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案-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下)

方案-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下)

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下)
'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下)
3.易错点解读
(1)“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的说法错误。

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成功实现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而不是麦哲伦。

麦哲伦在与菲律宾土著人的冲突中丧命。

(2)欧洲大陆各国和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的目的不同。

欧洲大陆各国封建君主害怕法国革命会引起本国的革命,自己也落得与路易十六一样的下场;英国是担心一旦法国强大起来,就会与它争夺欧洲和海上霸权。

(3)对拿破仑帝国极盛时期未被法国控制的欧洲国家的识记容易出错。

当时未被拿破仑帝国控制的欧洲国家不仅有英国、俄罗斯和瑞典,而且还有撒丁王国、两西西里王国以及赶走法军取得独立的葡萄牙。

(4)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原因:归根到底取决于各国资本主义
程度和世界
格局的变化。

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还有地缘因素等。

(5)“美国参战对一战迅速结束起了决定性作用。

”此说法错误。

俄国等国爆发革命,再结合列宁“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就容易得出交战各国革命运动的高涨是促使一战迅速结束的主要因素。

美国参战只是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6)“一战后的世界总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此说法错误。

该体系只是战后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并没有将苏联及共产国际包含在内。

战后世界总格局应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资本主义与
主义两大社会体系并存。

(7)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关于领土划分的认识容易出错。

该体系建立后,一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划定,这是历史的进步,应予以肯定;但另一些国家的疆界实际上是按列强的意志划定的,具有分赃性质,使欧洲产生了诸多新的民族矛盾,这些地区本来就存在的民族问题和边界纠纷更加复杂化,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挑起新的国际争端的温床。

(8)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历史作用的评价容易出错。

在评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历史作用时,首先要看到它的进步性,它的成立实现了世界范围内反法西斯力量的大联合,从、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确保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但客观上,就英美而言,促使其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其国家利益受到了法西斯侵略的威胁,维护和扩大利益是其重要目的,苏联也是这样。

因而在同盟内部协调各方关系时,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烙印,特别是雅尔塔会议期间,三大国首脑作出了损害中国利益的决定。

(9)“二战后美国政府始终坚持扶植日本的政策。

”此说法错误。

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之初是尽量削弱日本,使之不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同时,美国还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残余,但保留了日本天皇体制。

从1948年起,由于冷战加剧,中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才改变了对日政策,决定把日本作为美国对付共产党国家、称霸亚洲的基地,开始扶植日本。

联盟
(10)“马歇尔
实施的对象是西欧。

”此说法错误。

它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采用经济手段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

适用地区:亚洲以西的欧洲大陆,包括战败的德国和对手苏联。

目的:一是控制受援国;二是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扩展(根本目的)。

(日本得
到美国经济上的扶持不是通过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通过国家资金援助和私人资本家投资)(11)“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的政策导致美苏关系严重恶化”的说法不准确。

因为“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政策的提出,事实上是一度使美苏关系有所缓和。

(12)“20世纪70年代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的说法错误。

由于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实力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与美国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

美国虽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不能认为它已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4.时政
链接
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6周年纪念日仪式上说“应将侵略战争的悲惨教训讲述下去”;《中美反垄断和反托拉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七国集团联合声明保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中非合作论坛;中美战略对话;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战略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界定我国六大核心利益;《2011—2012全球竞争力
》的发布等。

六、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
1.基本情况
(1)理论创新成果:
①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对宗教神学世界观。

实质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它促进了
发展,反映了人格意识的觉醒,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但对它的过分推崇,也导致了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造成社会混乱。

②理性主义:欧洲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17~18世纪,西欧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而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障碍;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启蒙思想家批判旧制度,提出了资本主义“理性王国”的蓝图——天赋人权(核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

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推动欧洲、美洲、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进行斗争。

③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其主要主张是发展
业,取消国内关卡,鼓励出口,减少进口,以增加货币总量。

④自由主义:工业革命中,力量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
《国富论》,主张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它促进了自由主义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马克思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的产物。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⑥列宁主义: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

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其理论创新包括: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由城市到乡村的十月革命道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等。

⑦凯恩斯主义:面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反危机经济思想,推动了美、英、法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战后,这种经济思想
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信奉,促进了西方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7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接着出现的“滞胀”状态,使凯恩斯主义开始受到怀疑。

(2)科技发展历程:
①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近代自然科学是以文艺复兴时期天
革命为开端的。

波兰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德意志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意大利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证明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