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设计说明书

水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1 设计依据及范围1.1设计依据根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相思湖地区一直作为南宁市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为正确引导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确保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要求,避免建设过程出现的盲目性,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研究相思湖地区的发展和定位,制定新的规划方案,以指导城市新区的逐步开发建设和有序发展。

基于南宁市的总体情况和国内外其它城市发展中曾经有的类似机遇,遵循如下的规划理念:充分发挥绿色水岸城市优势,创建绿色生态现代化新城。

绿色水岸是南宁最大的优势,维护现有生态绿城的良好基础,发挥水岸城市巨大潜力的优势,将是南宁市放眼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基础。

水系利用方面。

根据南宁市城市水系规划,结合总体用地布局及功能的需要,保留现有水系并适当整合,既保证其丰水期的排涝泻洪要求,又便于城市土地的有效开发。

水源保护和排污方面。

为保护城市水源,分区、分期修建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和考虑再生水的利用。

并考虑对城市雨水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1. 2设计范围本次分区规划为江南城区部分(见CAD图),面积约17.5平方公里。

该城区远景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3.6万人左右。

实际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约为128平方米/人(平均人口密度约为78cap/ha)。

为配合该城区的建设,拟进行该城区雨、污水管网及其相关设施近期一期工程规划设计(污水处理厂站另行设计)。

2主要设计资料工程概况,包括规划背景,现状,规划设计范围,设计范围图纸,该地区的用水标准。

3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规划区邕江沿岸为沙砾层,其余为厚层状砂岩夹泥岩组成,基本地震烈度小于6度,基本没有较明显的地质灾害隐患(由于规划涉及范围较大,用地较复杂,本次规划不能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

规划区历史记载的最高气温为40.4℃,最低气温-2.1℃,年平均气温21.6℃;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1.88米/秒。

原地下水位较高,但由于近年来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雨水资源的流失,地下水位有逐年下降趋势,现在已降到地下10米以下。

邕江年平均流量411.2亿立方米,最大流量150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95.6立方米/秒。

邕江100年一遇的水位为80.98米,50年一遇的水位为79.74米。

A点的最高水位79.1米,常水位62.88米,最低水位60.88米,河床高程59.00 米,水面坡度i=0.46‰。

河底坡度i =0.6‰(假设水面和河底坡度沿水流方向不变)。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09.7mm。

4、水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4.1排水系统现状目前规划区内有部分合流管,排除局部区域雨污水外,其余范围内目前未形成排水系统,只有零散的路边沟排除路面雨、污水,还有部分管径很小的合流制管道排除民房雨、污水。

排水以合流形式依地形排入附近水塘,雨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邕江及周边水体内,从而影响了邕江水质。

另一方面,雨水的直接排放还导致雨水资源的流失,因此,规划应加强雨、污水资源化的利用。

4.2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1、由于该区为新建区,所以排水系统不完备2、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了当地的水质3、雨水没有综合利用5 排水管网工程设计原则该市排水一期工程,主要解决老城区雨季渍水及地面环境问题。

由于现状排水系统的制约及工程投资的限制,本排水工程设计是一项结合技术、经济及环境等特性的综合工作。

鉴于该工程的独立性而提出如下设计原则:(1) 排水工程设计以某市排水工程规划为基础,以该市老城区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计划任务书批复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本工程重点解决老城区渍水问题,着重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效益。

(2) 根据该市排水工程规划及可行性研究中的具体设想,城区排水系统管渠2010年一次考虑,以注重长远效益,从而适应城市远景发展之需要。

(3) 排水体制选择:排水体制在排水工程规划及可行性中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得到主管部门认可。

城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

我认为该城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

因为这个地区是一个新的开发区,管道系统不是很健全,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可以减少交叉污染。

当然合流制也有它的优点,比如说建设费用较低,但是污染比较严重,即便是截流式合流制也会产生溢流污染。

我认为排水系统的选择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不能为了经济的利益而牺牲环境的代价,分流制排水系统虽然也会产生径流污染,但较之合流制,污染大幅度的下降了,所以我选择了分流制。

6、排水工程方案本工程污水排水管网分如下3个干管系统:⑴干管系统一,在南纬二路由东向西铺设,接入主干管⑵干管系统二,在中纬路由东向西铺设,接入主干管⑶干管系统三,在北纬二路由东向西铺设,接入主干管另设一个主干管系统沿罗文路由南向北铺设,通向污水处理厂其工程方案如下:首先是进行流量计算,比流量q=400*0.8*78/86400=0.29L/S*ha之后进行街区编号,Q=q*A 计算出本段流量,加上转输流量,得到合计平均流量,再乘上Kz,( Kz=2.7/Q^0.11) 即为设计流量。

具体计算见附表1、2、3 6.1.1干管系统一由于该地区的地势主要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所以干管1的走向设计为由东向西流,总长3645.11米。

共有16个检查井,中间布有3个支管,8号检查井因为支管从东向西收集了大量的污水,和主干管相连时是在主干管的比较靠前的位置,所以支管的埋深大于了主干管,所以设一泵将支管中的水打上来与主干管连接。

