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雷雨
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
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
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垂”“挂”“坐”等词语的表达作用。
3,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4.品读句子,积累好词,会正确运用词语。
学情分析: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雷雨并不陌生,但学生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不够深,需要老师指导观察体会。
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的课文情景,多形式朗读,引导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 2.体会“垂”“挂”“坐”等词语在表达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悟雷雨前后的变化,品读句子,体会“垂”“挂”“坐”等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法: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准备采用“图示法”“情景教学”“多种形式的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授
1.谈话,导入课题。
2.出示课题(18、雷雨),生齐读课题。
3.出示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生开火车读。
二.自主品读,感悟雷雨前的景象。
过渡: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生根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景物以及景物
的特点。
2.指名反馈,师相机板书景物名称。
3.品读句子,体会雷雨前的景物特点。
(1)引导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出示课件)①“黑沉沉”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形式的词语?你能再说出几个ABB形式的词语吗?
②你知道什么是“压”吗?谁来做做这个动作?(生做动作)
③体会情感。
④指导朗读句子。
(2)师生对读,引出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相机板书:一动不动不叫)
①师:“一动不动”说明了什么?蝉为什么一声也不叫呢?
(引导学生体会天气的闷热,蝉的害怕)
②出示句子,比较下面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A,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B,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更好?为什么?
(3)就在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汇报)
出示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①师:同学们,你们从哪看出这阵风大呢?(乱摆)
②师:你们见过小树摆动的样子吗?好,现在,你们是一棵棵小树。
准备好:微风来了——————狂风来了——————(生做动作)③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4)从同学们急促的声音,我感到一陈大风吹来了,这可吓坏了蜘蛛。
(师生读出句子)
出示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你知道小蜘蛛是怎样从网上下来的吗?
②蜘蛛如果要下来,还有其它办法吗?
③为什么小蜘蛛要垂下来,而不用“爬”呢?
⑥从“垂”“逃”两字,我们可以体会到,小蜘蛛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⑦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5)拓展思维:树上除了蝉、蜘蛛,还可能有什么?看到这样的天气,它又会怎么做呢?(自由汇报)
(6)雷雨前除了这些景象,还有什么特点?
师生对读(师:闪电——生:越来越亮,师:雷声——生:越来越响)
①体会句子的情感
②指导朗读
③师故意颠倒顺序读,引导学生理解不可以这样读的原因。
④生用(越_————越————)说句子
(7)感情齐读1到3自然段
三、图文结合,体会雷雨中的景象
过渡:就在这电闪雷鸣的时候,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那么雨中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1、出示学习要求,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4—6自然段,用“___”划出描写雷雨中景象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中的景象。
(2)同桌互读:如果你的同桌读得比你好,请你向他学习;如果你的同桌哪里读错了,或者哪里没有你读得好,请你读给他听。
2,生汇报交流
(1) 师:这场雨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出示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①引导生理解“哗,哗,哗”是描写雨声的词,说明雨下得
很大
②指导朗读(一组齐读——两组齐读——一三组齐读——全
班齐读)
(3)师:声音越来越响了,雨越来越大了,往窗外看去,生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出示课件)
(4)拓展:还有什么看不清呢?(生自由说)
(5)过渡,引出句子: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出示课件)
①为什么要用二个“渐渐地”?
②指导朗读
③生用“渐渐地”说句子。
④再次通过朗读来体会雨的大。
(男生读第4自然段,女生读第5自然段,第6自然段全班齐读)
四、学习7,8自然段,体会雷雨后的美景。
1.师:这雨下了不久就停了,雨后的景色美不美啊?课文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2.指名生读出雨后的句子,其余学生边听边划出雨后的景物。
3.师:雨后的景色多美啊!作者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汇报:
(1)出示句子:打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引导生结合当时的情景理解“清新”和“迎面扑来”。
)
②生用“迎面扑来”说句子。
(2)出示句子: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①引导理解“挂”的表达作用。
②生用“挂”字运用在教室里的某种物体上。
(3)出示句子:一只蜘蛛又坐在网上。
(抓住“坐”字,引导生体会蜘蛛的愉快与悠闲。
)
(4)出示句子:蝉叫了,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师:蝉和青蛙在叫什么呢?(生想象,自由说。
)
(5)师:雨后的景色真的太美了!老师还带来了一些雨后的景象,请同学们欣赏。
(播放雨后的美丽风景图片)
(6)生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复述课文,总结全文,进行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思想教育。
七、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18.雷雨
乌云黑压
前树叶一动不动
蝉不叫
风大树枝乱摆蜘蛛垂逃闪电雷声
中越下越大渐渐地
后彩虹蝉叫蜘蛛坐青蛙叫
18、《雷雨》教后反思
《雷雨》这一课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
课堂上学
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
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令自己比较满意。
首先,感受雷雨前的变化。
我让学生结合动作来理解词语,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词语。
其次,在指导朗读方面。
读悟结合我们做得比较充分,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朗读水平都有新的提高。
评价朗读时,我使用师评为范例,自评找差距,互评找优缺点,再读求进步,齐读齐体会的方法,让学生的朗读水平继续提高。
听到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听到他们有礼貌地提出同学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同学的不足,看到他们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进步,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在指导雷雨前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动画,做“压”的动作进行指导;我让学生当一棵小树,让学生在狂风的吹拂下做出“乱摆”的动作,学生兴趣浓厚,体会深刻。
在指导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我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学生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体会雨下得很大。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
用
“越越”、
“渐渐地” 说一句话。
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
在体会雨后景象后,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乐的青
蛙,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看动画等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说起句子来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
在请同学们与老师看板书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