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相关推荐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精选6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篇1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形态。
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如此。
中世纪的文学主要可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作家描述下主流观点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与女性负面形象的大量存在;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对典雅爱情追求导致的完美女性形象出现;以及城市文学中一些具有初步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
女性观与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世纪;西方文学;女性观20世纪以来妇女问题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女性主义的兴起则对社会生活及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女性观开始被研究。
一定时期文学作品里的内容与人物特征是与它所处时代的特征相对应的,并是后者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
从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当时女性观的信息。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世纪西方文学里的女性观并进行简要分析来探讨中世纪女性观的成因。
中世纪的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一、英雄史诗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主要分为中古早期和中古中后期两类。
早期的英雄史诗中涉及到女性的主要有《卡莱瓦拉》和《贝奥武甫》。
这两部史诗里面对女性的态度都是负面的,女性要么只是在作品中担当被人们争夺的角色,要么就是主要的反面角色。
而且这些反面女性角色都不是正常人类,而是女巫、怪物之流。
在中古中后期比较重要的史诗中,《熙德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这两部史诗里的女性角色对剧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熙德之歌》里面主人翁熙德的女儿们基本充当了受害者、男性的附属物的角色。
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当中主要的两位女性角色是布伦希尔特和克里姆希尔特。
这二人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行动给勃艮第王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上述史诗中妇女被认为邪恶、狡猾,地位上比男子低等,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一种财产。
在对女性的负面印象上各民族是一致的。
究其原因是当时这些部落刚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父权制的确立和不断强化导致了妇女地位的低下。
二、宗教文学中世纪宗教文学主要包括《圣经》、基于《圣经》和使徒传记的作品、神学家的宗教论述这几种。
《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鉴于《圣经》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圣经》中关于女性的描述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为西欧宗教文学中的女性观奠定了基调。
“《圣经》记载有名有姓者3400余人(含同名同姓者),其中女性150人,不足《圣经》记载人物总数的5%”,在整个《圣经》当中占的比例很小。
她们在家庭、婚姻及社会中都从属于男性,地位低微。
女子在《旧约》中的形象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种是邪恶、道德败坏、红颜祸水式的女人。
最典型的是背叛丈夫参孙并致其死亡的大利拉。
另一种是美丽、贤惠、善良、忠贞的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例如《路德记》中在丈夫死后精心照顾婆婆的路德。
相比《旧约》,《新约》成书较晚对中世纪女性观影响的形成也更大。
《圣经》中耶稣本人和保罗等基督教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对基督教女性观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耶稣的女性观可以说是所有基督教思想中最为平等和进步的。
“在所记载的耶稣言论中,并没有任何可被看成是反对女性、厌恶女性或性别歧视的内容”。
耶稣平等地对待妇女,并认为妇女在宗教信仰方面和男子是平等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耶稣是第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重要人物。
据《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在传教时有一些女性一直追随着他,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时也没有散去。
“在耶稣以前的犹太教传统中,有几种女人如外邦女人、患血漏症的女子、寡妇、妓女等在社会上特别遭到别人的厌恶和歧视,而福音书中耶稣对这部分女性的尊重、关切与爱则随处可见”。
耶稣与崇拜偶像的外邦人说话,救治患血漏症的女子、复活寡妇的儿子并准许妓女来给他涂香膏、宽恕行淫的女子。
他还曾无视摩西十诫在安息日帮一位驼背18年的女子治病。
在婚姻问题上,耶稣反对轻易的休妻和离婚。
相对于耶稣平等的男女观,早期基督教发展的关键人物保罗的言语更多的反映了犹太和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
他一方面赞扬了和他一起为传教事业做出贡献的女性,另一方面他又说“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从。
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
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可以说保罗的上述话语成了后世男尊女卑,认为女人是罪恶的开始。
中世纪教会的女性观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认为女性是与欲望、罪恶相联系的且比男性低等。
另一种是对理想中完美女性的推崇。
第一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圣经》中关于夏娃被撒旦所引诱而导致人类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这段描述中找到根源。
中世纪一些著名教父的观点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点。
奥古斯丁对婚姻给予了肯定,但是对女性的态度是负面的。
