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寄生虫学论文.

(整理)寄生虫学论文.

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卫生水平的提高,寄生虫病已经不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导疾病。

因此,长期以来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对寄生虫病重视不够,结果导致误诊、漏诊。

事实上,很多寄生虫病仍广泛存在;而且,随着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艾滋病的泛滥,某些寄生虫病有抬头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医学寄生虫学的学习已经势在必行!因此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

了解、掌握和更新寄生虫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则是寄生虫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应当肩负的重要任务。

医学寄生虫学属病原生物学,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课之一。

它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病病原的生物学、生态学、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的科学。

中国近代医学寄生虫学大约起始于1870年,首先是由一些供职中国海关的外国医生,借助他们的特权在中国一些城市、农村开始了寄生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

中国的寄生虫学工作者是在1921年后才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到1934年中国动物学会成立之时,在寄生虫学及寄生虫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中医学在治疗典型的寄生虫病时,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那么什么叫驱虫药呢?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药。

如:使君子,雷丸,苦楝皮,鹤虱等。

本类药物多具毒性,入脾、胃、大肠经,对人体内的寄生虫,特别是肠道内寄生虫,有毒杀、麻痹作用,促使其排出体外。

此类寄生虫病患每见绕脐腹痛、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久则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腹大青筋暴露、浮肿等症状。

也有部分病人症状较轻。

我们中医在治病的时候强调的是以阴阳为总刚,所以中药在治疗寄生虫病时,常可以调和营卫、脾胃等,在治疗寄生虫病的同时还可以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相对于西医来讲中药在治疗寄生虫病更安全,副作用更小等(比如青蒿)。

此类药物一般宜空腹服,以便更好的发挥驱虫作用。

由于某些抗寄生虫药有相当的毒性,故应用时必须注意剂量,孕妇及老弱患者均宜慎用。

本文的十二味中药,主要是从他们的功能主治,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完成这篇文章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我查阅了众多极富科学价值的文献资料,对此文章做了几经修改和校正,旨在提高本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另在最后附上学习体会,真挚的记录了我的一些学习体会和感想,希望能够以此为学习总结,交给老师一份满意的答卷关键词:寄生虫病驱虫中药治疗治疗寄生虫病的中药:槟榔槟榔树在印度、马来西亚都有栽培。

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

槟榔子是槟榔树的种子。

而槟榔叶是胡椒科蒟的叶。

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

【功能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痛风、症结。

【化学成分】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

生物碱主为槟榔碱,含量0.1~0.5%;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

生槟榔含生物碱量比制品为高。

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

槟榔含脂肪油14%,槟榔油的组成脂肪酸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

槟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过10%,槟榔成熟则非蛋白氮含量减少。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

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

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

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

槟榔与雄黄、肉桂、阿魏混合的煎剂给小鼠灌服,对血吸虫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与萱草根、黄连及广木香一起用于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则无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③对胆碱受体的作用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

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

由于增加畅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

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司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④其他作用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

已证明槟榔中含有对人的致癌质。

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

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

[1]②治疗姜片虫病治愈率自47.2~90%以上不等。

③治疗鞭虫病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克,加水500毫升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毫升,分成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眼下,以防呕吐。

④治疗蛲虫病报告的少数病例(3例)均获治愈,而多数病例(71例儿童),治愈率仅占38%,且反应较多。

⑤治疗钩虫病报告的疗效很不一致。

有效率一般在55%或以上,最高的达91%,低的为32%。

⑥治疗蛔虫病有效率为40~68%。

⑦治疗青光眼用槟榔片制成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雷丸【别名】竹苓、雷实、竹铃芝【来源】本品为真菌雷丸的干燥菌核。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化学成分】雷丸含蛋白酶[1]及雷丸多糖(S-4001)。

雷丸多糖是以β(1→3)葡萄糖为主链,带有(1→6)支链的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183000[3]【临床应用】:1.雷丸散(《冉氏经验方》)治钩虫病,杀虫驱虫:雷丸300g。

将雷丸洗净,低温干燥,研为细粉,过筛即得,每服6g。

每日3次,每2日为一疗程,温开水送下。

密闭防潮,勿令受热。

入汤剂无效。

方中雷丸杀虫,为君药。

2.雷丸散(《杨氏家藏方》)治消疳杀虫:雷丸、使君子(炮,去壳)、鹤虱、榧子、槟榔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3g,乳食前,温米饮调下。

方中雷丸杀虫,为君药。

3.雷丸浴汤(《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寒热,惊啼不安:雷丸、牡蛎、黄芩、细辛各1g,蛇床子30g。

