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一篇概述

教育心理学第一篇概述



有人指出,正是教师专业知识的质量和反省能力使
他们成为了专家,所以善于学习和反省可以大大地促进
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的成长过程 。

四、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 • (一)宏观模式
四 种 变 量
三 种 过 程
(二)微观模式 (具体到某一教师教某一节课或某一知识单元 )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许多学科有关,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
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学等。
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一般与特殊
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 相互交错,互为补充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
研究对象有不同的侧重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与学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并从这些 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荀子·性恶篇)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2)
一、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 1、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与灵魂
(心理)的联系 2、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
(1)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凭借教 育才能成其为人”,提出实物教学、渐进、模仿和练习 等四个教学法原则。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反映在《论语》 一书中。《论语》系门人弟子根据他 平时对学生和对别人的讲话记录整理 而成,是研究孔子心理学思想最主要 最可靠的材料。
孟子
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邑(今山 东邹县)人。生于周烈王四年,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曾受业于 子思之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 思学派的继承者。孟子的活动时 期正是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他 从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 在政治上发扬孔子的"仁"说,主张 施行仁政;在哲学上形成了鲜明 的唯心主义体系。孟子遗留的著 作仅《孟子》7篇。他的心理学思 想散见于这些篇章中,其中以 《告子》、《尽心》两篇较为丰 富。
思《中庸》子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学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 1、人性本质与教育功效
• 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 孟子 “人性之善也,犹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 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 “性质”一词可有两种理解: • 科学性质:目前,对数人倾向于认为心理学是一
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教育 心理学做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我们也可以认为它 是一门中间科学。 • 学科性质:它首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 应用学科,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 概括地讲,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理论性均 很强的独立学科。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 一、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不慎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
子《论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子
冯特
桑代克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 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 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鼻 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 始人,创建教育心理学, 与吴伟士共同研究学习迁 移;并设计心理测验,为 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 之一。
孔子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 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周灵王 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 曾周游列国,从事政治活动,大力宣 传“仁”的学说。他创办私学,一生 献身于教育事业。晚年整理《诗》、 《书》等古代文献,并用作教材,培 养青年一代。
• (二)专家教师
• 舒尔曼认为,专家教师具有以下7个方面的专门知识:
• (1)所教的学科知识。(2)教学方法和理论(适用 于不同学科的一般教学策略(诸如课堂管理的原理、有 效教学、评价等)。(3)课程材料以及适用于不同学科 和年级的程序。(4)教特定学科所需的知识:教某些 学生和特定概念的特殊方式。(5)学习者的性格特征 和文化背景。(6)学生学习的环境——同伴、小组、 班级、学校以及社区。(7)教学的目标和目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学、教师 和教育心理学
一、合格教师必须具备 的条件:
(一)必须对任教科目 学有所长
(二)懂得教学方法
二、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艺术,就需要天赋、灵感、直觉
和创造性,是不可言传的 ; 科学,就得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
这些都只能通过学习而获得。
三、教师:从新手到专家
• (一)教师成长的阶段 • 1.关注生存阶段 • 2.关注情境阶段 • 3.关注学生阶段
(2)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受到裴斯泰洛齐思想的影 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把教学过程分为 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3)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 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科学的心理学体系、 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 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于1879 年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 实验引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一 批心理学人才。
•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是致力于人 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研究的先驱。他创立了第一个 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 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他又将此书 扩展为三卷即《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 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开始确立。
•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 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 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包括学生获得知识、 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以及制约学 生学习的各种条件,如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教学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习与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及 教师心理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