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新)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新)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新)
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痢疾非常重要和必要。

这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引起,可通过食物、水、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

多发生于夏秋季。

病情急剧,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高烧、阵发性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全身乏力和食欲减退。

中毒性痢疾是细菌性痢疾中最严重的一种,患者体温可达40度以上,表现出严重的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昏迷、抽搐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痢疾至关重要。

中医药在预防细菌性痢疾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中医整体调摄、因人、因地、因时三因防治、注重非特异性预防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应用中医药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理论实践核心,不仅要考虑人体正气强弱、体质及精神状况、对病邪的易感性,还应包括人体与外界大环境的融合状态。

立足于这种综合的考虑,兼顾整体与个体,有必要实施中医药预防。

在细菌性痢疾易发季节,宣传教育和预防应该是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向公众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让公众掌握细菌性痢疾的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惯。

这包括讲究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具体措施包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常剪指甲、勤换衣服等。

在饮食上,要注意护养脾胃,忌吃生冷、油腻、肥厚、辛辣、过甜等物,慎用煎、炸、烙、烤、炙者,进食宜定时定量,避免饥饱不匀,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水果要洗净、削皮,其它食物要煮熟再吃,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不吃变质腐败的食品。

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不要去大排挡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不要自办大型聚餐活动,不吃被苍蝇、蟑螂等叮咬或爬过的食物。

此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也很重要。

易感人群包括医务人员、家属和体质虚弱者等。

前者由于和患者接触相对较密切,后者免疫力下降,所以更加容易感染。

因此,在细菌性痢疾流行时,易感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预防。

1、焦山楂红糖酒:将山楂和红糖加入白酒中炒至酒干,
然后加水煎煮,去渣后加入红糖再煮沸,趁温服用,每日1剂,能清热止痛。

2、木耳红糖汤:将木耳和红糖加水煮熟,连渣服用,能
凉血、缓急止痛,治疗痢疾便血腹痛。

3、红菱壳粉:将晒干的红菱壳研末,空腹服用,每日1-
2次,每次15克,连续服用5天,能清热涩肠,治疗痢疾。

4、大蒜马齿苋粥:将大蒜和马齿苋煎煮去渣取汁,加入
粳米煮粥,每日早晚温热食用,适用于急、慢细菌性痢疾和肠炎。

5、鸡冠花粥:将鸡冠花煎煮去渣取汁,加入粳米煮成粥,再入白酒焖1分钟即可,每日早晚温热服用,适用于赤白下痢、妇女崩中、赤白带下或咯血吐血。

6、莲子生姜粥:将带衣莲子、生姜和粳米一起煮成稀粥,每日二次温热食用,适用于痢疾不思饮食。

7、姜茶乌梅粥:将生姜、乌梅肉、绿茶加水煎煮,去渣
取汁,入粳米煮粥,粘稠时加入红糖焖煮2分钟,每日二次温热食用,适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8、柿饼粥:将柿饼和粳米一起煮成粥,可做点心或早餐
食用,适用于久痢便血、小便血淋、痔漏下血。

饮食原则】
1、急性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适量摄入蛋
白质和蔬食。

2、慢性期:注意蛋白质的摄入,并补充足量维生素。

3、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低热量。

4、饮食应定量、定时,适量、稳定。

宜食】
1、各种主食、脱脂牛奶、瘦猪牛羊肉、兔肉、鱼、鸡、
蛋清、面类。

2、蔬菜、水果、豆制品。

3、米仁、西瓜、冬瓜等。

忌食】
1、肥腻厚味、不易消化的食物。

2、烟、酒、海腥发物、辛辣刺激、生冷之品。

3、油炸、硬固不易消化、粗纤维的食物。

少食】
全脂牛奶、香肠、火腿、成肉、鸭、鹅、动物脂肪、蛋黄、甜食。

推荐食谱】
早餐:主食、脱脂牛奶、煮嫩鸡蛋。

午餐:主食、清蒸鱼、豆腐干炒油菜。

晚餐:主食、瘦肉丝炒蒜苗,加餐:甜豆浆。

食疗方法】
症状表现:口腔疱疹、手足斑丘疹消失,体温正常,全身状况好转。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固护正气。

方药: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香砂养胃汤等。

加减:①脾虚食少者加便不通者加芒硝、枳实;③口干口燥者加麦冬、石斛;④体质虚弱者加人参、黄精。

同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和心态。

水痘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有明显的前驱期和起病期。

前驱期通常持续3-4天,症状包括发热、不适、咳嗽、鼻塞、流涕、咽充血及嘶哑等。

同时,还会有眼结合膜发炎、充血、流泪、畏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体温会在
2-3天内升高,达到40℃,症状也会随之加重。

在高热时,也会偶见惊厥。

起病第2-3天,患者的颊内粘膜上会出现白色斑点,直径
约为0.5-1mm,外围有红晕。

这就是水痘的特征性麻疹膜斑,也称为Koplik斑。

这种斑点通常持续1-2天就会消失。

中医治疗水痘的主要目标是预防继发感染并加强护理。

在发热期间,患者应卧床休息,食用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和水分的供给。

对于体温较高的患者,可以使用退热剂。

对于皮肤瘙痒严重的患者,可以口服抗组胺药或使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当水疱破溃后,可以涂抹2%龙胆紫等药物。

中医认为水痘是
由外邪入侵,伤及肺脾,生湿化热,导致肌肤发病。

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祛湿为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两种类型。

轻型水痘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水痘红润、分布稀疏、内含水液清澈明亮、伴有瘙痒、纳差、二便调和、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时应选用疏风解表、清热祛湿的方法,方案可以选用银翘散加减。

重型水痘多见于体质虚弱的患儿,症状包括壮热烦渴、唇红面赤、精神萎糜、痘疹稠密色紫暗、痘浆混浊不透亮,甚至口腔亦见疱疹,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而
干,脉洪数或滑数。

治疗时应加大清热凉血解毒的力度,方案可以选用加味消毒饮加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也可以适当选择西药对症治疗,如退烧、止痒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护理、饮食、消毒、隔离等方面中西医的要求都是一致的。

毒热型水痘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营滋阴为主。

患者会出现发热较高、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水痘过密、疹色紫暗、疱浆晦浊等症状。

治疗时应选用清热解毒、凉营滋阴的方法。

舌质红或绛,舌苔黄燥而少津,脉洪数或沉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