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2014年四川高考 ⑫筠 ∕ 性 ∕ 弘 ∕ 厚, 不 ∕ 以 ∕ 王筠 天性 宽弘 敦厚,不 凭借 高人, 而 ∕ 少 ∕ 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 年轻时 艺∕ 能∕ 技艺 才能
擅 ∕ 才∕ 名, 才华 名望 (就)独特超群 ,
与 ∕ 刘孝绰 ∕ 见 ∕ 重 ∕ 当世。(4分) 当时 和一起 刘孝绰 被(世人)看重。
僧曰:“何不弃此子?”对曰:“此子乃进攻关键, 弃之,则攻势不存。”思忖再三,落子七四路,保 子。然帝先手已失,止十余回合,‘平’位白亦尽 死矣。僧曰:“经中有云:‘或有来求手足耳鼻, 头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悉能 一切欢喜施与。’此大善也!白子只求自保,此无 ‘善’。无‘善’,焉能胜?”
②甫抵里闬(hàn)(乡里),亲故 之 问寒温 表庆贺 者,肩摩踵接。(3分)
译文:刚到达乡里,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 朋友肩挨肩,脚跟脚。
㈤补:
1、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 词等); 2、根据语意补充必要的判断词,结构助词、连词等。
例:
⒈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 ( 你)
(发语词)
(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 (句中停顿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我有亲父兄
(偏义复词)
高考例句: ⑪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 为不逮也。(4分) “也”,句末语气助词,无义 删
⑫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 重当世。(4分) “以”,介词,凭借、依仗;“而”,并列连词,并且、 而且;“与”,介词,和、跟、同。 不能删
例:
⒈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疏远、信任(单换双)
⒉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古今异义) 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如同云一样(名作状) 为……哭泣(为动) 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斑”,头发花 白
2014年四川高考 ⑪尚书令 ∕ 沈约, 当世 ∕ 辞 ∕ 宗, 每 ∕ 见 ∕ 筠 尚书令 沈约 当时 文坛 宗师 每次 看到 王筠
㈥贯: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个‚贯‛ 就是‚意译‛。文言文中需要意译的地方多是一些固定 词语和使用了修辞的地方。
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 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名师点评
• 作者对文言(半文言)语言的运用、对围棋 知识的熟悉、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均令人拍案 称奇。
• 这篇文章,作者在考场有限的时间里一挥而就,足 见其文言功底的厚实;且能根据题意(“留一点空 白”)来合理展开,想象独特、丰富,充分发掘自 己的知识积累(如历史、围棋、佛教等),将自己 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
帝弃子认输。僧曰:“吾皇非破此局之 人。”帝问:“然则何人可破此局?”僧不 答,反问曰:“‘生、老、病、死、爱别离、 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为人生八苦。 吾皇以为,何为最苦?”帝曰:“求不得。”
僧笑曰:“八苦之源,皆为人也。人有欲, 则有苦;人无欲,则无功。世人求有功亦求 无苦,均不得,诚不知其无‘空’也。所谓 ‘空’者,心中之空,人中之空,世中之空, 无张无敛是为空,无胜无负亦是为空。留空 于心,则明得失:留空于人,则无胜败;留 空于世,则无苦有功皆可并存也。破此局之 道,盖留‘空’耳!” 帝默然,有所悟。遂回宫,下旨拨款修寺。 然峰巅已空,止余白雪。人寻寺,皆不得。 2006年福建高考作文《珍珑》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译文: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落山的太阳,奄奄 一息。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能够不改变他们志向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 有几个人呢? 解析 (1)“一苇”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2) 句中的“日薄西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 句“缙绅”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需要把它们的本 体翻译出来。 (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 “结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译出。
•
对曰:“佛祖之修证法门为‘戒、定、 慧’,《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而 定,因定发慧。’吾皇之棋,张扬有余而收 敛不足,此无‘戒’也。既无‘戒’,何来 ‘定’,何来‘慧’?”帝不语,颇不以为然, 落子‘去’位七六路。如此十余回合,‘去’ 位白子尽死矣。僧曰:“《法句经》云: ‘胜者尘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 安。’吾皇以为如何?”帝曰:“喏。” • 帝低首苦思,反击‘平’位七三路。僧赞 曰:“不入旁门,直攻要害,妙!”遂应黑子, 以攻势化攻势。良久,帝不落子,僧问曰: “吾皇何故踌躇?”帝曰:“若攻,则七三路 白子必死;若保,则失先手。是故踌躇。”
