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疗蛔虫论文

治疗蛔虫论文

分数__几中名贵的中草药---治疗蛔虫病的常见中药目录1、摘要2、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3、关于蛔虫与蛔虫感染4、几种治疗蛔虫的中药5、几种治疗蛔虫的西药6、学习小结与个人感想7、参考文献【摘要】:寄生虫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动物,称为宿主或寄主上,同时,对被寄生动物造成损害。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许多小动物以寄生的方式生存,依附在比它们更大的动物身上广义上来说,细菌和病毒也是寄生虫。

中药治疗寄生虫病是以杀、驱虫为主,配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同时还注重调理脾胃、补养气血。

对于寄生在人体身上的寄生虫来说,人体是非常理想的繁殖栖息地点。

它们可通过空气,饮用水,食物和直接接触进入人体。

30分钟内它们既可找到合适自己的栖息场所。

而寄生虫为适应寄生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器官,如猪肉绦虫的新皮,带钩和吸盘的头节),退化的肠,节片繁殖和水蛭的吸盘;或者是寄生虫形态的变化,如Candiru吸血后身体会膨胀。

这两点又保证了它们成功的固定在人体身上。

一条牛肉绦虫在10周内可从一受精卵生长至2米长。

而且受感染者开始并无感觉。

数周后发现大便里含有会动的虫体节。

每个虫体节可含5万个受精卵。

人的表面皮肤,会受到螨虫等细小昆虫的袭击。

而人的消化道更是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等的理想栖息地。

若寄生虫进入人体循环系统,一方面可以攻击白细胞,另一方面可达肺,肝等脏器或是堵塞血管或淋巴管道,会引起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橡皮病等疾病。

而人如果是猪肉绦虫的中间宿主,寄生虫甚至会达眼球和大脑,危及生命。

在乌干达等非洲国家肆虐的昏睡症则是寄生虫锥虫)入侵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果,病人会不断陷入昏睡状态,直至永远醒不过来,死亡率近100%。

中医早已认识到寄生虫能引起疾病,并将之称为“虫积”,多由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及不洁食物等所致湿热内生,蕴酿生虫,久而成积。

虫积常见腹痛、食欲不佳、面黄形瘦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厥逆、腹胀不通、呕吐、甚至酿成蛊症。

寄生于人体内的虫类颇多,一般有蛔虫、蛲虫、绦虫、血吸虫、囊虫等。

其发病各有特征,如蛔虫寄生于肠道,则腹痛时作;钩虫病常表现为面黄肌瘦、嗜食异物;蛲虫病患者常主诉肛门、会阴瘙痒,并可在这些部位直接找到白色细小线状蛲虫;绦虫病症状较轻,常因粪便中发现白色带状或虫节片而就医;血吸虫病因其肝脾肿大,血行不畅,而致水液停聚形成‘蛊胀’【关键词】中药寄生虫功能主治现代研究临床应用二: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寄生虫病病种多,有的流行猖獗。

为了保护人民健康,党和政府动员全国人民对几种主要寄生虫病进行了防治,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如疟疾,解放前每年发病人数估计为3000万。

至1981年已降至约300万,1982年约200万,1983年约140万,1984年降至约90万。

全国无疟或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下的县(市),1982年为63.5%, 1984年升至73.4%,而发病率在100/万以上的县(市),1984年比1982年有所降低,分别为1.6%及4.5%,1986年降至36.4万,发病率为34.75/10万,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已有157个县(市)经考核达到卫生部下达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又如日本血吸虫病,在开展防治以前,估计全国有1000万病人,当时全国人口的1/5生活在血吸虫病疫区。

至上985年,原有血吸虫病流行的372个县(市)中,已有274个达到了消灭或基本消灭的指标。

历史上流行于我国864个县(市)的丝虫病,建国初期估计有病人约3000万至1986年已有 709个县(市)基本消灭了丝虫病,病人数降至约400万。

黑热病在建国初期约有病人53万,分布在长江以北16省650个县(市)。

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了黑热病。

毫无疑问,上述的成就在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先例的。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寄生虫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就经过30多年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而言,疟疾在我国广大地区年发病率虽已明显下降,但从流行病学动力学的角度看,其传染源虽被控制,但传疟媒介(按蚊)尚广泛存在,因此,控制发病的基础是脆弱的。

