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椎动物门特征:一、有脊索(低等终生存在,高等成体为脊柱取代);二、背神经管;三、鳃裂(水生终生留,陆生只在胚胎期)现分为三亚门:(半索动物亚门作为无脊动物,如柱头虫)尾索、头索(又原索,因无明显头部又称无头类)、脊椎。
尾索亚门(生活在海中):如海鞘(仅有简单肌肉囊能作蠕动收缩心脏,无瓣膜,无动静脉之分;无固定排泄器官,肠部有分散小肾囊)。
现有三纲:尾海鞘、海鞘(单、双、光海鞘目)、樽海鞘纲。
头索亚门(脊索伸到前端,最接近脊椎):如文昌鱼(分肾管数十对,分动静脉无心脏,有脑、脊髓、脑及脊神经构成神经系统;有肝)。
现只一科即鳃口或文昌鱼科(分鳃口或文昌鱼属、非对称或偏文昌鱼属。
前者生殖腺和腹褶左右对称。
)脊椎动物特征:还有一、内骨骼出现(是身体内活组织,可随身体而长大故身体长大不受限制,具脊柱、头骨、上下颌出现,口器更加发达);二、运动器官出现(对鳍或附肢);三、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以联系体内外,适应力增强,同时它需要完善骨骼保护);四、心脏(血液循环加速);五、肾脏(能够有效排除代谢产物)。
现有六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圆口纲:(无颌类)有两目:七鳃鳗目与盲鳗目,共几十种(前有一科数十种,后者二科约十几种)。
如七鳃鳗:寄生性,无鳞皮滑,分头、躯干与尾,骨骼由软骨和结缔组织、脊索、髓弧、颅骨和背鳍与鳍,肌肉除头部较复杂外皆由规则排列肌节组成(原始),消化系统已经形成独立系统(有不显著的胃),心脏分一心耳一心室(有瓣),脑成直线状,小脑不发达,大脑较嗅叶要小,有嗅觉鼻孔一个、听觉内耳,也有中肾。
盲鳗:多个结构退化,活在海中,钻入鱼体内仅留皮骨。
鱼纲:用鳃呼吸,典型水栖,有上下颌,一般有成对偶鳍、发达的尾部,能积极寻捕食物。
1、体型有: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
2、鳍的尾型:圆尾、多尾、正尾;3、皮肤分表皮、真皮前者薄且滑真表或真皮内有鳞:盾鳞、硬鳞、圆鳞;4、多有鳔5、有胃肠的分化,明显的胰腺6、血液单循环7、脊椎代替脊索、有肋骨;8、有中肾或已有肾脏一对简单分为软骨类和硬骨类,前者有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后者有总鳍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亚纲:软骨类(鳃隔都很发达,为盾鳞):(1)板鳃亚纲仅鲨目。
分为鲨亚目和鳐亚目,前者十四科种类多,如扁头哈那鲨、双髻鲨、白斑星鲨等;后者九科平扁型盘状,如犁头鳐为鲨深化过渡种、团扇鳐等。
都不具有鳃盖、有喷孔。
(2)全头亚纲现仅有银鲛科,头大而高并向尾渐渐小,成体滑而无鳞。
硬骨类(鳃隔分或全部退化,多为圆鳞,有鳔或者是肺)(1)总鳍亚纲仅空棘鱼科(1938年首次发现)其它皆为化石。
鳍有柄,动物食性,深海鱼类,矛屋鱼,被称活化石。
(2)肺鱼亚纲,现有二目三属,淡水,无椎体,与总鳍亚纲的进化关系密切,鳔成为肺的构造。
有澳洲肺鱼、美洲肺鱼、非洲肺鱼,前者为单肺目,后面两者双肺目。
(3)辐鳍亚纲(又称真口亚纲),种类多,约有两万种以上,颅骨高度进化(膜骨与替代性骨合并),喷水孔缺失只有鲟鱼还留,有盖,多数为正尾,大脑不如小脑发达。
可分为四个总目:硬鳞总目(现仅有鲟形目)、多鳍总目(目)、全骨总目(雀鳞目和弓鳍目)、真骨总目(有30个目)。
鲟形目:有鲟与白鲟两科各一属,以鲟属著名,前者如中华鲟,后者如白鲟。
都是骨化程度退化,且终生脊索。
多鳍目:一科两属,多鳍属、卢鳗属,均在非洲。
