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劝学》胡玲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取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而我们要如何学习,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呢?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态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本堂课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
)二、屏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1、知识检测2、课文分析3、课堂小结4、练习指导(昨天,我们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了疏通,今天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三、知识检测1、找出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又;暴——曝;輮——煣)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知——智)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性)2、“而”在文中的用法表并列关系。
一般可不译,有时可以为“又”等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表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表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可不译。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1)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2)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表承接)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表承接)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承接)7)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8)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9)顺风而呼(表修饰)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因果)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1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1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表转折)1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表转折)1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表转折)(作为连词,“而”除了可以表示以上六种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用于主谓之间,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另外,在文言文中,“而”一般除了做连词外,还可以做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如“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或与“已”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即“罢了”之意。
),而字用法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了。
3、特殊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过渡:从刚才答题的情况看,同学们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是:古人议论说理的艺术,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
请同学们翻到单元提示P45页(念单元提示重要语段)。
课文标题是《劝学》,意思就是鼓励人们学习,而文章的论证部分却很少提到“学”这个字,那么荀子是怎样劝学的呢,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来鼓励人们学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四、分析课文: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几个问题:(屏示)1、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论点的含义?2、从哪几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3、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一)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论点的含义?论点:学不可以已。
“已”是什么意思?——停止,这句话的含义是一生都不能停止学习,并暗示了学习的方法态度:持之以恒。
中心论点提出来了,议论文写作经典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板书到黑板)。
问题提出来啦: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让我们明白他的观点是什么(板书“是什么”),然后就应该论证什么问题呢——“为什么”“怎么做”(板书)。
荀子的思路和同学们的思路不谋而合——为什么学?怎么学?为什么学?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看荀子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来劝人们学习。
二)分析第二段(为什么要学?)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比喻论证法用了几个比喻?——五个。
哪五个?(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屏示五个比喻)问:青,取之于蓝,为何会比蓝颜色更深?——经过了提取。
冰,水为之,为何会寒于水?——经过了降温凝结直木又怎能为轮?——用火烤弯木又怎能变成直的木板?——经墨线量过加工刀具怎么变锋利的?——经过磨砺由此可见客观事物要得到提高和发展,必须经过外物加工。
同样的道理推出:君子要变得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也要经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即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
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本段用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青”和“冰”的比喻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述了改造人的品性。
由此可见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使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屏示: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学生根据提示背诵第一第二段)三)分析第三段(为什么要学?)第二段用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
学习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辑绝江河第一个比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接下来的四个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借助了外界的力量。
这就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也就是说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并不是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本段用一连串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什么作用?——学习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小结:课文第二和第三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屏示)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从而回答了为什么学的问题,有力地证明观点:学不可以已。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四)分析第四段(怎么学)导入: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
大家齐读第四段。
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
(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
)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所以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美好的品德,精神智慧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
所以学习要善于积累。
2.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
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
)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学习贵在坚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寄托”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五)略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对比论证:使观点鲜明有力。
(齐声背诵全文)五、结束语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我们更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让我们铭记荀子的教诲“学不可以已”,活到老学到老吧。
六、作业1.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
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
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2、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苍鹰不停歇的身姿。
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3、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