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及启示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及启示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及启示摘要: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通才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他终生大力倡导并奉行的教育思想。

在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间,以通才教育为指导思想,对清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创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

通过对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发现其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梅贻琦;通才教育;高等教育;启示提及“通才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得知在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主张通才教育的大学校长不胜枚举,但像梅贻琦(1889-1962)那样一直践行通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却寥寥无几。

在他近50年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以此来指导工作,取得了名震中外的成就。

在梅先生的教育思想中,通才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对清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和实践,使清华由一所初级大学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的至高学府。

今天我们仔细研读梅先生的大学通才教育,他所揭示的高等教育的一些规律,也适用于当今的大学,对于我们今天大学的发展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之溯源梅贻琦自始至终将自己独具特色的“通才教育”思想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根源。

笔者认为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来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是理论基础的角度,一个是历史的角度。

从理论基础的角度看,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对“己”、“群”的关系认识、大学观以及知识观的基础上的[1]。

首先,在对“己”、“群”关系的探讨中,梅贻琦确立了通才教育的目标。

梅贻琦从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和古希腊教育哲学思想出发,对“几”、“群”(即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融个人发展于其中的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个人与社会“安所遂生”,个人和社会和谐共处,追求发展进步;其次,大学观的阐发揭示了大学何以能实施通才教育。

梅贻琦的大学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主要包括大学问、大师、大文化。

大学是大学问、大师、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大学何以能实施通才教育;再次,对知识性质、知识价值的理解更多地影响了梅贻琦对通才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梅先生认为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在知识体系结构中是相关相连的。

这些观点为其通才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所实施的“通才教育思想”不仅是时代的需求,而且是梅贻琦不断思考,博采众长集之精粹,逐步发展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教育观念。

梅贻琦实施“通才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历史背景:一是师从英美,深受英美教育思想的影响。

众所周知,“通才教育”最早是美国提出的,梅贻琦早年去美国留学,对他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英美大学本科最初两年不分科,后面两年才分为主副科,“逐渐专精”的教育方法给梅贻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其“通才教育”思想的起源之一。

二是时局动荡,以“通”应万变。

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生产力低下,大学教育所学过专,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时局的需要坚定了梅贻琦实施通才教育的信念,于是,1926年4月,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时就提出,“今日社会上所需要之工程人才,不贵乎有专技之长,而以普通工程训练最为有用。

”[2]于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适时地实施了他的“通才教育思想”,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和经济要求。

二、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内涵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之上的,并且是博取中外近代各种思想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立性视角的教育思想体系。

笔者觉得他的教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因为它主张高等学府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全面的、可行的教育与锻炼,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它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一种专有模式,认为大学教育是专、通教育的结合,是隐形和显性课程的结合。

为了能达到知识渊博、人格完美的目的,梅贻琦要求“学子对其三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均有相当准备而已”[3],达到这个标准才可以说是他所认为的“通识者”。

三、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实施途径及成效为了进一步突显通才教育的效果,梅贻琦在清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和摸索,采用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并卓有成效。

1.课程设置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得学生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梅贻琦认为,近代中国大学的一大通病就是通识教育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进校仅学习期年就分院系,从而进入了“专门之学”,并且学生在选修课、教师授课均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

因此,在得到了多数同事的大力支持后,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课程内容能达到基础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从而让学生具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同时,他又借鉴西方大学通才教育的方法:一是延迟分院系的年限,第一学年增加通才教育的课程[4]。

于是从1933年起,根据“通才教育”的原则,实行了大一不分系的方法,并规定了“大一共同必修课。

”这样下来能使学生在人文、社会、自然各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为第二年的选系做好准备。

二是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

从1927年起,清华大学规定每个学生至少修满136学分,考试合格,才能准许毕业。

学生选课可以选择本院系或者其他院系的课程,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一些能提升自己的课程,不要求参加考试,这样的选修课方式显得更加轻松和灵活,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5]。