这表现在许多老流行区,例如黄淮平原,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局部性的暴发流行或疫情反复仍然时有发生。

在我国南部,如海岛山区,云南的西南部,贵州与广西之间,以及广西南部等老疟区,疟疾流行并没有控制。

从全国看,最根本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广大地区传疟媒介的因素尚无明显的改变。

因此,人口流动造成新病原的输入,或外来人口进入老疟区,都可能引起新的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在广东等省区的开发区已有不少暴发流行的例子,就是证明。

日本血吸虫病虽然已有274个县(市)宣布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的标准,但我国主要的流行区,例如洞庭湖、鄱阳湖等广大湖沼地区与四川等地形复杂的山区,该病的流行仍然严重,而且多数地区流行条件并没有明显改变,少数地区疫情还有所回升。

丝虫病经过多年群众性的海群生治疗,控制传染源的效果明显。

但由于媒介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这种病的威胁仍将长期存在。

在全国范围内每年还会有数量相当大的现症病人和遗留的晚期病人,今后的防治和监测工作仍然艰巨。

黑热病宣布基本消灭已近30年,,但在华东的广大老疫区病原并未消灭,皮肤黑热病病例还有所发现。

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带和部分山区每年仍有数百病例,包括一些婴儿病例,以及几十例犬内脏黑热病的报告。

根据1985~1986年的统计,甘肃、新疆、四川、陕西、内蒙五省(区)新发黑热病病人共 513例。

上述地区需要开展系统调查以摸清其流行情况。

我国钩虫病感染人数建国初期估计超过2亿,出现相当严重或严重临床症状的病人达几百万之多。

目前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人数目虽较过去减少,但各地感染率下降的幅度一般都不大。

除了上述五大寄生虫病外,在我国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蓝氏贾第鞭毛虫病,阴道毛滴虫病,阿米巴痢疾等。

蠕虫病中姜片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并殖吸虫病分布很广,其中华支睾吸虫病等在一些省份已列为重点防治的疾病。

带绦虫病,囊尾蚴病与棘球蚴病在我国北方分布广,危害大。

蛔虫在农村的感染率很高,鞭虫稍低一些。

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单位,蛲虫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困扰。

旋毛虫病在一些地区已有流行。

此外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如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粪类圆线虫等导致的严重后果亦有报告。

国外输入的寄生虫病例,如罗阿丝虫病,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等也时有发现。

考虑到我国媒介寄生虫相和寄生虫中间宿主相十分丰富,环境条件复杂,国外的寄生虫病和传染病输入国内并传播开来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将直接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不能不引起严重注意。

三:关于蛔虫与蛔虫感染蛔虫即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

此外,犬弓首线虫(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

蛔虫是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

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

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

只有受精卵才能卵裂、发育。

在21~30℃、潮湿、氧气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

脱一次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

然后穿过肠壁,进入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肝、右心、肺,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气管、喉头的会厌、口腔、食道、胃,回到小肠,整个过程约25~29天,脱3次皮,再经1月余就发育为成虫。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受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饥、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如蛔虫扭集成团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和肠穿等,对人体危害很大。

预防蛔虫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绝感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防止虫卵进入人口。

【病原学】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蛔虫卵。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小肠, 多见于空肠, 以半消化食物为食.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环境,受精卵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下, 经2周, 其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第一期幼虫, 再经一周,在卵内第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期卵. 感染期卵被人吞入,在小肠内孵出幼虫. 幼虫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蛋白酶,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 经静脉入肝, 再经右心到肺, 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在此进行第2次和第3次蜕皮, 然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 被宿主吞咽, 经食管、胃到小肠, 在小肠内进行第4次蜕皮后经数周发育为成虫. 自感染期卵进入人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2个月. 成虫寿命约1年. 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 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 个别可达上千条.【病理改变】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

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发育、蜕皮还可引起Loffler`s综合征(吕弗勒综合征)。

临床上以肺部炎症症状为主,伴有全身表现:患者发热、咳嗽、哮喘、血痰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重度感染时可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

多在1-2周内自愈。

【流行病学】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

1.幼虫期致病: 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 2.成虫期致病:a.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

b.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

c.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

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

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

对粪便中查不到虫卵,而临床表现疑似蛔虫病者,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患者排出虫体的形态进行鉴别。

疑为肺蛔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检查痰中蛔蚴确诊。

【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

【辅助检查】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