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举例(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此判断错误。

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过程,同时研究学校情境中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2)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学家是瑞士的斐斯塔洛齐(裴斯泰洛奇)。

此判断错误。

赫尔巴特(德国)首次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裴斯塔洛奇(瑞士):提倡教育心理学化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3)与动物的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此判断正确。

人类的某些行为技能可以再错过关键期后经过补偿学习获得。

但是难度增大,我们要利用关键期给予恰当的教育,做到事半功倍。

P32(4)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可逆性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此判断正确。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可以形成守恒观念标志着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

P36(5)就儿童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而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则对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不起作用。

此判断错误。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实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但与此同时教学也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教学创造着“最邻近”发展区。

(6)埃里克森认为,在成年早期,个体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需要。

此判断错误。

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

而成年中期的任务才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需要。

P44(7)高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已经能够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此判断正确。

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心理自我阶段已经可以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将很多心智用于自省,自我意识高涨。

P46(8)认知方式就是认知风格,是个体偏好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

此判断正确,认知方式就是认知风格,是个体偏好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9)特殊儿童不包括智力超常儿童,仅指弱智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此判断错误。

特殊儿童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中获得良好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要借助教育上的特殊协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智力超常儿童也属于特殊儿童。

P51(10)按照加涅的学习分类观,张二同学从红、黄、紫、青、绿中辨别出红色;从圆锥、圆柱、梯形、四边形中辨识出了圆柱体,这属于认知策略学习。

此判断错误。

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观上述的学习行为属于具体概念的学习。

P59智慧技能: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11)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

此判断错误。

上述陈述属于练习律中的使用律效果律:即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

使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若加以练习应用,则联结就会增强;失用律则是指若不予以使用,联结就会减弱。

准备律:个体是否会对刺激作出反应,与个体事先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

P67(12)学生张莉莉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发型、步姿、服饰与她妈妈很像的人,于是她很远就叫起“妈妈”来,这证明了巴甫洛夫的刺激分化原则。

此判断错误。

上述行为属于巴甫洛夫的刺激泛化原则。

P65刺激的泛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应。

刺激的分化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与条件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反应。

(13)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而奥苏伯尔提倡探究式学习。

此判断错误,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而奥苏伯尔提倡有意义接受学习。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P77奥苏伯尔的发现学习: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新旧知识联系之前是否有一个发现的过程。

P79(14)李四同学一进校门就恐慌不安,总是千方百计的逃学旷课,这是学习焦虑症的表现。

此判断错误,上述表现为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的主要症状是害怕上学。

而学习焦虑的主要表现为畏惧学习,比如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一提到写作业就头疼等等。

(15)王五同学见李四同学不小心摔断了腿,他不仅毫无同情心,而且向其他同学说“摔死才好呢!”。

这是人格障碍或者说人格缺陷的表现。

此判断正确,人格缺陷的一个显著表现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

P270(16)赵六同学怕猫,于是班主任老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再和他讲猫的故事,接着让他看关在笼子中的猫,靠近笼子中的猫,抚摸笼子中的猫,最后把猫搂在怀里。

这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塑造法。

此判断错误,班主任的上述行为是系统脱敏法而不是行为塑造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某种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17)艾里斯的ABC理论中,C指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而B指事件本身。

此判断错误,艾里斯的理论中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18)当学生孙七出现李老师所希望的行为时,李老师奖励了她七枚小红星,这是心理辅导中的强化法。

此判断错误,上述行为属于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当学生表现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他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19)在认知风格中,沉思型比冲动型好,场独立型比场依存型好。

此判断错误,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教学时应采用与学生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20)斯金纳将学习和强化做了区分,认为学习可以用强化来解释,而动机不能用强化来解释。

此判断错误,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发生可能性的手段,都可以称作强化。

动机也是可以强化的。

(21)按马斯洛的观点,一个学生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是不可能努力学习的。

此判断正确,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类必须先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然后才会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二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要先得到满足。

(22)韦纳认为,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属于内部因素,同时也是不可控因素。

此判断错误,心境和努力虽然属于内部因素,但是属于可控因素。

(23)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

此判断正确。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已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

(24)学生张三因为上课打瞌睡而被老师用粉笔头打了两次,吓得李四再瞌睡也强打精神认真听课,这是班杜拉说的替代性强化作用。

此判断正确。

上述行为为替代性强化。

所谓替代性强化指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25)学完直角后再学锐角、平角、周角,这些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顺向迁移。

此判断错误,先学习的知识对后学习知识的影响叫顺向迁移,后学习的知识对先学习知识的影响叫逆向迁移。

既然是相互影响则既存在顺向迁移也存在逆向迁移。

(26)一个原来学会游泳的人,在进入游泳队训练跳水时,较其他学习过武术的人,在动作掌握和规范性上更快更准确,这是因为具体迁移使然。

此判断正确,具体迁移也叫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27)学习了水果这个概念之后,在学习苹果、香蕉、葡萄等概念,这种学习中的迁移叫顺性迁移。

此判断错误,水果是比苹果、香蕉、葡萄概括程度高的概念,先学习抽象程度高的内容再学习抽象程度低的内容属于垂直迁移中的自上向下的迁移。

(28)迁移的经验类化说认为,只要两种学习情境中原有相关因素或共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

此判断错误,两种学习情境中原有相关因素或共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是相同要素说的观点,经验类化说就是概括说,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概括。

(29)由于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语法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学习完英语再去学习法语,便容易产生正迁移,这是两种学习材料之间相似性因素导致了这一迁移的发生。

此判断正确,学习迁移理论中的相同要素说认为:两种学习情境中原有相关因素或共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

(30)为了提高对π的记忆,李老师编了。

的小诗,这是李老师运用了记忆术中的编歌诀法。

此判断错误,李老师使用的是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谐音联想法。

(31)在所有精细加工策略中,列提纲和利用图形是比较有效的促使学生学习的方法。

此判断错误,列提纲和利用图形、表格是组织策略。

而不是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有:联想法、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已有知识(32)学生钱八以前学习英语是特别注重单词背诵,后来他通过自我反思总结认为这种学习方法不好,于是他开始。

,这说明钱八同学的认知策略发生了改变。

此判断错误,钱八同学通过反思的方法改进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属于元认知策略的变化,元认知策略是关于如何认知的策略。

(33)容老师每次上课之前都让学生复述一下上次讲授的内容,是企图使用精细加工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判断正确,精细加工策略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34)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及调控。

此判断错误,元认知策略不仅是关于认知过程结果的意识与控制,而且还对认知的结果进行调控。

P203(35)PQ4R阅读策略属于学习策略训练中的程序化训练模式。

此判断正确,PQ4R指,preview、question、read、reflect、recite和review。

P210。

(36)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在表述方式上,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程序化操作来表征,而程序性知识则是以网络化和结构化方式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的。

此判断错误,在表述方式上,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程序化操作来表征,而陈述性知识则是以网络化和结构化方式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的。

(37)家长指着一只狗告诉他的孩子说“这是一条狗”,然后孩子知道了狗这个概念这属于奥苏伯尔说的概念学习。

此判断错误,上述学习行为属于符号学习。

P137符号学习(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