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总量控制
汞排放量(吨)
铅排放量(吨) 镉排放量(吨) 六价铬排放量(吨)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
27
1700 285 670 6170
26
1670 270 618 5995
-3.7
-1.9 -5.4 -7.7 -2.9
总量的分配原则
总量控制研究关键是如何科学、公平、合理、简易地分配 允许排放总量 分配原则
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问题; 1971年开始对水质总量控制计划问题进行了研究, 1973年制定的《赖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中,首 次在废水排放管理中引用了总量控制,以COD指标限额 颁发许可证, 1977年日本环境厅提出 “水质污染总量控制”方法,水 质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浓度标准继续使用, 1978年6月修改了部分水污染防治法,以COD为对象, 开始了总量控制工作 1984年,日本将总量控制法正式推广到东京湾和伊始湾 两个水域,并严禁无证排放污染物。
BOD排放 BOD排放 BOD排放
Ø i:转换系数,源iBOD 排放每单位增加导致的点 处DO的 减少, Ø i愈大,对河水水质的影响愈大。
假定三个污染源排放引起的DO下降为1mg/L,那么6mg/L
的标准能达到,则
X1 X2 X3 1 1 [100(1 )] 2 [1000(1 )] 3 [500(1 )] 100 100 100 设Ø1, Ø2, Ø3分别为0.002, 0.002, 0.003
12项指标实行排放总量控制。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对规定环境单元之内的排污单位和个人排放某一种或多 种污染物的数量实行控制的制度 容量总量控制 目标总量控制 行业总量控制
容量总量控制——环境容量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从环境质量要求出发,运用环境质量模型计算,根据环 境允许纳污量,反推允许排污量;通过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优化分配污染负荷,确定出切实可行的总量控制方案。
同的排放源2,能以更低的费用去除同样数量的废物。
排放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排放BOD能降低河流的DO,稳定状态下(水流和污染排放 是恒定的,假设污染物排放和某地河流DO之间存在线性 关系),由于BOD排放而使处DO发生的变化值ΔD
X3 X1 X2 D 1 [100(1 )] 2 [1000(1 )] 3 [500(1 )] 100 100 100
总量指标
选择原则:1 .对环境危害大的、国家重点控制的主要污 染物;2 .环境监测和统计手段能够支持的;3 .能够实施总 量控制的。 根据以上原则,“九五”期间将对1 2 种污染物实行排放 总量控制。 大气污染物指标(3 个):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 废水污染物指标(8 个):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氰化物、 砷、汞、铅、镉、六价铬。 固体废物指标(1 个):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容量总量控制的特点——将污染源的控制水平与环境质
量直接联系。
目标总量控制——根据环境目标提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和 削减量的控制。它是从现有的污染水平出发,针对特定环 境的质量目标要求,确定分阶段的排放总量控制和削减量, 循控制一削减一再控制一再削减的程序,将污染物排放总 量逐步削减到预期目标。
目标总量控制的特点——将环境规划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
在排污量与环境质量未建立 明确的响应关系前,不能了 解污染物徘放对环境造成的 损害,及对人体的损害和带 来的经济损失 目标总量控制的“目标”实 际上是不准确的,由此造成 所采用的目标总量控制法的 整体失效。
规,易获得各级政府支持。
针对某些区域如“三河”、“三湖”、“两区”和47个环保重点 城市的空气、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实施容量总量控制 2011 呼和浩特 市 苏州市 福州市 武汉市 南宁市 昆明市
等比例分配原则—在承认各污染源排污现状的基础上,将总 量控制系统内的允许排污总量等比例地分配到污染源,各 污染源分担等比例排放责任。特点是简单易行,但不公平。 在承认现状、简单方便这一点上,等比例分配原则仍可供 参考。
费用最小分配原则
以治理费用作为目标函数,以环境
目标值作为约束条件,使系统的污染治理投资费用总和
定的环境目标作为总量控制的基础。
三者区别
目标总量控制以排放限制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性研 究人手,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容量总量控制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 性、环境目标可达性两个方面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行业总量控制以能源、资源合理利用为控制基点,从最佳
生产工艺和实用处理技术两方面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0.2 X 1 2 X 2 1.5 X 3 270
存在许多组合,能达标排放
(2)
污染物的等百分比削减
X1=X2=X3=X, 得X=73%
