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06-23T11:48:02.64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陈丽宋宿杭魏红娬[导读] 家庭中一旦出现脑瘫患儿,家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这时候要帮助家长克服不良心理反应
陈丽宋宿杭魏红娬【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治疗【中图分类号】R8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43-02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等[1]。

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病变,是脑在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或脑本身的发育不健全而形成的以运动障碍、身体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因此,脑瘫患儿常易误诊、漏诊而延迟康复治疗时机,根据其特点,康复护理目标应定位于几个方面,具体体会如下。

首先对脑瘫患儿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目标,在早诊断的基础上,为家长做好良好的心理护理,以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纠正其存在的异常姿势,减少肌肉的紧张或松弛程度,以利于患儿日常生活活动(ADL)的指导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康复护理内容及方法
1.1 观察要点: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体态、姿势、颜面表情以及感觉障碍的程度、语言能力等。

1.2 护理内容:包括营养指导、床边训练指导、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3不正确姿势的纠正:①正确的抱姿:正确抱脑瘫患儿能够纠正其异常姿势或体位,能够刺激患儿对头颅的控制能力,又可给家长省力不少,根据脑瘫的不同类型选择合理的方法,既让患儿扩大视野,也可达到增强患儿双手自主活动目的,同时也提高其躯干的控制能力。

②适宜的卧姿:侧卧有力于对抗全身伸肌痉挛或紧张性反射作用,从而改善全身痉挛状态;悬吊式软床也可促进对称性姿势的发展,俯卧位有利于患儿抬头功能训练和手支撑能力的提高。

2康复护理基本要求
2.1环境要求强调无障碍训练,周围设施要安全配套,轮椅、坡道、电梯专用残疾通道要完善。

2.2社会环境要求社会资源、社会服务、公共交通工具、商场服务设施等。

3 康复护理基本方法
⑴在日常生活中将替代护理变为自我护理模式,对于不能独自完成功能动作的对象,给予一定的援助。

⑵功能训练的常规指导、随时指导、床边指导要抓住重点,不能盲目训练,否则事倍功半。

⑶康复评定贯穿护理过程始终,配合治疗在康复初期、中期和末期三阶段进行数次评价,以制订新的目标。

⑷营养与饮食的护理:①指导家长注意饮食的环境、食品种类,给予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摄入。

②必要的护理援助:对于不能独自完成功能动作的对象,要给予一定帮助。

③手和头位置的调整:避免进食时情绪刺激,不要分散注意力和精力,软瘫者应抱起喂食,避免呛咳。

4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家庭中一旦出现脑瘫患儿,家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这时候要帮助家长克服不良心理反应。

①医务人员对脑瘫患儿家长应耐心讲道理,积极宣传讲解疾病知识,真诚鼓励,调动全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康复治疗中出现的疗效缓慢现象,要鼓励他们按计划训练,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②提供真诚的关怀,让患儿家长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治疗、对待生活十分重要,给予其真诚的关心及生活上的照顾,增强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尽量减少由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制订好每日计划,配合康复治疗,将康复目标分为几个阶段以减轻心理紧迫感,逐渐适应,勇敢地承担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当诊断患儿有脑性瘫痪危险时,一般家长所受的打击非常大,理想的康复护理方式是鼓励家长和患儿建立良好交流,使孩子处于安全、依赖状态,对今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有影响,避免一些不良刺激,多给孩子提供和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使其在情绪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都逐步正常。

参考文献
[1]杨亚丽,马堃.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医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 作者单位:250022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