上药以水1斗,煎取7升,去渣,分为两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儿头,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后浴腰以下,浴时避风,以粉扑之。

方中雷丸逐风,杀蛔虫,为君药。

【药理作用】1.驱绦虫作用雷丸中含有一种能使绦虫虫体坏死的蛋白酶[1],在肠道弱碱性(pH8)的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的作用,该酶遇热则失效[2]。

对牛肉绦虫、猪肉绦虫和犬绦虫均有作用,临床服用,基本可根治[3,4]。

2.抗滴虫作用雷丸粉对肠道滴虫有效[5]。

3.对蛔虫和钩虫的作用雷丸的50%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明显抑制作用[6]。

雷九粉内服对钩虫病有明显疗效[7]。

4.抗炎和增强免疫作用小鼠静注雷丸多糖,对巴豆油引起的耳炎症有抑制作用;大鼠皮下注射雷丸多糖,对琼脂性和酵母性关节肿均有抑制作用;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8]。

5.毒性人口服雷丸粉20g/吹,每日3次,连服3d,只少数人发生恶心,但无呕吐、腹痛或腹祖泻[4]使君子【别名】留求子(《南方草木状》)、史君子(侯宁极《药谱》)、五棱子(《药材资料汇编》)、索子果(《南宁市药物志》)、冬均子、病柑子(《中药材手册》)。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

用于蛔虫、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量9~12g,捣碎入煎剂。

【化学成分】含使君子氨酸、胡芦巴碱、苹果酸、枸橼酸、琥珀酸、L-天冬素等。

【药理作用】所含的使君子氨酸具有驱虫作用;具有神经毒性,对基底核有损害作用,因此已被用作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研究的工具药物;能影响学习记忆功能;能促进大鼠纹状体切片释放乙酰胆碱[2]【临床应用】①小儿疳积:配茯苓、白术等。

②蛔虫、蛲虫病,虫积腹痛:配肉豆蔻、木香、神曲、麦芽、胡黄苦楝皮来源为楝科植物楝的干皮和根皮。

【功能主治】驱虫疗癣。

用于蛔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

【化学成分】含苦楝素、苦楝萜酮内酯、苦楝萜醇内酯等。

【药理作用】川楝素小鼠腹腔、静脉、皮下和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8 ±1.2mg/kg、14.6 ±0.9mg/kg、14.3 ±1. 5mg/kg和244.2±44.0mg/kg。

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静注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8mg/kg和4.2mg/kg。

川楝素对胃有刺激性,其程度因动物种类而异,口服川楝素后,大鼠胃粘膜发生水肿、炎症及溃疡,部分犬呕吐。

还可引起犬、兔、猴肝细胞肿胀变性、肝窦极度狭窄,小鼠血浆ALT升高,灌服大剂量川楝素,可引起动物急性中毒致死,死亡原因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内脏出血,血压下降而形成急性循环衰竭。

小鼠蓄积性毒性的半数致死量为18.7mg/kg,蓄积系数为1.13,属强蓄积性药物。

猴亚急性中毒最明显的表现是ALT升高,其次是肌无力。

大体解剖发现,各剂量组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脏瘀血。

显微镜检发现,猴小血管内膜表面有棕黄色颗粒沉积,且剂量越大沉积越多。

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可见枯否细胞及吞噬颗粒;脑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胶质细胞和小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加。

【临床应用】1.川楝皮片:川楝皮(去外层粗皮)1000g,辅料适量。

取川楝皮,干燥,粉碎,过120目筛;称取250g,剩余粗粉按煎煮法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成稠膏状,与细粉混合制粒,60℃以下干燥,加入滑料,混匀,压片,片重0.3g。

本品为淡棕色片,味苦。

功能驱虫。

用于驱蛔虫、鞭虫、蛲虫、钩虫。

口服,每次6-8片,空腹1次服完。

(顾学裘《药物制剂注解》1981年)2.川楝素片:川楝素250g,淀粉225g,将川楝皮切成细丝,用热开水浸泡数次,每次于60℃-80℃保温l小时,至无明显苦味为止。

浸液滤过,通过装有湿炭的渗漉缸,控制流速,使流出液不带苦味,再用50℃热水洗去杂质。

用70%-95%乙醇洗脱出川楝素,减压回收乙醇,放出浓缩液,静置过夜,滤取沉淀,干燥;用95%乙醇溶解,滤过,滤液通过氧化铝柱,其柱再用适量乙醇洗涤,收集醇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倒入冷水中析出白色粉末,滤过,干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