CT(73%,73%,73%)=1000(73%)1.9 + 1 0,000(73%)1.2 +5000(73%)1.5 =$8310,000
排放者有不等同的处理费用,所处的位置也 不一样,因而不公平,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 源
其他国家
联邦德国和欧共体采用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方法,
60%以上排入莱茵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得到处理, 莱茵河水质有了明显好转。 瑞典、前苏联、韩国、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也都相 继实行了以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核心的水环境管理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中国状况
1985年上海市开始试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988年3月,以总量控制为核心进行水污染排放许可证试点工作 1995年在《水污染防治法》——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
污染负荷1=100
费用3=5000x31.5
污染负荷3=500
源1
削减量1=100 (x1/100)
源3
削减量3=500 (x3/100)
排放量1=100 [1-(x1/100)] 排放量2=1000 [1-(x2/100)]
排放量1=500 [1-(x3/100)]
源2
削减量2=100 (x2/100)
最小,求得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负荷。
优点:结果反映系统整体的经济合理性,即有很好的整 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缺点:不能反映出每个污染源的负荷分组都是合理的。 有些污染源为了总体方案最佳化。可能要强迫承担多于 自己不该承担的削减量,而另外一些污染源则准予承担
少于自己应该承担的削减量。
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分配原则
总量分配方法
等比例分配方法
一般等比例分配 所有参加排污总量分配的污染源,以现状排污为 基础,按相同的削减比例分配允许排污量;
排污标准加权分配 考虑各行业排污情况的差异,以污水综合排污 标准所列各行业污水排放标准为依据,按不同权分配各行业允 许排放量,同行业按等比例分配; 分区加权分配 将所有参加排污总量分配的污染源划分为若干控制 区或控制单元,根据与区域或单元相应的水环境目标要求,确定 出各区域或单元的削减权重,将排污总量按权重分配至各区, 区域内仍按等比例分配方法将总量负荷指标分配到污染源。
北京市 大连市 连云港市 南昌市 广州市 北海市 兰州市
天津市 长春市 杭州市 济南市 深圳市 海口市 西宁市
石家庄市 哈尔滨市 宁波市 青岛市 珠海市 重庆市 银川市
秦皇岛市 上海市 温州市 烟台市 汕头市 成都市 乌鲁木齐 市
太原市 南京市 合肥市 郑州市 湛江市 贵阳市 拉萨市
沈阳市 南通市 厦门市 长沙市 桂林市 西安市
污染源 污染削 削减 减(%) BOD/T/d 1 2 3 总费用 73 73 73 33 330 165
治理费 用/$103 3470 1720 3120 8310
削减单位BOD的 平均费用 ($.450kg/d 47.5 2.4 8.5
设计源3保持73%,源1不治理,为满足标准,源2必需将 源1的 73%也去除,源2的污染物去除%上升为:
(0.73)(1000) (0.73)(100) [ ] 100% 80.3% 1000
总治理费用为
CT (0,80.3,73) 10,000(80.3)1.2 5000(73)1.5 $5,050,000
总成本最小化的污染处理
中国实施的总量控制
主要采用目标总量控制,辅以部分的容量总量控制。 在全国范围这一宏观层面上实施目标总量控制,
国家级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标
分配
自治区、直辖市
分配
环境单元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指标
分配
排污单位
目标总量控制优缺点
优点
缺点
不需要过高的技术和复杂的
研究过程,资金投入少;
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污染徘放 数据和环境状况数据; 控制目标易确定,可节省决 策过程的交易成本; 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和法
设定DO标准的点 6mg/L
污染负荷2=1000
费用2=10,000x21.2
污染负荷、削减量和排放量单位 均以450kg/d BOD计
污水处理费用
排放标准需要的去除率X1,X2,X3 ,费用为CT(X1,X2,X3) CT(X1,X2,X3)=1000X11.9+10,000X21.2+5000X31.5 (1) 各污染源处理的费用不同,去除率提高,实际费用 很快上升。 其中源1的费用最高,其次为源3,而在与源1位置形
“九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汇总 表
名称 烟尘排放量(万吨) 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石油类排放量(吨) 氰化物排放量(吨) 砷排放量(吨) 1995年 1744 1731 2370 2233 84370 3495 1446 2000年 1750 1700 2460 2200 83100 3273 1376 2000年比1995年 增长率(%) 0.37 -1.80 3.82 -1.49 -1.5 -6.4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