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无穷磷矿尾矿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记录————————————————————————————————作者:————————————————————————————————日期:马边无穷矿业有限公司丁家湾磷矿尾矿坝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乐山市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二○一一年十一月马边无穷矿业有限公司丁家湾磷矿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批准:审核:校核:编写:证书等级:乙级证书编号:221187—KY发证单位:国家建设部提交报告单位:乐山市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交报告时间:二O一一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区域地质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及岩性 (2)2.3 地质构造 (3)2.4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5)2.5 水文地质条件 (6)2.6 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7)第三章库区地质条件及评价 (8)3.1基本地质条件 (8)3.2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9)第四章坝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4.1基本地质条件 (11)4.2尾矿坝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2)4.3 截渗坝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5)第五章其它建筑物地质条件及评价 (18)5.1 基本地质条件 (18)5.2截水沟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9)5.3排水斜槽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22)第六章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24)第七章天然建筑材料 (24)第八章结论及建议 (25)附图1.平面图 1:1000~400万 3张2.工程地质剖面图 1:500 ~1:1000 12张3.钻孔柱状图 1:100 10张第一章前言马边无穷矿业有限公司无穷丁家磷矿尾矿库位于马边县烟峰乡二坝村,属于马边河右岸支流山水沟源头附近,地理位置东经103°25′02″~103°25′21″,北纬28°43′02″~28°43′40″,包括尾矿坝、截渗坝、排水斜槽、截水沟等主要建筑物,初期坝坝高12m,堆积最大尾矿坝坝高60m,库容160万m3;设计截渗坝高6m,为一小(一)型尾矿坝工程。
项目距约马边县城约80km,有简易公路连接马边县城,交通比较方便。
2011年9月,受业主委托,乐山市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该项目的勘察工作,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要求,我院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勘察方案,经我院总工办审查通过和建设单位同意后,自2011年10月19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4人,钻探施工人员12人,使用XY—100型岩芯钻机2台进入现场,开展野外工作,采用TopcnVTS-266全站仪进行钻孔测放和剖面测量。
2011年11月14日完成外业施工,建设单位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外业工作现场验收,验收合格,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工作。
完成主要地勘工作量见表1。
地勘工作量一览表表1 项目工作内容比例单位工作量地质测绘平面区域地质(调绘) 1:100000 km238库区1:1000 km20.35坝区1:1000 km20.25剖坝区1:500 m/条1164.42/6 截水沟1:1000 m/条1943.87/8面排水斜槽1:500 m/条645.32/3勘探机械岩芯钻孔m/孔196.05/10 岩石常规试验组压水试验段、次/孔13/6注水试验段、次/孔6/2砂砾石料调查km2/处 1.1/3 人工露头m3/个7/5 第二章区域地质2.1 地形地貌区域上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海拔1000~1300m,为中高山区,马边河及支流呈树枝状分布,总体流向南西至北东。
工程区内群山巍巍,绵延起伏,坡陡谷深,地势险峻,河谷多呈“V”字型或者不对称“U”字型,河床中乱石林立,多为冲洪积物;两岸冲沟发育,坡脚坡麓常见崩坡积体,植被较差,呈中高山区构造侵蚀堆积河谷地貌形态。
2.2 地层及岩性工程区及附近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三迭系及第四系地层,现将工程所涉及地层由新到老简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由卵砾石、漂石及砂组成,漂卵砾石主要成份由灰岩、白云岩、玄武岩、砂岩等坚硬物构成,磨圆度较好,球度中等,分选性较差,一般2~20cm,孤石最大可达数米,漂石约占30%,卵砾石55%,砂为中粗砂,约占10~15%,余者为粘粒。
结构上部松散~稍密,下部中密,厚度变化大,一般3.0~20.0m。
分布于河床及漫滩。
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el+dl):由块碎石及粘土构成,块碎石主要成份与母岩相同,一般2~15cm,棱角状,约占50~60%,余者为粘土,少见弧石。
结构松散~稍密,局部中密,广布于山坡山麓,厚2~10m。
3.三迭系中统雷口坡组(T2 l):为一套浅海至泻湖相沉积地层。
上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及角砾状灰岩产石膏;下部为砂岩及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白云岩、泥灰岩互层;底部为灰绿色水云母粘土岩。
厚147~473m,与下伏嘉陵江组呈整合接触。
分布于坝区,可作为人工建筑材料。
4、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bd)上部灰至乳白色块状白云岩夹条带状硅质岩及燧石结核,顶部磷矿富集,并具有充填型铅锌矿;下部灰色、灰白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偶夹泥质灰岩及页岩。
