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认识校园暴力一、学习目标:通过参与本单元的活动和学习,学员将:•理解校园暴力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学会辨识校园暴力的基本种类;•分析和知晓常见校园暴力的原因及危害;•掌握并能教授学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实用方法,学会与校园内外人群的相处之道,构建尊重、平等、友好的校园环境。
•帮助有过被欺凌经历的学生将重新认识自己的经历,得到疏解并走出心理阴影;二、活动概览三、学习过程设计活动(一):校园暴力——是什么?1.小组讨论:请学员分享并讨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校园暴力的故事和案例,每组举出一个典型案例;2.班级交流并总结归纳:校园暴力的特点,包括,施暴者、受暴者的特点,老师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家长是如何反应的,在校园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如下问题(可选):●重新认识古老话题的新时代表现。
你觉得今天的校园暴力与自己小时候的暴力有什么相似和不同?新时代的校园暴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正确认识校园暴力背后的心理机制。
面对同样的潜在引发暴力的情节,有人选择使用暴力,有人选择不通过暴力,这其中的差别是什么?施暴者的心理需求和动机是什么?他/她当时想的是什么?欺凌的挑起者往往对后果并不了解,这种做法对她来说就是个玩笑,用阿里更朋友分享的。
●受暴者在面对和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是选择被动容忍等待还是主动积极寻求解决?如何教会受害者及时适当地说“不”,如何帮助双方的心理成长,尊重人性、化解仇恨,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
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这是不对的,你得停下来。
如何挺胸站立,如何与对方进行强有力的目光接触,如何等着欺负自己的人,然后走开。
●旁观者的重要性。
冷酷很容易产生,需要被干预。
欺凌者的一个典型策略就是在开始挑别人刺儿之前将其他人也招呼进自己这一派中,而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往往容易担心自己被排挤而加入欺凌者的行列。
●正确看待校园暴力中学校和老师的位置及功能。
学校和老师作为校园暴力事件中的首当其冲的处理人,如何从只关注消除行为的事件的后果,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机制和个性成长。
老师如何学会放手只成为一个有效的转化中介,让学生双方自己去解决。
●校园的制度性环境(规定与政策)和非制度环境(风气和文化)中有哪些会导致暴力,有哪些可以预防或者降低暴力的发生?作为校长和老师应该如何积极营造有利的环境?●校园暴力的性别视角。
男孩和女孩在校园欺凌中的表现是否存在不同?●女孩的尖酸刻薄是如何产生的?竞争激烈、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世界给女孩巨大的压力,使她们不得不开启存活模式,市场表现出存活模式,表现焦虑并且对环境警惕。
这些女孩他们常常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爱,又成长得太快,时刻处于危险边缘,她们没有时间或机会去同情或者表达善意。
●爱欺负人的女孩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两个极端。
坏女孩什么样?坏女孩如何长成的?4.知识点:校园暴力的定义和类型(详见下文方框内容)。
活动(二):快速抢答——这是校园暴力吗?1. 根据第一个活动的核心知识点,深入理解校园暴力的涵义和特征。
结合事例,解释“蓄意”、“滥用”、“侵害”等关键词,注意区分“善意的玩笑”,以及“无心的伤害”与真正的校园暴力,避免学生将校园暴力泛化和曲解。
2. 快速抢答判断以下方框中的各种情况算不算校园暴力,属于那种类型,并适当解释。
3. 在回答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争辩,培训师应根据校园暴力的定义和具体事例,进行辨析,帮助学员理解这一概念。
活动(三):校园暴力——为什么?1. 将学员按照男女分开,分为几个小组。
2.教师根据本校本班情况,挑选常见于男生的校园暴力现象和常见于女生的校园暴力现象,请各小组就这些问题分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
教师也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案例来组织讨论: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老师请男女生互评:男生评价一下女生组的讨论结果,有哪些观点是同意的?哪些观点不同意?女生评价一下男生组的讨论结果,有哪些观点是同意的?哪些观点不同意?5.教师补充讲解:研究表明,青少年暴力犯罪中男孩的比例显著高于女孩。
这对认识校园暴力及校园暴力中的性别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
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和文化惯习容易强调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孩样”,对男孩的社会角色期待倾向于坚强、勇敢、硬气等,如男儿有泪不轻弹、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丈夫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男孩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容易使用拳头解决,而家长和社会对这种方式也比较接受。
