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试题
第三课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一、填空:
1、细菌性痢疾是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
2、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吃了带有(痢疾杆菌)的粪便污染的食物或饮料而引起的。
二、判断:
1、苍蝇是传播细菌性痢疾的媒介。
(√)
2、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饮食卫生。
食品必须新鲜,不吃变质、腐烂、过夜的食物。
(√)
三、简答题:怎样预防细菌性痢疾?
1、做好痢疾病人的物品、呕吐物的消毒处理。
2、不喝生水,蔬菜要洗净、炒熟再吃,水果应洗净削皮后食用。
3、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吃被苍蝇、蟑螂叮咬过的食物。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平时吃一点大蒜和醋也可辅助治疗和预防痢疾。
资料
第三课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小儿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得病的途径是“粪—口”传播,就是吃了带有痢疾杆菌的粪便污染的食物或饮料而引起的。
因此,为预防细菌性疾疾的发生必须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食品必须新鲜,不吃变质、腐烂、过夜的食物,存放在冰箱的熟食和生食不能过久,熟食应再次加热。
生吃的食品及水果要清洗干净,最好再用开水洗烫。
特别要注意的是冷饮在细菌性痢疾的传播中有重要作用。
夏季不让孩子吃冷饮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注意购买品牌优良的产品,不要喝小摊上的饮料。
在马路上吃冰棍和冰淇淋是极不卫生的,特别是风大时,落在冰棍上的尘灰常都带有病菌。
苍蝇是传播痢疾的媒介。
苍蝇性喜栖息在脏物上,脚上沾满成千上万的病菌,可将病菌带到食物、餐具、物体上。
当孩子吃了这些食品,手接触了被污染的物体,都可以感染上痢疾。
在预防肠道传染病方面,手的清洁卫生应该重视。
由手将病菌带入口内也是孩子得痢疾的主要途径。
因此,便后饭前要彻底清洗双手,改掉吃手指的不良习惯。
有些孩子得痢疾是由家里人传染的。
有时大人得了痢疾,症状比较轻,仅有腹泻,没有注意大便的性状,未能及早发现,往往成为传染的来源。
还须注意对痢疾患儿的粪便消毒,1%漂白粉溶液或沸水消毒后才倒入便池,更不能随地大小便。
至今尚无预防细菌性痢疾的菌苗。
因为痢疾杆菌的型别较多,难以制成多型混合菌苗。
另外,患痢疾后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也不长,仅数月而己。
所以,采用预防接种的办法没有多大价值。
如何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 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除婴儿期较少见外,可见于各年龄期儿童,多发生在夏秋季,其他季节也有零星发病。
因此,小儿在夏秋季有腹泻时,应想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可能。
一般患儿在发病前2~3天内有不吉包含史;或家庭成员中有人腹泻,有可能为传染源。
几乎所有患儿首先出现的表现都是发热。
发热的高度不定,一般以高热多见。
在发热的同时,相继出现胃肠道表现,如腹泻和腹痛。
腹泻次数频繁,每日可多达10~30次,但粪便的量不多。
典型的粪便为脓性(所谓白痢),或脓血便(红为痢),也可为粘液便,婴儿甚至仅表现为消化不良性大便。
腹痛部位多在脐周或左下腹,为阵发性。
腹痛出现的同时伴有便意,排便完毕常觉又想排便,总有排不尽的感觉。
这种情况称为“里急后重”,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
其他胃肠道症状还有呕吐、腹胀、吃东西不香,但并不是每个患儿一定都有。
如患儿有上述表现,特别是有脓便或脓血便时,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基本无疑。
但如无明显脓便或脓血便时,还应作粪便显微镜检查,如见到大量白细胞,或白细胞和红细胞兼有时,即可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
所以,可疑为急性痢疾时,一定要取粪便作显微镜检查,而且仅凭一次显微镜检查无红、白细胞,往往不能完全否定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应再次、甚至多次检查。
要确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还应作粪便细菌检查,因脓血便还可见于其他肠道疾病、甚至非肠道疾病。
当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时,即可最后确诊。
要注意用于作细菌培养的粪便是新鲜的,如存放时间过久,会影响粪便培养的结果,当然就会影响正确的诊断了。
中毒性痢疾的表现- 痢疾
在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有部分患儿缺乏一般急性菌痢应有的肠道症状,而以全身性症状为突出,此种病例称为中毒性痢疾。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特殊表现?
