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仲裁学讲义资料

仲裁学讲义资料

仲裁法理论与实务
第一章 导论
本章重点:
1. 仲裁的特点 2. 仲裁的性质 3. 仲裁的优势与局限性
引言:民商事争议及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一)民商事争议的概念和特征
民商事纠纷,又称民商事争议,是指平等主体之间 发生的,以民商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主要特征:
1.民商事纠纷发生在平等的主体之间。 2.民商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商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3.民商事纠纷的解决具有可处分性。
我国的仲裁法包括( )。 A、《仲裁法》 B、《民事诉讼法》中的仲裁规定 C、《合同法》 D、国际公约中的仲裁规定
二、《仲裁法》制定的背景、宗旨及意义
制定《仲裁法》的背景
全国人大法工委于1991年5月着手制定仲裁法。在考 虑国情、总结经验特别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 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参照国际惯例和国外立法成果,经过大量调查研究, 于1994年3月提出了《仲裁法》的草案
机构仲裁,又称为制度性仲裁、常设仲裁, 是当事人根据仲裁协议,将他们之间的纠 纷提交给某一常设仲裁机构所进行的仲裁。
➢ 以仲裁机构的性质为标准
民间仲裁
行政仲裁
➢ 以作出裁决的依据为标准
依法仲裁
友好仲裁
友好仲裁,或称友谊仲裁,依原则仲裁,则是指仲裁 庭依当事人的授权,不根据严格的法律规定而按照它 所认为的公允及善良原则和商业惯例对纠纷进行裁决。
二、仲裁的性质
司法权论
该理论认为,虽然仲裁源于 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但在仲 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员的权 力、仲裁员的审理行为以及 仲裁裁决的执行方面,其权 威性都取决于有关国家的法 律
契约论
该理论认为,仲裁员是从当 事人那里,而不是从法律或 司法当局获得仲裁权,仲裁 具有完全自愿的特征
混合论
《仲裁法》的宗旨
建立一个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需要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仲裁法律体系
规范中国国内仲裁,同时促进中国涉外仲裁走上国 际化、现代化的道路
《仲裁法》的意义 结束了中国没有仲裁法典的历史 恢复了仲裁制度的本来面目
关于仲裁的性质,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 A.司法权说 B.仲裁是一种契约性质的行为 C.仲裁具有司法和契约双重性质 D.自治说 E.仲裁是便利处理民商事关系的一种需要
三、仲裁的特性
自愿性 专业性 国际性 灵活性
保密性 快捷性 经济性 独立性
四、仲裁的分类
➢ 以仲裁案件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为标准 国内仲裁 国际仲裁 ➢ 以仲裁机构的组织形式为标准 临时仲裁 机构仲裁
五、仲裁的优势和局限性
仲裁的优势
裁决较容易得到外国 法院的承认与执行
自主性
专业性
保密性
管辖权的确定性
费用低、速度快
仲裁的局限性
自主性特点是一柄双 刃剑
某些争议通过仲裁解 决也许不能一揽子平 息全部争议
不是所有类型的民商 事争议都最适宜于仲 裁
欠缺法的安定性和预 测性
仲裁员的权力与法官 相比是有限
一、仲裁法的定义 仲裁法是指调整仲裁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仲裁关系是指平等主体的公民、 法人和其它 组织之间在仲裁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 系,以及他们与仲裁机构、人民法院之间所 发生的仲裁裁决关系和仲裁监督关系。 狭义的仲裁法在我国指1994年8月31日由八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仲 裁法》,该法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广义的仲裁法包括所有涉及仲裁制度的法 律规范。
(四)ADR 对仲裁的影响 1、法院附设仲裁 2、调解——仲裁 3、根据协议的仲裁 4、终局性提交裁决 5、出租法官
第一节 仲裁的概念
一、仲裁的定义 二、仲裁的分类 三、仲裁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 仲裁的定义
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 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 理,第三者就纠纷居中评判是非,并作出 对争议各方均有拘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 纠纷的制度、方法或方式。
译。主要是指在诉讼外或者审判外解决诉讼纠纷的 方式 方法和途径以及制度架构的总称。
2.要素
(1)代替性(替代性)。它是指对法院审判或判决的代替。 (2)选择性。它是指这种纠纷解决方式以当事人的自主合
意和选择为基础。
(3)解决纠纷功能。
3、ADR 兴起的原因分析 (1)利益和冲突的多元化。 (2)社会主化。
六、仲裁的历史沿革
一、国外仲裁起源的概况 一时般代认为,法律意义上的仲裁起源于奴隶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 随事着纠生纷产力的发展,形成为仲裁法律制度,主要解决国内民商 近动代本以身来等,方仲面裁有在了仲极裁大范的围发、展裁决的执行、仲裁组织、仲裁活 二、中国仲裁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仲裁制度在中国产生于20世纪初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分别建立了国内仲裁制度和涉外仲裁制度。
该理论认为,一方面,仲裁源于 私人契约;另一方面,仲裁又不 能超越于法律制度之外,仲裁协 议的有效性和仲裁裁决的可执行 性最终取决于有关法院的裁定
自治论
该理论认为,仲裁是法律秩序的 诸多机制之一,研究的重点应该 放在其目的和作用上,仲裁法应 以满足当事人的愿望为目标,其 功能是发展商人法;尽管还应保 留最低限度的公共政策为限制, 但是完全的当事人意思自治是仲 裁充分发展所必需的
涉外仲裁制度基本上按国际惯例设立和运行 。
国内仲裁制度则经历了“只裁不审”与“两裁终局”、停顿状 态、又裁又审与两裁两审、或裁或审与一裁终局等几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建立的仲裁制度 包括( )。
A、涉外仲裁 B、经济合同仲裁 C、技术合同仲裁 D、劳动争议仲裁
第二节 仲裁法的概念
(二)民商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
私力救济:包括自决与和解。它是指纠纷主 体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以达到维护自 己的权益。
公力救济 :诉讼。
社会救济:包括调解(诉讼外调解)和仲裁, 它是指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 机制。
(三)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
1.概念:
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缩写为ADR)的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