而影视作品如武打影片、卡通漫画中也常常出现一些暴力镜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强化男孩采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倾向。
而女孩被刻板的社会角色期待要求,听话温柔乖顺,受此影响女孩的交往方式比较缓和细密,而青春期以后,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女孩子变的更敏感,一方面是与异性的交往变的更微妙和隐晦,另一方面是在同性交往中容易两极分化,要不就成为很亲密的“闺蜜”,要不彼此反感,容易孤立、排挤,有时候甚至是打击报复的方式处理矛盾。
活动(四):情景表演——我该怎么办?1.教师将男生女生混合分组,每组6-8人。
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学习到的知识设计和表演校园暴力的场景和处理过程。
注意提醒学生:自己拟定主题、设计情节、分配角色、表现人物的情绪情感,尤其要表演出对校园暴力的处理办法和策略。
2.分组准备工作。
教师到各小组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讲解。
3.各小组表演,其他组同学认真观看,并思考:我遇到场景中出现的欺凌该怎么办?他们处理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4.表演完成后,教师请学生点评表演、分享思考,结合学生的表演和点评,在学生已有的校园暴力应对办法之上,总结出实用的办法和策略。
(参加下文方框内容)活动(五):学习拓展——“对校园暴力说不”海报设计1.这一活动是本单元的拓展学习,建议放到课后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2.请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关于校园暴力的知识,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一幅以“对校园暴力说不”的海报。
3.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在学校公共走廊或操场展出海报,还可进行相关的宣传活动。
四、培训活动建议本单元培训也可设计成主题班会的形式,具体可以参考如下设计框架(说明:本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培训教师的专业特点,灵活地结合或者镶嵌在学校/班级的常规教学活动中,如本单元的主题可以设计成班会形式,但主题班会需要学生参与更多、更长时间的事前准备。
其他单元可以考虑结合生理卫生课、思想品德课等灵活开展)五、附件:教师拓展阅读资料1.可供参考的案例:教师可根据下面的案例描述,根据教学需求改编案例或者课堂提问环节的内容。
•晓玲自从带上牙套之后,就开始了一连串的梦魇,班上同学给她取了“牙套妹”、“丑八怪”等一些难听的绰号。
不管她走到哪里,这些绰号都紧紧跟着他,晓玲感到既生气又难过。
(语言暴力)•有一名同学,父母离异,一直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他将自己的家庭作为一个秘密,不愿与同学讲起。
可是老师总是有意无意提起这件事,让他无比烦恼,心灵受到很大的创伤。
有一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某某同学父母离婚了,大家多帮助他一下”。
尽管是处于好意,可他觉得自己的隐私公布于众,很没有脸面。
(语言暴力)•重庆某中学一初二男生,在放学途中被同学围殴十几分钟,后经过抢救无效死亡。
据旁观者说,当时一些孩子还拿着棍子,一把就抓住了被打男孩的校服领子,男生曾经两三次冲出包围,但都被捉回来继续打。
(肢体暴力)•2015年5月28日,河北衡水某初中学生小强因为帮女同学搬书遭到了学校副校长掌掴十几个耳光,造成耳聋耳鸣。
事情发生后,学校包括打人校长一直无人出面,只是让家长带着孩子看病,医药费由学校全部承担。
(肢体暴力)•河南西峡县某中学男生小鲁经常在楼梯口、去厕所的路上等对低年级女生小董进行骚扰、羞辱,如“你是我老婆”,“我要看着你”等。
小董既不敢对爸妈讲,也不敢告诉老师,被骚扰长达一年之久,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某次,小鲁又对去厕所的小鲁当众羞辱,小董气愤之下将小鲁刺伤。
小董也患上了重度过滤性神经病。
(性暴力)•14岁的初中女生小秋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个自称“王宇”的网友。
被一番甜言蜜语哄骗之后,小秋认为自己爱上了这位白马王子,于是答应了王宇的见面要求。
几天后,小秋和王宇见面。
王宇将小秋骗到一家宾馆内,对她进行了性侵犯。
(网络暴力)•每次小美只要成绩比阿宏好,阿宏就会跟其他同学说是小美作弊,久而久之大家都相信了,小美觉得自己被陷害又被班上的同学排挤。
(关系暴力)•小君和男朋友分手了,她认为是小怡抢走了她的男友,因此非常讨厌她,还叫大家不要理她,如果有些同学私下跟小怡一起玩,还会被小君警告。
(关系暴力)•微微来到了一个新的班级,他发现英语老师的发音不标准,于是在课上向老师提出。
英语老师开始排斥微微,上课从来不叫他回答问题。
他觉得自己被丢弃在了一个黑暗的角落。
(关系暴力)•某学校一名小学三年级男生,因为不满意同桌女生在课桌上越线,竟然冒用她的姓名及家中电话,上网散布援交消息“整人”,导致女生家中接到大量询问援交的电话,让该女生和家庭困扰不已。
(网络暴力)2.相关研究文献和参考资料(详见教师资源包,本教材将同时建立教师资源包,各位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自己编写单元的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加入资源包)•反校园暴力指导手册•宋雁慧:校园暴力丛生问题研究•王德伟: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教育反思•罗怡: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反校园欺凌共识•需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