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01.《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乘,趁)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注音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 翻译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1.xù nǐ fǒu zhòu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二、理解与思考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答案一、(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二、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3.我认为元芳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评价:我认为元芳入门不顾是对的,友人无信无礼;我认为元芳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友人”已经承认了错误,而且对方是长辈,这样做不礼貌。

4.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02.《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按时温习)之,不亦说(同“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学而》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吾身: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而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法度)。

”——《为政》子曰:“温(温习,复习)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为(做,当)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的人)不如好(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快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吃)疏食饮水,曲肱(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对,对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走路),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河边)曰:“逝(往、离去)者如斯(代词,这,指河水)夫,不舍(舍弃、放弃)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指军队)可夺帅也,匹夫(这里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坚定)志,切(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子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 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____,字_______ ,_______ 时期 _______人,春秋末期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_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

二、通假字1.不亦说乎 _______通_______ ,意思是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三、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_____;今义:_______。

习,古义:_______;今义:____)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_______;今义: _______。

三,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3.温故而知新(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

从,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

)5.可以为师矣(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四、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五、词语活用归类1. 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温故而知新()()六、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七、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答案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儒家语录体《大学》《中庸》《孟子》2.丘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圣人”“孔孟”二、通假字1. 说同“悦”,愉快。

2. 有同“又”,用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词语1.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四、一词多义1.为:替成为,做2.而: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不译五、词语活用归类1.名词作状语,按时2.名词作状语,每天3.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6分)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4分)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8分)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

(6分)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

(4分)答案一、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二、解释(24分)1、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4、险躁:轻薄浮躁。

5、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6、广才:增长才干。

7、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8、励精:振奋精神。

9、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

10、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11、诫:告诫、劝勉。

12、书:书信。

三、《诸葛亮》诸葛亮孔明军事四四、1、学习和做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安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躁”字,把“静”与“躁”字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2 宁静节俭超脱 86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5、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例: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读书时要沉静,将身心全放在所读材料上,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04.《狼》一屠(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仅,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屠惧,投以骨(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