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匠生辉东阳木雕的工艺流程东阳木雕名列我国四大木雕之首始

艺匠生辉东阳木雕的工艺流程东阳木雕名列我国四大木雕之首始

艺匠生辉东阳木雕的工艺流程:东阳木雕名列我国“四大木雕”之首。

始于唐朝,发展于宋元,至明代已臻至纯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装饰技法,并广泛应用于建筑与家具装饰上。

到清朝中叶,进入了鼎盛时期。

东阳木雕的工艺流程主要有五个步骤,就是我们分别用图片和实物来展示的:①、设计画稿:即根据雕刻的题材、材质的特点来确定雕刻的主题内容。

②、复样打地:用墨线将造型设计勾画放大到木材上,依稿雕凿。

③打坯:木雕的关键步骤,要求打虚留实,先整体后局部,将具体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型。

④修光:是对打坯不足之处再进行精加工的过程。

⑤成品:打磨、上漆,使作品呈现理想的效果。

清代东阳木雕金漆戏剧人物故事花板(三块)三块花板是建筑构件,在一定的平面上精工浮雕了各色戏曲人物故事,有“穆桂英挂帅”、“西游记”等,人物造型生动,画面动感强烈。

创作布局不受时空的限制,常常用一幅画面表现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全过程,使构图显得饱满而充实,充分彰显了传统木雕的艺术特点。

现代厉守铭东阳木雕《大闹天宫》壁挂作品采用多层次透空深浮雕,主题主象相当突出,孙悟空仪表威严,呈横扫千军之势;整个画面人物众多,气势磅礴,开创了木雕艺术的新意境,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一时的佳作。

作者厉守铭(1914--1978),已故著名东阳木雕老艺人。

从小拜师学艺,几经磨练,技艺超群。

擅长制作毛坯,凿头清晰,线条流畅。

“大闹天宫”与“红楼梦”为其代表作。

□现代东阳木雕樟木箱木雕樟木箱在家具中既是实用品,亦是室内陈设的工艺品。

雕饰的技法以浮雕为主,也常采用半雕,满地雕,阴雕等。

此件樟木箱为满地雕花箱,特点既为“满”字,是满地施雕,密而不乱。

五面皆突出凤鸟为中心物象,地底则填满了花叶,艺术效果极佳。

现代郑祥奎黄杨木坯雕《三英战吕布》黄杨木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省“三雕”。

黄杨木雕的制作流程中,打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与造型的过程,通常是艺人们依据设计稿完成的。

而此件坯雕作品是乐(yuè)清已故著名黄杨木雕老艺人郑祥奎脱稿手工打坯而成的。

郑祥奎老人以刀对木直接敲坯定型的过硬功力,至今仍被黄杨木雕界所推崇。

清末朱子常黄杨木雕《捉迷藏》朱子常(1874--1934),名正伦,字子常,清末浙江温州人,是使黄杨木雕发展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开山鼻祖,最擅长佛像、仕女、婴戏等人物形象的刻画。

作者巧妙运用多变的刀法,心拟刀随,八名孩童各尽其态,童真童趣跃然其中。

此件作品是作者的代表作,相同题材的作品曾于1915年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

清末朱子常黄杨木雕《六子戏弥勒》六名活泼的顽童围着大肚弥勒嬉闹,是肃穆佛像与婴戏的完美结合。

作品人物虽多,但布局合理,匠心独运,显示了作者的不俗功力。

且作者把庄严的佛像塑造的如此平易近人,赋予了他更多的人性色彩,成功的营造出老少同乐,普天同庆的氛围。

现代王凤祚黄杨木雕《李逵杀虎》王凤祚(1905——1993年),现代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大师,在创作中吸取了现代西方雕塑的比例、解剖等处理手法,在人物形象的精度上,融中西技法于一体,造型准确、传神、极富艺术感染力。

其四子三女和祖孙三代均从事黄杨木雕艺术,是著名的黄杨木雕世家。

《李逵杀虎》是他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题材取自我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

作品注重刻画人物脸部表情与肢体形态,表达出李逵因母被虎吃的悲愤及只身刺杀四虎的神勇。

现代张始周黄杨木雕《高力士脱靴》作品取材于“力士脱靴”的典故,用对比的方法,把放浪形骸的李白与恼羞成怒的高力士进行对比造型,这一大(李白)一小(高力士)、一松(李白)一紧(高力士),构成了作品的最大看点。

