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讲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纠正学生存在的翻译不严谨的毛病。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理解文句。
难点: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考点解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的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它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
我们有必要在注重课内知识积累的同时,强化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意识,以便更好地驾驭这一题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阶段复习文言文翻译时,我们就提到过,文言文翻译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本次作业的情况。
一共做了5个文段,除了第一个文段平均得分是5分,其余文段的平均得分在3-4.2失分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这些分数我们如何争取把它拿回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的翻译情况。
(二)讲评。
示例:(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学生译文】你好像并不犹豫。
(0分)你好像有忧郁的样子。
(1分,译出了“然”。
)您好像有不会犹豫的样子。
(2分,译出了“夫子”“然”。
)【结合语境】下文“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怨”“尤”是“埋怨”的意思,可推断出“不豫”是“不快乐”。
(2)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学生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来抵挡,群臣都不能逮捕他。
(0分)楚庄王正在讨论事情,群臣没有谁能够反对。
(1分,译出了“莫”。
)【结合语境】文段中并没有群臣要造反的信息,译文1的“抵挡”“逮捕”明显有误。
译文2将“当”译为介词“正在”,但从“当”字所在的位置,可判断出其不是介词。
下文“莫之若者‛,“莫之若”是“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推出“逮”是“比得上”。
由此进一步推出,这里的“当”应该是对楚庄王“谋事”的评价,译为“妥当”。
【联系课内】惴惴恐不当其意(《促织》),成语“大而无当”,可推出“当”是“妥当”。
成语“力有未逮”,可推出“逮”是“及,到”。
(3)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学生译文】当今的世上,除了我没有谁了。
(1分)【结合语境】本译文没有译出反问句式。
从“其”所在的位置看,不可能是代词,它是语气副词。
句末有问号,另外下文的“吾何为不豫哉‛,都提示我们这是一句反问句。
“其”表反问,翻译成“难道”。
【学生译文】如今的世界,除了我难道还有谁。
【思考】这一句译文已经译出了反问,能拿满分吗?【细节】忽视了语气词“也”的翻译,标点不对。
其他示例:(4)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学生译文】筑土工人再度起义,老百姓因为被征用而罢工。
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在战争中疲惫不堪。
【结合语境】上文“帝问修太乙祠”,而要翻译的句子是董槐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即对修缮房屋的看法,可推断“土工洊起”是“土木工程再度兴起”,译文1的“起义”无依据。
同理,译文2的“战争”亦不合文意。
【联系课内】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项羽本纪》)(罢,通“疲”,疲惫)(5)吾是以有忧色也。
【学生译文】所以我有忧愁的神色。
【细节】没有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
“是以”是宾语前置句,应该翻译为“以是”,即“因此”。
(6)民,吾民也。
【学生译文】百姓,是我的百姓。
【细节】这个同学注意到了判断句的翻译,但却忽视了代词的翻译。
“吾”,“我,我们”的意思,但结合语境,董槐是一个臣子而非一个皇帝,那他又怎么会有资格说“我的百姓”呢?应该翻译为“我们”或者“我国”。
(7)中济船破,皆游。
【学生译文】渡到江中间时,船破了,都游泳。
【细节】漏译省略部分。
原文应补充为“(氓)皆游”,翻译为“(船上的人)都游泳”。
(8)发吾粟振.之,胡不可?【学生译文】派发我们的粮食振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细节】“振济”应写为“赈济”。
在得分点上写错别字,你的翻译就等于做了无用功,这是最不应该的失分。
【小结】文言文的语境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词义句义有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课内已经积累的字词,我们可以根据语境辨清一词多义;对于一些在课本上没有见过的文言实词,更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能把关键字词翻译出来,就能得到该拿的分数。
同时,很多同学在翻译时都比较随意,能够直译的地方没有直译,忽视特殊句式,忽视结构助词、语气词和代词的翻译,漏译省略部分,写错别字等。
今后在翻译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到严谨。
从作业的情况可以看到,没拿到该拿的分,丢掉不该丢的分,这正是很多同学分数上不去的关键。
联系课内、结合语境、关注细节,以上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
【投影】失分的主要原因:1.翻译时没有关注语境,导致关键字词的翻译不准确。
解决方法:结合语境,联系课内知识(课文、成语等)2. 翻译时不严谨,不注意细节。
解决方法:字字落实,审读译句。
(三)练习。
下面我们一起完成练习卷的文段(五)(六)。
注意老师刚才的提醒。
(五)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六)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
见妇人衣缁①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
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
昔吾所亡者纺②缁也,今子之衣禅③缁也。
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注】①黑色。
②纺:有里子的衣服,即夹衣。
③禅:读dān单,没有里子的单衣。
1.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
见妇人衣缁①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
2.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四)课堂小结。
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要注重课内知识的积累,充分结合语境进行翻译。
写出句子后,要认真审读,注意细节。
翻译口诀通读全篇,领会文意;字字落实,坚持直译;句不离篇,词不离句;关注细节,不可大意。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糊涂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
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比bǐㄅㄧˇ◎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赛。
~附。
对~。
评~。
◎能够相匹:今非昔~。
无与伦~。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二。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例。
~值。
◎譬喻,摹拟:~如。
~方。
~兴(xìng )(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
“比”是譬喻;“兴”是烘托)。
~画。
~况(比照,相比)。
◎靠近,挨着:~~(一个挨一个,如“~~皆是”)。
~肩继踵。
~邻。
鳞次栉~。
◎和,亲:~顺。
◎及,等到:~及。
◎比bǐ〈动〉(1) (会意。
从二匕,匕亦声。
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
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
《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本义:并列;并排)(2) 同本义[be nextor near to]比物四骊。
——《诗·小雅·六月》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尔雅·释鸟》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史记·天官书》比其具。
——《周礼·世妇》。
注:“次也。
”及献比禽。
——《周礼·田仆》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孟子·滕文公上》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战国策·燕策》纳比笼中。
——《聊斋志异·促织》(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4) 连接,接近[be close to;be near to]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史记·汲黯列传》(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
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6) 比较;考校,核对[compare;contrast]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涉江》(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gōu,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arrive]比至定陶,再破秦军。
——《史记·项羽本纪》(9) 比拟[draw an analogy;liken to]。
如:比象(比像。
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10) 勾结;偏爱[collude with]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立其子,不为比(偏爱)。
——《左传·襄公三年》(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12) 等同[be equal to]刑余之人,无所比数。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14) 通“庀”。
具备[possess;have]比乐官,展乐器。
——《周礼·大胥》及祭祀,比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