具体计算见附表46.1.2干管系统二干管2位设计为中间宽为60米的路的地下,也是由东向西布置,总长2965.83米,共有22个检查井,中间有5个支管接入干管。

在31号检查井处,由于地面突然增高,造成埋深偏大,所以在此处加一水泵,其余埋深均在6米以下。

具体计算见附表56.1.3干管系统三干管3为靠北侧的一条30米的路的地下。

共有30个检查井。

总长3326.75米,中间有9个支管接入干管。

该路段地形较为复杂,所以有些地方进行了填土。

在68处,由于地面突然下降,所以填土至76.3米。

在37处由于地面突然下降,所以填土至76米。

41号井处也是由于地面突然降低,不能满足最小埋深,所以填土至73.5米。

具体计算见附表66.1.4 主干管系统主干管是一条南北走向,由南向北走的管道,连接三条主干管,还有一根支管直接接在主干管上,总长4980.18米,共有20个检查井。

最后通向污水处理厂,在临近污水处理厂的15-16管段虽然埋深大于6米,但由于离污水处理厂较近,如果再加泵的话有些不经济,因为处理厂也要用泵,所以污水直接通向污水处理厂。

由于该地区的地势主要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所以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在图中的左上角。

具体计算见附表76.2 雨水排水工程方案本工程雨水排水沟渠系统采取就近排入水体的排水方案。

由于雨水量较大,共布设了13个排水沟渠系统,其中:其中有9处就近排入江中,4处排入人工湿地。

起初我设计了7个排出口,分别向江里排放,但经过计算发现由于流量很大,没有合适的管道可选,只能用沟渠。

后来计算中发现由于开始时设计的每条路线的汇水面积较大,沟渠也没有合适的。

我觉得增加排出口的个数,使水分流,从而可以减少每个区域的汇水面积,并且沿江的地区不进入雨水系统,可以直接排放。

排放时沟渠的水位应该在常水位之上,这样才能排入江中。

由于该地区水量较大,在周边地区,我认为可以建一些湿地,理由是:一来可以销纳一部分水量,二来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不仅如此,该规划区的东部地区有两处地势偏低,我认为可以建蓄水池。

理由是:1、减少水量,预防洪涝 2、节约用水,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进行生活和生产的活动。

7. 设计数据及计算7.1 雨水设计数据7.1.1 暴雨强度(q )雨水管渠计算选用南宁市暴雨强度公式:()S /L F q Q ψ=()()0.11921.1P t 707lgP .0110500q ++=(ha L/S ⋅) 7.1.2 设计重现期(p )其中:取设计重现期P=1-5年;径流系数ψ=0.5-0.8;重现期取的1年,即p=1,7.1.3 降雨历时(t )t1=10min, 折减系数m=1.2,t2需要具体计算7.1.4 径流系数径流系数ψ取0.57.1.5 设计流量(Q)()S/L=QψFq7.1.6 雨水管渠水力计算(见附表)7.2 污水设计数据(见附表)7.2.1 计算人口该城区远景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3.6万人左右。

实际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约为128平方米/人(平均人口密度约为78cap/ha)。

7.2.2 污水量标准根据南宁市给水统计资料,综合日用水量标准为389L/人(2002年)。

根据规划区内建设性质的不同用水量标准也不同,因此江南城区日用水量标准为400L/人,规划区污水量占用水量的80%。

7.2.3 污水量计算(见附表1、2、3)7.2.4 污水管渠水力计算(见附表4、5、6、7)8. 工程量污水雨水人工湿地4处,蓄水池1处,检查井82个,排出口13个9. 主要问题及下阶段设计说明与建议在污水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地形较为复杂,在如何处理复杂地形方面还缺乏经验。

我在局部地区增加泵站的方法来解决。

再有在保证最小流速的情况之下,我已经选择了最小坡度,但埋深有些地区仍然偏大,我还会继续考虑这些问题,并且在日后有想法时,很愿意向老师请教。

在雨水设计中,该地区的水量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了排水沟渠作为排水系统。

但有些地区流量依然很大,查表都很难解决,我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水力计算的软件也派不上用场。

我用了湿地,蓄水池的措施,进行人工调蓄。

减少水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但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利用多功能调蓄或河滨地带修建人工湿地公园对雨洪进行净化和调蓄利用,改善城区水域的生态环境,是很好的办法。

本次设计为初步设计,由于时间有限,只是进行了初步的规划,还有很多需要设计的内容。

1、城市生活用水工厂等大用户的关系,应从全局出发,构成有机的整体。

2、在下一阶段,应与邻近的污水和污泥协调处置。

3、城市的污水是可贵的淡水资源,应考虑在回收利用。

城市污水的在回收利用也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4、应注意在雨污管路交叉的应设置虹吸管。

5、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守地方法律和法规,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考虑远期发展,又扩建的可能。

我认为应该分期建设,理由是1、可以节约一次投资,因为从网上看到排水工程的建设费用很大。

2、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避免资源的浪费,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扩建应该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造,使其逐步达到完善和合理化。

10、课程设计体会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对排水工程的设计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理解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虽然我平时没次课都认真听,每次有不会的问题都向老师请教,但在课程设计中还是有一些问题是平时书本上看不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