同时注重整体结构,使两个人物紧密联系,突破了以往黄杨木雕作品散落组装的模式。

张始周(1922--2008),浙江温州人,是温州黄杨木雕创始人朱子常第三代传人。

现代高公博黄杨木雕《飞天仕女像》纯熟运用圆雕、透雕的技法,刻画出一舞姿翩跹、立弹琵琶的仕女形象。

女子体态丰腴,半裸、赤脚,造型似“敦煌飞天”。

作者高公博,1949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从事黄杨木雕的创作多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劈雕技艺,利用木料的天然纹理,大胆采用写意的刀法,让“似”与“不似”交融汇集于一体,作品注重传神。

清代人物故事纹黄杨木雕花板(四件)花板是建筑构件的一种。

四件黄杨木花板的上、下部透雕如意纹、“寿”字、蝙蝠、石榴等吉祥寓意纹饰。

花板正中多层次镂雕古典戏剧故事,虽人物众多,然层次分明;以几何纹为地锦,人物雕刻精细入微,与背景相宜得当,辉映成趣。

三层阶梯形底座上浮雕拐子纹。

明代青田石雕瓜形水盂20世纪50年代余杭濑石出土,青田叶蜡石雕刻而成。

水盂是文房用具,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

此件水盂以半剖的瓜果为象形,圆口,鼓腹,平底;盂耳是镂雕的藤叶,另一侧还镂雕了枝叶攀附于水盂内侧。

水盂底部阴刻五线来表现瓜棱。

该器物是馆藏早期青田石雕的优秀作品。

现代张仕宽青田石雕《葡萄山》作品取材青田的夹板冻石,依势造型,依色取巧,多层次镂雕,充分展示了青田石雕的艺术魅力与作者的高超技艺。

黑褐色的嶙峋山崖上,淡青色的葡萄在盘旋生长,果实也日渐饱满丰盈;葡萄丛中还跳跃着几只小松鼠,又为作品增添了几分生趣。

作者张仕宽(1895--1960),著名青田石雕老艺人,《葡萄山》是他的代表作,他雕刻的葡萄叶,将传统的“明刀暗脉”改为“暗刀明脉”,使之表现出老、嫩叶子的不同质感;他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来处理葡萄的结构,其写实的风格对20世纪50年代后青田石雕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金精一青田石雕《松鹤山水台灯》陡峭的山崖上生长着遒劲的松树,挺拔的树干,茂密的枝叶,引来了仙鹤在树下栖息,也为寂寥的山谷增添了生命力。

作者对青田夹板冻石材的充分利用和高浮雕与镂雕技艺的娴熟运用,雕琢出色彩对比强烈,意境悠远的佳作。

同时作者还匠心独具的将高耸的山峰设计成灯座,内中空,灯口就隐藏在山顶,丝毫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作者金精一(1896--1956),石雕技艺出众,山水,花鸟,人物俱精,善用俏色。

现代青田石雕《丹凤朝阳》怒放的牡丹丛,无论是迎风摇曳的枝条,或魏黄姚紫、娇艳欲滴的花朵都向我们传递出一股蓬勃的生机和昂扬的姿态,难怪连仪态万方、雍容华贵的神鸟凤凰都被她的国色天香所吸引,昂首来到了花丛中。

凤凰与牡丹的组合,在民间象征着男女爱情,寓意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现代杨楚照青田石雕《惊煞猪八戒》一头肥头大耳,圆滚滚的猪正从山坡上奔下来,它的背上是手持金箍棒,引颈远眺的孙悟空。

孙悟空的体量很小,与硕大的肥猪形成了奇妙的对比,让人视之忍俊不禁。

而前方惊慌失措的猪八戒,是作者依色取巧、精心塑造出的。

作者杨楚照,青田石雕名家,1958年选调到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这件作品就创作于该时期。

当时为了创作这件作品,他特地跑到西湖人民公社的畜牧场,对着猪圈里的大肥猪认真观察,多次用泥稿来塑造猪的形象,才造就了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大肥猪”。

现代林如奎青田石雕《高粱》作者林如奎,1918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青田石雕界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

