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课件完美版
联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 它,它就在哪儿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 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
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 摇。
你能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 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
白杨
走近作者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 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 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其间写了很多杂 文、散文、小说、诗歌。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 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 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为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 事,四届主席团委员。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 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 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品读探 究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 在还不能理解。
• 你是如何理解“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的?你认为现在孩子们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句。“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 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 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不软弱,不动摇。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 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
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爸爸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 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 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 子孙”的博大胸怀。
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 沉思:由白杨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
未来。 • 微笑: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
人而感到欣慰。
托物言志 借物喻
人
•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即讲个人之“志”依托 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 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 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 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 、更富有感染力。
初读课文 整体感 知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 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划下来,谈谈 自己的理解。
2.思考爸爸神情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 相关词语,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3.思考课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 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 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作业布 置
• 推荐阅读篇目: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 《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 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积累词句。
再见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 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 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 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 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 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 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 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 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 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 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生字学习
晰(xī) (清晰) 伞(sǎn)(雨伞) 抚(fǔ)(抚摸) 绍(shào)(介绍) 疆(jiāng)(新疆) 陷(xiàn)(陷入)
理解体会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爸爸表达的是怎样的心?
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 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 戈壁。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 象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在你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 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 根了。
这句话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 点 ?“这儿……这儿……”与前 文哪里相照应?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 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 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
神情变
↓ 沉思
化
↓
微笑
神情变化深 探 • 出神、沉思: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
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 微笑:听到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 严肃: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
后面画“√ ”,错的后面画ד ”。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
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的志向。(× )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 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 杨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
√ 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 白杨{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著,无私 奉献}边疆建设者
岁寒三借物喻人
•
咏竹 王吉
友 夜里照时金琐碎,清风拂处玉玲珑。
托 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
•
梅花 王安石
物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志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