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特点——讲义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特点——讲义

一、社会性概念
社会学家认为,所谓社会性是指生物作为社会的一员,在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特性;比如,分享、合作、助人等倾向性。

二、0-3岁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
社会性发展则是指婴幼儿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表达与控制、社会性行为,以及社会性适应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通过社会性发展,婴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并且开始适应社会角色。

三、0-3岁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快速且不平衡的
例如,婴幼儿依恋的发展,7个月以前就能快速与照看着形成依恋对象,但确立依恋关系却要花费近2两年的时间;
这也正说明,要建立安全依恋关系,需要家长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婴幼儿。

2.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可塑性强
例如:1岁左右的明明,跟小朋友和家人在一起时,很喜欢打人;父母觉得这种行为很不对就采用体罚、冷暴力等措施着力纠正;半年后,明明终于不再打人了,但即使有人打他,他也不再出手。

这说明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在成人的引导下可塑性极强。

3.婴幼儿社会性认知和行为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例如:妈妈说红红,不能爬栏杆,高高危险!
红红:好的,怕怕……!妈妈话音刚落,红红已经去爬栏杆了
这体现了婴幼儿社会认知与行为的不平衡性。

4.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例如:刚出生的瑞瑞,只要哭了,妈妈就知道她是饿了还是拉了!可过了几个月,妈妈却找不准瑞瑞哭的原因了。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说明瑞瑞从单纯社会化反应,发展到了丰富的社会情感需要,妈妈就很难判断准确了。

5.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由外部到内部的发展过程;
例如:迪迪和豆豆刚好都12个月大,俩人的父母经常让孩子一起玩;可可迪迪和豆豆却是各玩各的,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父母,到1岁半以后,他们才对对方产生兴趣。

这说明,婴幼儿的行为意图是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6.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从被动规范化到主动失范化的发展过程;
比如:一岁半的妹妹趁哥哥不注意,拿走3岁哥哥最心爱的玩具,哥哥讨要无果,生气的走了,妈妈告诉妹妹:“快还给哥哥,哥哥生气了。

妹妹嘟囔着:“哥哥走了,走了”。

这说明妹妹是明显的被动遵从行为,而哥哥是主动抗拒行为。

总之,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快速、可塑性强等特点,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通过短期训练就可以获得的,是需要教育者尽早对婴幼儿进行恰逢其时的引导,才会使其一生都受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