多年的石雕创作生涯,造就了林大师出神入化的技艺和丰富写实的意蕴。

其1958年问世的名作《高粱》为青田石雕开了一代新风。

当时他为了创作,在自家的菜园地里种起了高梁。

春播秋收,仔细观察高梁穗头簇子的生态结构,研究高梁与玉米叶的区别,终于在秋收之际运用娴熟的立体镂雕、圆雕等技艺成功地将高梁“移植”到五彩斑斓的封门冻石之上——那略红的部分被雕镂成高梁,金黄的部分被刻成粟米,黄绿的部分则被处理成叶子及怒放的山花,自然作物的形态及果实成熟的丰韵与喜悦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梁》的问世,使青田石雕创作走出了传统的框框架架,于是,青田石雕以农作物为题材成为时尚,稻谷、小米、南瓜、辣椒、扁豆等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

馆藏的这件《高粱》是林大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更显敦厚持重。

现代青田石雕《山水》山水是青田石雕中重要的创作题材,青田石色彩丰富,脆软相宜的材质特点,结合了镂雕精细,层次分明的技艺特色,在表现山水等题材时可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件作品由远及近的是高耸而嶙峋的山峰;半山腰的树木因为棕黄色的冻石而呈现出层林尽染的秋日景致;而山脚的亭台楼阁与小桥流水为这人间仙境增添了一丝烟火气,更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现代何福礼东阳竹编《白鹤鼎》白鹤昂首挺立,造型清俊;宝鼎飞檐叠翠,金碧辉煌。

作品可分上、下六层,编织精致,采用双菱(líng)、菊花、穿藤、贴片等多种织法,糅合了现代造型艺术的精华,被誉为“竹编工艺之杰作”,是东阳竹编的代表作之一。

原作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

现代东阳彩漆描金堆花竹胎小提篮一对朱黑相间,堆金、描金并用。

盖面上分别堆金荷花、莲藕纹以及榴开百子纹。

篮身中段朱漆描金,绘折枝花卉纹;篮上下两端及圈足髹黑漆,堆金折枝石榴纹、莲蓬纹与花卉纹。

提梁朱漆,上有铜提手。

作者马正兴,男(1903~1976)。

东阳竹编著名老艺人,195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名艺人”荣誉称号。

竹编技艺全面且高超,既能制作立体竹编、仿古竹编,也能制作平面、大型竹编。

现代嵊州竹编八角篮嵊州竹编历史悠久,战国时已有丰富的编织纹样;唐宋时期的龙灯、花灯亦使用精细的竹编骨架;明清两代至19世纪初期,工艺日渐发达,掌扇、竹篮等物品皆因雅致细巧、经济实用而风靡一时。

此件虽是现代嵊州竹编的作品,依然沿袭了传统上精巧工致的特点:造型典雅玲珑;编织细腻,篮盖与篮身上的纹饰为竹篮增添了装饰的意趣;竹篾的本色与描金互相辉映,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现代嵊州竹编松鼠传统的嵊州竹编一直局限于篮、盘、席、帘等生活用具上。

尽管历史上有民国时期的东阳竹编艺人马富进编织动物的记载,却未见实物。

在20世纪60年代,嵊州的竹编艺人们先后克服了竹篾易断裂、动物造型复杂多样等困难,使得活泼有趣,生机盎然的竹编动物渐渐成为现代嵊州竹编的第一大工艺特色。

此件作品中的松鼠妈妈正满怀温情的关爱着巢中嗷嗷待哺的小松鼠,揭示了母爱—这一自然界中永恒的主题。

万缕丝全雕垫绣镶边床盖作者赵锡祥,生于193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在40多年的萧山花边设计生涯中潜心钻研,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他设计的花边以线条简练流畅,布局严谨而丰富见长。

此件作品创制于1963年,首次将万缕丝与台州全雕垫绣有机结合,根据这两种不同品种的工艺特点进行图案设计,以万缕丝的“虚”衬托出垫绣的“实”,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

该作品曾获国家金质奖和杭州市轻工系统“工艺技术有重大突破”三等奖。

周锦云大师的瓯塑作品瓯塑,是浙江省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美术“三雕一塑”中的一个工艺门类。

它将传统的堆漆艺术与现代立体壁画相结合,将油漆、白陶土、矿物质颜料调和起来作画料,用绘画艺术把画"堆画"出来,形成绘画和浮雕二位一体和"远看是画,近看是塑"的立体效果,被誉为"东方的立体油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