病程等应该选择在经腹直肌或者右下腹部右旁直肌进行切口治疗,给探查患者病情以及将切口扩大提供方便,确保在回盲区域探查时要多于100cm。

患者的阑尾在出现变异的情况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切口扩大,同时可以切开条索状物的表面寻找盲肠壁内阑尾、后腹膜内以及盲肠后位等,尽可能的确保输卵管以及肠管受到损伤;阑尾位置处于肝下或者盆位时,在切除阑尾时可以选择在肌层下剥除或者逆行切除的方法,在切除阑尾手术的过程中动作要尽量保持轻柔,避免出现肠管损伤的情况[5]。

综上所诉,一旦患者在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后,则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的采用手术进行积极的治疗,确保能够促进慢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1] 张鹏.手术治疗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4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2(6):163-164.• 临床研究 •579[2] 李晓平,陈仕距,周高东,等.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附56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10(3):123-124.[3] 王伟.慢性阑尾炎3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8(12):264-265.[4] 祝兆刚.慢性阑尾炎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5(4):154-155.[5] 潘振满.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与病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5(19):200-201.改良米非司酮周期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邓红梅(湖北省襄阳市襄北监狱医院妇产科,襄阳 襄北 441123)【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米非司酮周期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妇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围绝经期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米非司酮周期疗法,即20mg/d ,改良组采用改良小剂量米非司酮周期疗法,即15mg/d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闭经发生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等。

结果 改良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改良组患者闭经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体积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 <0.05),但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减少,且改良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

结论 与常规剂量米非司酮周期疗法相比,改良小剂量米非司酮周期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闭经出现。

【关键词】改良米非司酮周期疗法;围绝经期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疗效中图分类号:R711.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3)12-0579-02围绝经期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作为中年女性常见妇科疾病之一,主要因卵巢功能衰退及垂体激素敏感性下降所致[1];临床传统采用对症止血、性激素疗等,效果不佳,复发率高[2],常导致子宫切除,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

近年来米非司酮周期疗法开始在临床逐渐得到应用,但剂量选择还未有统一标准。

笔者选取我院妇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围绝经期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患者75例,采用改良小剂量米非司酮周期疗法,并与常规剂量米非司酮周期疗法比较,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妇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围绝经期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患者150例,均经刮宫术后病理活检临床诊断,且排除子宫器质性病变。

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1~55岁,平均年龄为(46.9±5.3)岁,平均病程为(7.6±1.3)个月;改良组患者年龄43~56岁,平均年龄为(47.2±6.0)岁,平均病程为(8.0±1.6)个月。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米非司酮周期疗法,即20mg/d ,改良组采用改良小剂量米非司酮周期疗法,即15mg/d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均于每个月经周期第一天开始服用,连用5d 。

1.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闭经例数、复发例数,并于治疗前后测量子宫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沈景丰等[3]拟定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级;主要评价内容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停药后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11.0,,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2.1 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8.7%,94.7%;改良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比较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对照组7519401678.7改良组753734494.7P <0.052.2 两组患者闭经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闭经发生率分别为41.3%,26.7%;复发率分别为10.7,2.7%;改良组患者闭经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闭经发生率及复发比较组别例数闭经情况复发情况闭经发生例数闭经发生率(%)复发例数复发率(%)对照组753141.3810.7改良组752026.72 2.7P <0.05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对照组与改良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体积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 <0.05),但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减少,且改良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见表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