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放飞蜻蜓课文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放飞蜻蜓课文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放飞蜻蜓》课
文原文
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

”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

”“吃树叶。

”“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

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孩子们点点头。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

翠贞看着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放飞蜻蜓》课
文内容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放飞蜻蜓》课
文拓展
蜻蜓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的有4500多种,我国约有300多种。

在昆虫世界里,蜻蜓飞行本领最高,它比别的昆虫飞得快,飞得高,飞得远,每小时能飞行100多公里。

它的头上有两只发达的复眼,亮晶晶的像个小灯泡。

复眼是由10000个到28000个小眼睛组成的,能看见6米以内的东西,还会分辨颜色,识别物体的形状。

蜻蜓的交配很有趣,雄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夹子拖住雌的蜻蜓的头,雌的蜻蜓把腹部弯过去,伸到雄的蜻蜓腹部,就这样在天空中一边飞一边交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蜻蜓吃尾巴”。

交配后,雌雄蜻蜓分开,雌蜻蜓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用尾巴在水面上一下又一下地徐水,仿佛在做游戏,其实是在产卵,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蜻蜓点水”。

在武打影片《新方世玉》中,见到方世玉的轻功“蜻蜓点水”的人,无不啧啧称妙!其实,这是模仿蜻蜓设计出来的。

蜻蜓卵在水中孵出幼虫,它专门吃蚊子的幼虫。

幼虫在水中生活1年一5年,蜕皮10多次后才变为成虫。

天气好的时候,蜻蜓常在近水的树丛里停留或飞舞。

下雨前,蜻蜓在低空成群地飞舞。

这是因为下雨前空气湿度大,虫子翅膀潮湿,没法飞高,这也正是蜻蜓捕食虫子的大好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