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八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观看“延迟满足”实验视频。 延迟满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 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 放弃眼前的诱惑。

“延迟满足”实验的研究结果
自控能力强的幼儿: 学业优秀 社会交往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 自信、坚强、自我效能感高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自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念
根据英国一项针对女性主管的调查显 示,女性主管往往觉得自己在工作上 孤立无援,受到或明或暗的歧视,而 回到家中依旧要承担家务,因为照顾 家庭一向被视为是女性责无旁贷的天 职,并不因为在职场上受到重用而消 减。
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
2.5-3.5岁:表现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对男孩的看法
喜欢帮爸爸干活 喜欢说“我打你” 喜欢玩货车等玩具 玩洋娃娃 喜欢帮妈妈干活 喜欢收拾屋子;爱说话;不打 人;常说“我需要帮助”
儿童自尊的结构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分为了以下五方面: ①学业能力:儿童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业上的能力; ②运动能力:儿童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感受; ③社会能力:儿童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欢迎; ④外表长相:儿童觉得自己有多好看; ⑤行为举止: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接受的 程度。
影响幼儿自尊水平的因素
1.教养方式。父母在幼儿形成自尊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早期教养方式的敏感性影响着婴幼儿建立一 个积极或者消极的自我模式。给孩子现实适中的 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高自尊。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角 色认同的最初途径是对成人,尤其是 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儿童通过观 察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形成最初的对 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三)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 须建立在性别角色认同(获得了性别 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上,认知水 平越高,儿童的性别认同越好,他们 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从别人的 角度考虑(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 反应(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 亲社会行为。
总结: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 电视媒介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 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话题辩论】

话题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做男人好还是 做女人好?
话题2.你认为男性是否适合担任幼儿教师?


话题3.你认为女孩就应该文静,男孩就应 该淘气吗?
第四节 同伴关系的发展

幼儿在哪个年龄阶段 开始与同伴交往? 最初的同伴交往通过 什么方式进行?

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 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 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 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 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 是言语的攻击。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 差异。
【实践作业】

运用本节知识设计几个通过移情训练幼儿 亲社会行为的方案。 设计要求:


训练目的明确;
训练方法得当; 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本章重点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的社会 地位,儿子的成就愈高,父母的晚年也就愈有保障。 女儿总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 就不容易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 成就的期待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担任职务的重要性
社会普遍赋予男性担任领导者之刻板印象,因此, 在职场上,即使能力相同,但男性通常有较佳的升 迁通道;虽然目前全球有许多女性担任领导者的职 务且成就斐然,但存有性别歧视的性别刻板印象仍 是挥之不去。

阶段一,性别认同阶段(2-3岁)
阶段二,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阶段三,性别恒常性阶段(6-7岁)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什么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最典型特征的看法。
图中宝宝是 男孩还是女 孩?
性别刻板印象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
人格特质的差异 行为的双重标准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移情 “延迟满足”实验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 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及四种游戏活动的类型 同伴接受性影响因素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攻击行为的发展
移情能力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2岁左右出 现。 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约在 2~3岁产生。
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 是个体进入童年晚期后才逐渐成熟的。


(二)内疚的发展

内疚:是个体因自己的行为危害了别人, 或违反了道德规则而产生的良心上的反省, 是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
第五节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行为:与他人互动时所表现的行 为称为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做出有利于他人的 行为。

案例
洋洋在玩滑梯时不小心摔倒了,膝盖磕破了, 流出了血。小朋友看到了感到特别难过,他们
觉得洋洋一定很疼,他们把洋洋扶起来安慰他,
另外的小朋友跑去找老师。
讨论:小朋友们为什么会帮助洋洋?


4岁幼儿开始有了内疚感的萌芽。
5~6岁是幼儿内疚感开始发展的时期。
三、情绪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延迟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
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
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
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 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 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 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讨论
在同伴交往中,哪些儿童特 别受小朋友欢迎?哪些存在 着同伴交往困难?为什么?
影响儿童的同伴接受性的因素
①父母的教养行为 ②出生次序的影响
③认知技巧
④名字
⑤生理特征
⑥行为特征
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1.被忽视型幼儿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 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 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 主动性、且不肯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 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2.被排斥型幼儿 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 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 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 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 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 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对女孩的看法
3-6岁:对性别的看法非常刻板,盲从于传
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生理社会理论 莫尼等人提出的生物社会理论强调,出 生之前的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素对儿 童性别社会化有决定性的意义。性激素也 可以影响人类的游戏风格,导致男孩的粗 糙、吵闹的活动以及女孩的平静、温柔的 活动。
幼儿攻击行为的发展

思考:
幼儿园里有些孩子很“厉害”, 经常将其他小朋友推倒或打哭,他们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攻击行为?遇到这 种情况幼儿园老师该怎么办?

观看幼儿攻击行为的视频。
基本的攻击类型: 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想得到的东西采取的抢 夺、推搡等行为; 敌意性攻击:为了伤害他人而采取的攻击行为。 思考:幼儿的攻击行为属于哪一种? 幼儿攻击的方式主要有: 身体攻击、语言攻击、物品攻击和关系攻击等。

3岁:识别“快乐”的情绪
3-4岁:识别“伤心”或“生气”等消极情绪 4-5岁:识别“恐惧”情绪 小学中期:识别“自豪、羞愧、内疚”等情绪
情绪推理能力的发展
促进幼儿情绪推理能力发展的因素: 亲子关系 能认同孩子的情感反应并明确地教孩子多 种情绪; 与母亲有更好的依恋关系 父母与幼儿经常交流情感体验 与同伴的互动关系
情绪表达规则




最小化规则: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的 表达在强度上减弱。 最大化规则:指积极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 增强。 面具规则:用中立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否 的情绪。 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的 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
二、道德情感的萌芽
(一)移情能力的发展 移情:是指儿童在察觉他人情绪反应时所 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是理解和共 享其他人感情的能力。
自我概念: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理解自
己的术语。它涵盖了自我的方方面面,比如外 表、个性、能力以及性别、种族等,从而对自 身独特的心理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
自尊的发展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评价而产 生的情感体验,是自我发展的最重要 的方面。 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自尊。

自尊的特点

幼儿自尊的特点: 他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问题的难度; 他们对自己的描述和评价非常零乱,还不 能对自己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幼儿游戏活动的类型
幼儿游戏活动社会性由低到高依次为: 1.单独游戏:儿童独自玩着,通常是与玩具一起玩,而忽 略其它儿童正在做些什么。(物体中心阶段) 2.平行游戏:儿童彼此相距不远,玩着相似的玩具或使用 相似的材料,但却很少互动,也很少试着去影响其他游戏 者的行为。 (物体中心阶段) 3.联合游戏:儿童现在借着交换玩具、材料、跟随彼此的 引导而有互动。但是他们不会扮演互补的角色或通过合作 去完成共同的目标。(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4.合作游戏:最复杂的游戏型式,儿童会相互合作以达到 共同的目标,他们能将工作做必要的分配以在协作中完成 任务,他们能扮演互补的角色。(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