厚959-1002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其它地层与工程无关,不加赘述。
详见区域地质图(图1)2.3 地质构造工程区在区域上位于四川东部地台区(Ⅰ)的四川中台拗(Ⅱ)川中台拱(Ⅲ)“三河口——挖黑弧形构造”(Ⅳ)中段东部边缘,主要由一系列大致成弧形排列的褶皱、断层组成,分布地层主要是中生界,古生界仅在背斜轴部出露。
背斜与向斜相比,背斜较陡窄,向斜较开阔,均保存较完好。
将工程区涉及的主要构造形迹叙述如下:2.3.1褶皱陈子岩—沙匡背斜:轴向近南北向,长30km以上,由寒武系至三迭系地层组成,两翼不对称,西翼地层倾角40-60°,东翼地层倾角75°以上,局部倒转,轴部被苦竹坝—沙匡断层破坏,保存不全,仅存南北两翼。
工程区位于西翼,距约轴部3km。
老河坝背斜:轴向近南北向,延伸40km,由震旦系至三迭系地层组成,轴部被老河坝断层破坏。
工程区位于该背斜东翼近轴部,可视为一单斜构造。
2.3.2 断裂老河坝断层(也称刹水坝~马颈子断层F2):近南北向延伸,长75km以上,断于老河坝背斜轴部,使背斜受到强烈破坏。
断层两盘地层挤压强烈,局部地段下盘地层发生倒转。
断层面倾向西,倾角60°左右,西盘向东仰冲,为逆断层,断层破碎带宽度大于60m。
该断层通过尾矿坝库区,破碎带宽80~100m。
苦竹坝~沙匡断层(也称峨边—烟峰断裂F1):为峨眉~金阳断裂带组成部份,断层至马边六股水以南及峨边苦竹坝以北,成近南北向,长60km以上,断在古生界~中生界地层中,断层面倾向西,倾角60-80°,局部变缓,仅40°左右,断层北段主要在古生界中,在峨边大竹坝以东,横切九坝背斜西段;南段折至陈子岩~沙匡背斜轴部。
使背斜受强烈破坏。
整个断裂东西两盘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扭动,属压扭性断裂。
位于工程区东侧3km。
据1/200万四川省区域地震及构造格图,两断层为第四纪活动性断层。
2.4地震及区域稳定性2.4.1地震区域上工程区属马边地震带的北段,马边地震带整体分布近南北向,地震类型为群震性,其特点是一个不长的时间,较小的范围内,中强震成串发生。
自公元前26年至1970年,工程区附近曾发生过VI度以上的破坏性地震17次。
据地震危险性研究资料,本区域属地震多发区,现今以中强震为主,本区是Ⅶ度地震区。
2.4.2区域稳定性评价工程区位于四川东部地台区(Ⅰ)的四川中台拗(Ⅱ)川中台拱(Ⅲ)“三河口——挖黑弧形构造”(Ⅳ)中段东部边缘,第四系活动断层—老河坝断层通过尾矿坝库区,破碎带宽80~100m,距苦竹坝——沙匡断层3km,区内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稳定性差。
据区域地震及构造格架图,老河坝断层带内地震最大震级小于6级,该断层全新世活动性微弱。
另据邻近工程—马边烟峰电站,电站引水线路位于第四系活动性断层苦竹坝——沙匡断层破碎带,经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电站工程仍能正常运行,也说明区内两断层第四纪全新世活动性微弱。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01) (2010年版),拟建场地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15g,地震特征周期为0.35s。
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属Ⅱ类。
第四纪活动断层—老河坝断层从拟建库区通过,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区域稳定性差。
工程区地震及构造详见构造格架图(图2)。
2.5 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内地下水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等制约而类型各异,区内沟谷纵横,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广布,基岩主要为灰岩类和碎屑岩类,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按赋存条件与出露形态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河床、阶地及崩坡积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的孔隙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分布不均,季节性明显,排泄于河谷中。
2.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岩石裂隙及构造破碎带中,含水量主要受裂隙、构造破碎带宽度和长度控制,含水性不均匀,变化较大。
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孔隙水补给,排泄于河谷中,无统一地下水面。
3.岩溶裂隙水:赋存于碳酸盐岩溶蚀裂隙及孔洞中,含水量主要受岩溶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含水性不均匀,变化较大。
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孔隙水补给,排泄于河谷中。
工程区所有地下水、地表水,Ca2+=40~50mg/l,Mg2+=35~40mg/l,HCO3~=105~110 mg/l,浸蚀性CO2=8~10 mg/l,PH=6.0~6.5,其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弱酸性,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
2.6 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区内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泥石流、岩溶、岩体风化和缷荷。
2.6.1 泥石流尾矿坝库区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流向由西至东,在截渗坝下游再转向北,库区河谷宽阔,受区域构造及老河坝断层影响,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流动,是泥石流的形成区;尾矿坝、截渗坝坝区河谷狭窄,坡降陡,是泥石流流通区;下游为大约300m 为彝族居民生活区,呈扇形分布,为泥石流堆积区。
截渗坝下游大约3m有一谷坊坝,坝高6m,系专门为防止泥石流而建。
受地形条件控制,尾矿坝选址困难,只好利用泥石流形成区的库容来堆积尾矿,需要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尾矿坝的安全,对泥石流形成区稳定有利。
2.6.2岩溶本区气候湿润多雨,年平均降雨量1230mm,可溶盐岩类广布,区内岩溶较发育,岩溶地貌亦发育,主要表现为溶洞、落水洞、漏斗、溶沟、溶槽、岩溶塌陷、暗河等,但主要分布在尾矿坝库区外围(选矿厂厂区),尾矿坝工程区内未发现明显的岩溶地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