雀鳞目:一属数种,亦即雀鳞科,如扁口雀鳞(吻如鸟缘)。
弓鳍目:只一科,在美洲。
真骨总目:在亚纲内最高种类,中生代白恶纪下层开始出现,占了鱼类的90%,正尾,高度骨化且具有特殊骨骼。
鲱形目:有鲱、鳀、银鱼、鲑等科。
鲤形目:有五千种以上,重要科有鲤、鳅、鲇、鮠等科。
其中鲤科占其目中的70-80%,体侧扁、有口须多不超过两对,颌无齿但有咽喉齿1-3列,都是淡水鱼类,有我国的四大淡水鱼类青、草、鲢、鳙,及鲤、鲫、中华鲮、鲂、团头鲂(俗称武昌鱼)。
鳗鲡目:有八科如鳗鲡科、海鳗等。
海龙目:如尖海龙、日本海马。
鲈形目:种类最多有十几个亚目,多经济鱼类。
如真鲈、大小黄鱼、带鱼、鲐鱼、银鲳等。
鲻形目(如头鲻)、马鲅目、金枪鱼目、鳢形目、鱼屯形目、鲽形目(俗称比目鱼)、合鳃目(有如黄鳝)两栖纲(最先由水登陆的脊椎动物群类)有简单的肺和五趾型附肢,但为防止皮肤蒸发须生活在近淡水的环境处,分布窄,大洋海岛皆无。
此外,感觉器官特别眼耳等也变了,还引起脑的进步性变化(大脑完善地分为两个半球),心脏也进步为三腔,但动静脉还不完全分开。
骨骼系统发生重大变化,获得更大的坚韧性与活动性,除少数无尾类外均无肋骨;肌肉系统也大大进步,整个系统分节现象消失,躯干部分更为特化,与鱼类区别主要在附肢肌肉发达;多换性齿系但只是帮助把握食物而无咀嚼功能;无胸廓,吞气式或不入肺囊的口腔气交换;分血液和淋巴两个循环系统,也分出肺与体循环,但不完全分开,这又叫不完全双循环大脑两个半球完全分开,且含神经物质,说明出现真正脑皮层——厚脑皮(鱼类仅肺鱼有)。
现有三目:无足目(一科,无足有尾如蛇形,比如蚓螈)、无尾目(有四肢但无尾)、有尾目(有四或前肢,也有尾)(一)蚯蚓状,多种器官退化,3科16属一百多种,我国仅鱼螈科一种,有细鳞。
(二)有尾目,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无鳞,腺体不发达,体内受精,8科(我国有3科):隐、鳃、鲵科(体大头扁,如大鲵俗称娃娃鱼,大者可达2米,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钝口螈科、蝾螈科、小鲵科、洞螈科、无肺螈科、两栖源科(四肢很不发达)(三)无尾目,无鳞,腺体丰富,体外受精,幼体蝌蚪,9科(7):滑蟅蟾科(原始种类,体内受精)、盘舌蟾科、锄足蟾科、负子蟾科(无舌)、蟾蜍科(如大蟾蜍中华亚种)、雨蛙科(指趾末端扩大成为吸盘)、蛙科(如黑斑蛙、金线蛙、泽蛙、林蛙等,牛蛙体重达半公斤)、树蛙科、姬蛙科。
鱼纲、两栖纲,产卵于水中,胚胎期不象陆生动物有特殊的保护、无呼吸和排泄器官——羊膜和尿囊,属无羊膜动物或无尿囊动物。
现存鱼类2万种(淡水鱼有八千多)我国约有二千多种;两栖类超过1400种,我国约200种。
爬行纲(第一个真陆栖纲亦是羊膜动物最低等的一个纲)多以角质鳞(盾)减少水分蒸发,皮肤无腺体,出现颈部且有环椎及枢椎,除蛇及少数蜥蜴皆有五趾四肢,身体运动较灵活。
大脑半球开始由灰质发育成脑皮层,小脑也较为发达。
心脏分为两心耳两心室,但心室间膜没不完整(鳄类除外),气管发达并分化为支气管,肺脏也较前复杂,肋骨形成胸廓(许多种类为肋脑骨相连),在肋间肌下,构成肺呼吸新机制,不需要水的环境,虽在营水栖但为次生性适应。
有单膜特有的肋间肌,肌肉系统有显著分化,有皮下肌但不发达,口腔与咽有明显界限,颌有齿(端生齿),肝脏大且有胆囊。
有四个目:喙头目、龟鳖目、有鳞目、鳄目(为最高等)。
共4500种,我国已知的有3200种。
喙头目:现代唯一代表楔齿蜥,乃最原始的爬行类之一,引喻活化石,有腹肋。
有鳞目:有4200种,为纲中种类最多,分为蜥蜴亚目和蛇亚目。
四肢短弱或缺失,前者20科(我国8科120种)、后者11科2500种(8科170种):壁虎科——有吸盘无眼睑,舌粗大,如蹼趾壁虎和无蹼趾壁虎,分布于我国南北,大壁虎俗称蛤蚧。