他说:“女人从一开始就是邪恶的,她是死亡之门,是毒蛇的信徒,是魔鬼的帮凶,是陷阱,是信徒们的灾星。
她腐蚀圣徒,那危险的面孔使那些就快要成为天使的人功败垂成。
”另一位神学大师阿奎那也认为女性由于天生的缺陷不适合讲道。
在中世纪里对女性敌视并造成最严重后果的当属宗教裁判官雅各布·斯普伦格和海因里希·因斯提托里斯所写的《女巫之锤》了。
在这本书以及类似作品的理论指导下,欧洲掀起了大规模的镇压女巫的活动。
中世纪对完美女性形象十分推崇,最典型的就是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
她被认为是神圣的、有着一切理想中的道德品质,是完美女性的象征,与犯了原罪而成反面角色的夏娃相对应。
在教会文学中有专门的圣母剧,关于圣母玛利亚的赞美诗也数量众多。
最著名的是“万福玛丽亚”。
在11世纪出现了被作为天主教基本经文的圣母经。
后来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崇拜圣母的玫瑰经。
英国在12世纪编辑了圣母的神迹故事集《金色传奇》和《英国南部故事传说集》。
在13世纪的大学中广泛流传着专门献给玛利亚的诗篇和祈祷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大学的教师加兰的约翰的集子《海洋之星》,是圣母神迹故事的汇编。
此外,文学作品中对虔诚的修女和贤惠的妻子也是比较推崇的。
基督教文学的女性观存在着以夏娃、女巫与玛利亚、修女为代表的对立的两种极端的观点。
前者由男尊女卑的传统和基督教的原罪观所决定。
后者以及早期基督教和耶稣的观点则代表了基督教作为普世性宗教要尽可能多的吸收教众的特点。
这两种观点对当时其它形式的文学也有着可观的影响。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篇2[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自诞生之日起,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鲜明的政治性和巨大的颠覆性挑战着文学经典:在文学批评领域确立了性别范畴,在批评方法上实现了从语言模式向话语模式的范式转变,批评重心强调从文本细读模式向读者反映理论的范式转型,在批评特征上完成了从同一性逻辑向差异性逻辑的范式嬗变。
不仅促进了自身的理论建设,也预示了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性别范畴;话语模式;范式;嬗变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繁荣是女权运动从政治领域萌发并向文化和文学领域不断深化而结出的硕果。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先驱们从女权主义立场出发,重新审视文学传统、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挑战以父权中心偏见为根基的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Fhallogicentrism)。
在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嬗变后,女性解放运动实践升华至女性研究理论,再反过来指导女性运动实践,逐步实现了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的共生、共栖,迅速完成了科学化和体制化进程。
作为文学批评研究共同体在特定时期内广泛接受和遵守的理念系统,并由此形成独特研究传统、理论立场、学术目标、分析方法和术语体系等的文学批评范式,其转向和嬗变揭示着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革命性变迁过程,蕴含着基本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决定了认知取向和实践态度。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在历经质疑与挑战、创新与突破后,实现了在文学批评中确立性别范畴、在方法论上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变,研究重心从强调文本到关注读者的转型,以及研究逻辑从同一性向差异性的变迁,彰显出女性主义在批评理论上的进取心和生产力,论证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从强调普适性价值、强调文学审美功能的现代范式嬗变到更倾向差异性价值观、挖掘文学政治性的后现代范式的趋势。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溯源:性别范畴的确立种族、性别、阶级,一直都是西方文学理论重点强调的三大重要差异范畴。
作为最具历史溯源的差异事实,性别研究的历史伴随整个人类文明史,但长久以来人们对性别差异的意识通常是片面的、印象的、经验式的,并在生物本质主义的掩映下忽略了理论思考维度。
女性主义的文化宗旨就是对传统的性别意识进行清理,揭示其文化塑造的秘诀,在重新认识差异的基础上,建立祛除父法魔力和权力之争的性别意识。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蓬勃发展态势不仅对父权制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还在突破理论话语层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将性别范畴提升到理论高度,改变了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界的边缘地位,并使之进入到理论话语核心,成为当代西方理论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理论和批评界中引入并确立性别范畴是一项兼具颠覆性与建构性的双重任务。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Showalter)作为业界翘楚,将被尘封和遗忘的女性作家重新引入人们的视线。
她在奠定自己“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评论家”地位的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ALiteratureofTheirOwn:BritishWomenNovelistsfromBrontetoLes sing,1977)中首次提出“女作家批评”(gynocriticism)[2]这一重要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学说,不仅梳理了英国女性文学传统,还创建了分析女性文学的批评框架。
肖瓦尔特对奥斯汀、勃朗特、艾略特和沃尔夫等的作品重新进行梳理和解读,对文本疏离性进行研究,对他者和边缘视角给予关注。
肖瓦尔特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填平这些文学里程碑之间的空隙和断裂,让人们懂得女性是如何在经受偏见、遭受压抑的情况下开始写作的,并以此了解女性文学传统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根由。
第一个系统地将两性关系与男权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进行论述并认定性别与种族、阶层和阶级一样具有“政治属性”[3]的凯特米利特(KateMillet)在《性政治》(SexualPolitics)中对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Freud)、亨利米勒(HenryMiller)及D.H.劳伦斯等带来性解放的男性理论家和作家进行抨击,通过深刻剖析文学大师的性描写来揭示性问题的政治内涵,暴露出充满臆断的文学作品中的本质内容:性是权力话语的一维,彰显着父权制社会的强势支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