这与发病的机理有关。
发病时即出现肠道表现的急性痢疾,与痢疾杆菌在肠道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有关,是痢疾杆菌直接引起的。
而中毒性痢疾时,肠道炎症尚不明显,引起全身症状的是痢疾杆菌所产生的内毒素,所以此称为“毒血症”。
“毒性痢疾”,“中毒性痢疾”的命名就是由此而来。
毒素可侵袭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对全身的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的影响更为突出,使血管的运动发生系乱,血管过度扩张或过度收缩,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脑部和心脏血管的障碍更为突出。
中毒性痢疾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
起病时即有高热、精神萎靡等重病表现。
根据其表现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以脑部症状为主的脑型;以心血管症状为主的休克型;及兼有上述两种表现的混合型。
脑型时,患儿可出现半昏迷、昏迷、惊厥及呼吸衰竭。
惊厥可间断出现,与高的热无关,以全身性抽动为多见,也可见持续性全身肢体发紧。
由于脑部水肿,脑组织受压,影响呼吸中枢,出现呼吸不规律、浅表、变慢、暂停、甚至突然停止。
休克型时,患儿心音低钝、脉跳细弱、血压下降、面色发灰、肢端发凉、皮肤发花、尿量减少。
由于供血不足,全身各器官发生缺血、缺氧,正常功能受到极大损害,甚至导致多脏器衰歆,生命垂危。
混合型在三型中最为严重,具有上述各种表现,不仅病情危重,而且治疗的难度也很大。
在夏秋季节,当孩子出现高热时,虽然没有胃肠道表现,也应注意痢疾的可能。
特别是出现脑型或休克型的表现,更应想到是否为中毒性痢疾。
当然,必须及早带孩子去医院,由医生来确定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痢疾
细菌性痢疾,顾名思义是由细菌引起。
抗生素可杀灭和抑制细菌的生长,所以要合理地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所谓“合理”、“有效”,有多种含意,因为并非所有的抗生素都适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应注意选择对痢疾杆菌有杀灭作用的抗生素。
另外,应用抗生素时,在用药的方法,用药的疗程上,因急性、中毒性、
慢性痢疾而有所不同。
常用的药物有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氟哌酸、吡哌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菌必治、痢特灵、黄连素等。
在用药方法上,有口服和注射,注射分肌肉注入和静脉输入,还有将药物经肛门注入的灌肠。
如前所述采用哪种方法,须根据不同年龄、病情的轻重、痢疾的类型(急性、中毒性、慢性)而决定。
急性痢疾患儿,如年龄较大,病情不重,可以在家服药治疗。
如病情重,腹泻频数、高热不退,特别是婴幼儿应住院,经静脉用药。
中毒性痢疾患儿则必须注射治疗。
用药的疗程是7天,即使症状和大便性质都恢复正常,也应按时用药。
对治愈的要求,最理想的是大便培养阴性。
此外,还应作好对症处理,高热应及时降温,中毒性痢疾还需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如积极制止抽风,及时纠正休克等。
慢性痢疾的治疗难度较大,患儿久病身体虚弱,自身抗病能力差;所用抗生素较多、时间较久,细菌多产生了耐药性,治疗效果较差。
因此,用药时间要长,还应根据患儿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采用间歇疗法,即用药7~10天,停4天,再用药4天,如此用药整个疗程共23~26天。
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药物灌肠,每日1次,疗程7~12天。
还可同时用中药治疗。
为提高患儿自身抵抗力,可采用支持疗法,小剂量反复输血或输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