2.注重名师在促进大学发展的作用,不断提升学校教学和科研实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可见,梅贻琦十分注重大师名师在大学中培养学生所发挥的作用。

梅贻琦担任17年的清华校长期间,其师资队伍,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来看,在当时大学中都是遥遥领先的。

如文科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朱自清等,理工科有周培源、熊庆来、杨武之、华罗庚等。

这些大师的存在,不仅为通才教育的贯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证,而且使得清华在文、理及自然科学界的力量蜚声国内外。

“名师出高徒”,30年代的清华大学,培养了一批批蜚声国内外的杰出人才,这些成功人士不但满腹经纶,还有一颗报国之心,学成归来竭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

3.注重校园文化的营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提倡学术自由,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大力帮助各种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课程。

他多次强调校风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他甚至提到:“如同宿舍的安静,食堂的整洁,以及图书馆的秩序,虽都是课外的问题,亦与大家的精神上很有关系。

”除此以外,他还经常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领悟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

1934年后,全校58个实验室和研究室,大多安置最优良的仪器设备[6]。

梅贻琦如此充实教研设备,与其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接受通才教育和能力锻炼是息息相关的。

四、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启示我国在引入西方大学制度一百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荆棘与曲折。

直至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记得钱学森先生在与温总理的谈话时说过“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何民国时期能培养出那么卓越出色的大师,如今我们大学生问题却层出不穷,这不得不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很成功。

但也有很多人都坚持实施专才教育,因为科学和技术高速发展,它根本没法给予你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的内容,因此只需专研一门专业,大学教育应当适应这种需要[7]。

然而社会背景的变化使得专才教育显露出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专业设置上过于细化。

长时间以来,我国大学的一个大通病就是通识教育不足,把专业划分得过于细化,文理科区分得过清,现在存在于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文科生不了解理工科的知识,科学素养低;理科生不清楚文科知识,人文素养差”。

二是课程设置不科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学生的选修课依然没有什么地位,而专业课程过多,选修课严重缺乏。

三是学生片面追求热门专业。

目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许多高校拼命增设热门专业,造成专业发展不平衡,哪怕是热门专业的学生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可见,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全球化,若想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中处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有利于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改革提供一些重要的建议和启示。

1.注重文理渗透,优化课程结构短短四年的大学学习不过是人生旅途中一段小小的历程,在这个提倡“终生学习”的社会,当我们进入社会时还得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要想在以后的人生中取得成就,我们必须得先把“地基”打牢,而这个地基就是我们大学。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最实用的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即使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新的东西也会得心应手。

所以,我们的高校应该借鉴梅先生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融合的成功经验,来改革我们的课程设置,做到文理渗透,切实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拓宽选修课的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高校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确定好专业,许多学生在对专业“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学习该专业,学习过后才发现自己所有的专业根本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虽然在我国高校意识到这一情况,也试图去开设一些选修课,投学生所好,象征性地开设少许课程,但是却没有系统地开设,学生并不能真正学到自己喜爱的专业。

因此,高校应该对自己学校的学生进行兴趣调查,根据学生的兴趣,系统地设置一些高质量的选修课,让学生能够去听自己喜好的课程,其热情大增,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掌握了不同于自己专业的知识,这也是通才教育实施的途径之一。

3.严格执行学分制,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定期考核梅贻琦先生担任清华校长期间,曾盛传梅贻琦时的清华有三难:进校门难、读学分难、出校门难。

任何一门学科,59.99分的成绩也要重读,没有补考,然而绝对公正[8]。

梅贻琦先生这种严格的教学管理理念是非常值得现今高等教育借鉴思考的。

我们在校大学生都知道考试的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且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考前给学生划范围、定重点,导致出现“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看完全忘记”的现象,除此以外,即便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学校也会有补考、重修、清考的程序,直到学生成绩过关顺利拿到学分,试问这样的学习态度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吗?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学分制度,不应该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