鬣、鬣鳞、石龙蜥科——前者分布于非亚澳洲,中者在西半球,后者有如石龙子。
蜥蜴科——避役科——能单眼转动,遇敌身体胀大,且改变体色蛇蜥科——有肢带残迹,眼睛发育完善,眼睑能动。
毒蜥科——只有两种巨蜥科——可达一米多长,我国也有蚓蜥科——头部外无鳞,圆柱形有环襞,只有前肢或全缺异蜥科——体形介于蜥蜴与鳄之间,胎生,2属4种,异蜥属3种、鳄蜥属一种。
蛇亚目:颈不明显,没有四肢,无鼓膜,但对栖息物震动极其敏感,无胸骨,肋骨可动。
盲蛇科——眼退化,一属约100种,如盲蛇,小如蚯蚓。
蟒蛇科——约60-70种,无毒大型蛇类,最大长达10米,有如蟒蛇、蛸蛇皆体型庞大,分别产于东亚南亚和南美游蛇科——占了蛇类的九成,多数无毒,如黑眉锦蛇、红点锦蛇、棱锦蛇、赤链蛇、滑鼠蛇、绿瘦蛇(有毒)、中国水蛇(弱毒)海蛇——有毒。
如青环海蛇、长吻海蛇眼镜蛇科——有毒。
沟牙短、头椭圆形,如眼镜蛇颈部能澎大,银环蛇、金环蛇。
蛙蛇科——有毒。
具有长管牙,蝰亚科无颊窝、蝮蛇亚科则有。
如竹叶青、蝮蛇、五步蛇、响尾蛇(28种,美洲)鳄目,现代爬行纲最高等(表现在循环系统上),头骨有发达次生腭,有蹼,有腭帆把口腔和咽分隔,体巨,形似蜥蜴,皮肤革质。
三科二十余种。
食鱼鳄科——体长可达6米,吻细长。
鳄科——吻三角或圆形,如美洲鳄鼍科——又称钝*鳄科,二种,鼍又称扬子鳄,产于长江,另一种美洲鼍或密河鳄。
是分布较北的鳄类。
龟鳖目,已知有200余种(我国4科200种)。
躯干腹背扁平,角质盾片和骨质板,四肢粗短有力,肺为海绵样构造,胸廓不能动乃吞食空气龟科——此目最大和科,如乌龟(草龟),背腹皆五纵行盾(背甲盾,正中一行含1颈5椎盾、外侧4对肋盾、最外12对缘盾,腹正1颈板8椎板外侧8对肋板最外12对缘板)平胸龟科——头大尾长、头不能缩入甲内海龟科——头附肢不能入甲,头小颈短尾也短小,四肢桨状,如海龟、玳瑁棱皮龟科——海龟中大者,长可达一米半,背被柔软革质皮肤,缺角质鳞,四肢桨状,爪,后肢仅前半,尾短,如棱皮龟鳖科——淡水种类,卵圆形,革质皮膜于甲上,头较长,有软吻,头能全缩,产于东南亚,如中华鳖俗称甲鱼,分布几遍全国。
鸟纲(是一支适应陆上和飞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动物)无皮肤腺,一个枕髁,具有跗间关节,含有动脉血的右主动脉,肾为后肾,等皆与爬行纲相似。
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进步有:脑较大,脑半球和小脑非常发达,心脏分为四室,属恒温动物,减少了对环境(特如温度)的依赖性。
而身体为流线型,四肢轻便,前肢进化为翼,被有轻角质羽毛,骨骼轻中空充气,有气囊(以助飞翔时的呼吸),后肠退化,无膀胱,皆适合于飞翔,约有8600多种,为门中鱼纲后第二多。
胃分为两部分前腺胃与后肌胃(砂囊),分别以腺消化和碾磨,食管一段澎大为嗉囊以贮藏食物,肝大无胆囊,双重呼吸,心脏较大,静脉窦已消失并入右心耳,早成鸟出壳就能行走和独立取食,如鸵鸟、鸡等,而鸽等晚成鸟则要“鸽乳”(7天)喂哺后再吐所食喂饲而大。
依骨骼形状排列(如有无龙骨突)、翼(圆、尖、方)、尾羽(平、圆、凹)、尾羽数(4~32枚,多数为10-12),鸟嘴形状(钩曲状、楔状、圆锥状、扁平宽、强直端有钩、扁长、上下喙交叉)、早晚成等,可分为平胸、企鹅、突胸三总目。
一、平胸总目。
现存鸟类体型最大的,毛覆盖全身(无祼、羽区之分),无龙骨突,分四目:(一)鸵形目。
仅一种,是现代最大的鸟类(高2.75米、重75kg),后肢强壮,早成。
(二)美洲鸵目。
仅美洲鸵一属,比非洲鸵鸟小。
(三)鹤蛇目。
鹤蛇属和鸸鹋属,开放型骨盘,前者又名食火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