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模型演示课件
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用的建筑 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
中国建筑是木结构体系的建筑,所以 凉亭也大多是木结构的。木构的凉亭,以 木构架琉璃瓦顶和木构黛瓦顶两种形式最 为常见。前者为皇家建筑和坛庙宗教建筑 中所特有,富丽堂皇,色彩浓艳。而后者 则是中国古典亭榭的主导,或质朴庄重, 或典雅清逸,遍及大江南北,是中国古典 凉亭的代表形式。此外,木结构的凉亭, 也有做成片石顶、铁皮顶和灰土顶的,不 过一般比较少见,属于较为特殊的形制。
古 建 筑 模 型 之 亭 子 的 主 要 构 件
亭子的主要构件介绍及其安装步骤
1、台基:建筑具有一定的自身重 量,为保证建筑物建成后不会沉降塌陷 ,就需要在建造房屋前先制作一个平整 坚硬的基础,称为台基。中国古代建筑 台基主要有两种类型:土质台基和石质 台基。其中,土质台基最为普遍。因此 ,建筑时,通常需要大量土木材料,“ 大兴土木”、“土木工程”等词即由此 而来。
一、单体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作为木构架单体建筑大致可分为下、 中、上三个部分。 1、所谓下部就是台基部分,包括直接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栏杆 和可供上下的台阶。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则用二层或三层台基。
2、木构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部分。它是木构建筑的核心部分,由柱、梁、 枋、檩、椽和斗拱等基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连同木构屋顶统称为“大木 构架”。中国木构架体系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穿斗式 ”构架体系,一是“叠梁式”构架体系。
三、典雅优美的木装修 在中国古建筑中,用以分割室内室外空间的木建筑构件,称为装修。其中 用以分割室内空间的木构件,称作内檐装修;用以分割室外空间的木构件,称为 外檐装修。 外檐装修如走廊的栏干、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
四、对比强烈的色彩与绘画 使用色彩是中国古建筑装饰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宫殿、寺庙及衙署等高 级建筑上常采用大面积色块对比的方法,以烘托建筑的气氛。彩画是中国古建筑 运用色彩的最高成就。在早期,彩画构图较自由活泼,后来趋于程式化,并成为 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
中国 古建筑模型
中国古建筑一般指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们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 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 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 术。
3、檐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用以支撑屋面出 檐的柱子称为擎檐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物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 屋檐及角梁翼角等。柱子断面有圆、方之分,通常为方形,柱径较小。擎檐柱与其 它联络构件枋、檐柱、华板、栏杆等结合在一起兼有装修的作用。
4、倒挂楣子:用于有廊建筑外侧或游廊柱间上部的一种装修,主要起装饰 作用。均透空,使建筑立面层次更为丰富。
3、木构建筑的上部,主要指屋顶部分。
二、富于变化的建筑群组布局 中国木构建筑由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间”,它是中国古建筑空间组 合的基本单元。“间”按照纵横拼合可以形成多种建筑形式。“间”的正面叫做 “开间”或面阔,“间”的纵深叫做进深。民间建筑常用三、五开间,宫殿、庙 宇、官署多用五、七开间,十分隆重的建筑用九开间。用十一开间的极少。只有 北京清故宫的太和殿和西安唐大明宫的含元殿、麟德殿遗址有这种实例,其他尚 未见到。
2、栏杆:栏杆中国古称阑干,也 称勾阑,是桥梁和建筑上的安全设施。 周代礼器座上有类似栏杆的构件。汉代 以卧棂式栏杆为最多。六朝盛行钩片勾 阑。栏杆转角立望柱或寻杖绞口造者, 均可见于云冈石窟、敦煌壁画。元明清 的木栏杆比较纤细,而石栏杆逐渐脱离 木制栏杆的形制,趋向厚重。清末以后 ,西方古典比例、尺度和装饰的栏杆形 式进入中国。现代栏杆的材料和造型更 为多样。
古建筑模型在古建筑设计、施工中的作用
建筑模型介于平面图纸与实际立体空间之间,它把两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一 种三维的立体模式,建筑模型有助于设计创作的推敲,可以直观地体现设计意图,弥 补图纸在表现上的局限性(见建筑制图)。它既是设计师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同时也属 于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设计投 标与招商合作等方面。建筑模型为建筑学术语,以其特有的形象性表现出设计方案之 空间效果。因此在国内外建筑、规划或展览等许多部门模型制作,已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 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 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 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 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 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 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 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 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 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 产生过影响。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建筑上创造了丰富 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和风格。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 下四个方面:
古建筑模型在古代叫烫样,所谓烫样,就是立体模型,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产 物,是为了给皇上御览而制造的。因为需要熨
烫,所以称烫样。建筑设计的方式,远在春 秋战国时期已用图画表示,汉朝初期已使用 图样。公元七世纪初,隋朝使用百分之一比 例尺的图样和木制。烫样在古建筑设计中作 用至关重要。
古建筑模型之亭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檐垫枋:宋代斗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 为其他枋之1倍,
6、坐斗:古建名词,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 )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土是一种松散的物质,中国古人通 过重物夯制的方式将其平整压实,这一 过程称为夯土。土的来源广泛,精心夯 制的土层又极其致密,所以在中国古代 获得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房屋基础,也 用于构筑墙体。夯土层非常牢固。古代 木结构建筑可能早已荡然无存,但这些 建筑的夯土基础往往都能保留下来,人 们据此获得地面建筑的很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