∕ 文, 咨嗟 ∕ 吟 ∕ 咏, 以为 ∕ 不逮 ∕ 也。 文章 赶不上 赞叹1 吟诵1 玩味 1 认为 1 1 ⑫筠 ∕ 性 ∕ 弘 ∕ 厚, 不 ∕ 以 ∕ 艺 ∕ 能 ∕ 王筠 高人, 自视高人一等 与 和 天性 宽弘 而 而且 见∕ 被 ∕ 敦厚 不 少 ∕ 年轻时 重 擅∕ 凭借 才∕ 技艺 名, 才华 名望 才能
例: ⒈赵惠文王十六年 ⒉庐陵文天祥 ⒊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014年四川高考
⑪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 不逮也。(4分) ⑫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 重当世。(4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㈡删
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等删 去。
如::
夫赵强而燕弱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 所得,供先生食。(4分) “者”,句中助词,表停顿,无义;“之”,宾语前置 的标志,无义;“焉”,句末语气助词,无义。 删
“以”,介词,用
不能删
㈢换
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 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 宝。 解析 这里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6)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 “没有”。 (7)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答案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 “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 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儿
衣
在
侧,
尚
啮, ,
况
儿子(的)衣服 放在 身边,尚且 被咬破了 更何况 (换)(补)(换) (换) ( 换)(换) (换) (换) 鞍 县 柱 乎 马鞍 悬挂 (在) 柱子上 呢? (换) (补) ( 换)
曹操的马鞍放在库房里,被老鼠咬了个洞,看 守库房的守卫以为自己犯下了死罪害怕极了, (他)打算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自首请罪。心 里仍担忧这样不能免于灾祸。 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 (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 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假装很不开 心,脸上显出忧愁的神色。曹操问他为什么,曹 冲对他说:“一般人都认为被老鼠咬了衣服,对 衣服主人不吉利,今天我的衣服被老鼠咬坏了, 因此心里很难过。”曹操说:“这都是瞎说的, 不用为这件事苦恼。” 一会儿,看守库房的小厮来报告马鞍被老鼠咬 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 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在梁柱上呢?”没有 追究这件事。
达
你记住了么
字字落实留删换(信)
文从句顺调补贯(达)
请你来解题:依次找出调留补删换的地方。 有为齐王画之客 调 (之)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
留 (画) (客) 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
补
曰:“(画) 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 旦暮罄(完全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练一练
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 “六字法”的哪些方法。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 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 然后自首。”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 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 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 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练一练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太祖 马鞍 在 库, 而 为 鼠 所 啮。 太祖(的)马鞍 放在 仓库里,但是 被 老鼠 咬破了。 (留)(补)(留) (换) (换) (换) 今 单衣 见 啮, 是以 忧戚。 现在 单衣 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很忧愁。
(换)(留)(换)(补) (换) (调) (补) (换)
(1)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 , 文 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 信 达 雅 二是字字落实 , 以 直译 为主 , 以 意译 为 辅 (2)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
留、补、删、换、调、贯
六字翻译法方法指津
㈠留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 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 的词,皆保留不动。
独特超群
∕刘孝绰 ∕ 刘孝绰
∕ 当世。(4分) 看重 当时
信
㈣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还有一些不符合现代汉 语语法习惯的地方,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 序。
宾语前置 ⒈夫晋,何厌之有? ⒉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