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 民法的基本原理

2.1 民法的基本原理

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第一框民法的基本原理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民事法律关系,我国民法通则,民事立法的现状与前景2、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主体的种类3、民事权利与义务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积极维护权利的重要性和履行义务的必要性。

(二)能力目标1、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具体的案件材料中,寻找和概括法律争议点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能够初步运用法律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争议,增强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民事法律关系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1)民事法律关系(2)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3)诉讼时效2、教学难点民事权利与义务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分析比较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最近小林同学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她出出主意啊?请学生看教材上探究框的案例,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思考,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小林拾到皮包后,应不应该归还失主?(2)如果下林听了父母的建议,向失主收取500元钱,他的行为还是“拾金不昧”吗?引导:(1)应当,“拾金不昧”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上的一项义务。

民法通则第79条,第92条规定拾得人应当将遗失物归还给失主,如果据为己有,就构成“不当得利”。

如果失主向拾得人索要遗失物,拾得人不给,这种情形叫“非法侵占“罪。

”(2)是。

因为失主的寻物启事,明确以特定金额作为报酬,在法律上构成“悬赏广告“,具有法律约束力,拾得人归还失物时,可以要求失主履行其承诺,支付报酬,至于当事人决定是否接受,则是其行使权利的问题,放弃报酬也是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

(小林若不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由其法定监护人,如父母,代为行使这项权利)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应该依法办事。

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79条、92条规定,拾得人应当将遗失物归还失主,如果据为己有,就构成“不当得利”。

《物权法》第109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物权法》第101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物权法》第112条: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民法通则》规定:失主的寻物启事,明确以特定金额作为报酬,在法律上构成“悬赏广告”,具有法律约束力,拾得人归还失主时,可以要求其履行承诺,支付报酬。

至于当事人是否接受,则是其行使权利的问题,放弃报酬也是其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

(二)新课讲授本学期我们的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民法,在我国实际上就是《民法通则》。

同学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这样三部法律,不知道大家能明确地区分它们吗?一、民法与刑法、行政法的区别刑法,简单地说就是规定什么是犯罪,犯什么罪应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的法律。

刑法是公法,维护统治阶级益的法律。

民法是私法,是用来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

行政法(公法),泛指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

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之分。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内容的法律法规:规定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的地位、职权和职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有关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别行政法指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统计、邮政、财政、海关、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

例如:交通肇事,首先,司机违反交规至少要承担行政责任,如果交通肇事产生严重后果,如死亡一人,承担主要责任(逃逸推定为全部责任)或全部责任,那么,司机的行为已经符合刑法(相关司法解释)确定的要件,司机要承担刑事责任。

因此,在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并存的情况下,显然两者不能并行,如果刑事责任成立,只能承担刑事责任,不可能一个行为两个公法性质的处罚。

其次,司机肇事对受害人要承担民事责任,私法上的法律责任。

与公法上的处罚当然可以并行。

因此,如果司机承担刑事责任(交通肇事罪是公诉案件,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受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司机同时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司机不承担刑事责任,承担的是行政责任,交通行政机关对司机进行处罚的同时,受害人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司机同时承担民事责任。

注意:公法上不能并行不同形式的处罚,即一事不再罚。

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不能并罚,如果发生并罚的特殊情况,应该对处罚内容进行扣减。

民法体现了对人从“摇篮到坟墓”关怀!与我们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正准备制订民法典。

二、民事法律关系(一)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财产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因财产的归属和财产流转而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它直接以物质利益为内容,如财产所有权关系、债权关系、租赁关系等。

人身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因人格利益和身份关系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如因人的姓名、名称、名誉而发生的关系,因发明、以及创造出科学、文学、艺术作品而发生的法律关系中的人身权利义务方面,都属于人身法律关系。

这类关系虽然不具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内容,但并不是不与人的物质利益发生联系。

(二)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

任何民事法律关系都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

只要民事法律关系的任何一要素发生变化,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就会随之变更。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为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之中,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也可包括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如合伙)。

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为团体,具有组织性,具有人格。

根据设立的宗旨和所从事活动的性质。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例:所有权关系的客体—物;债权关系—行为;知识产权关系—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权的客体—人格利益。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2者互相联系互相对立——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

(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核心)如关于借贷关系的法律关系中,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借贷双方,客体是借贷的钱或物。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借贷双方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三)、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①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权利能力一般从出生时开始到公民死亡时终止。

(尚未出生的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为保护其出生后的健康成长,我国继承法规定,在发生遗产继承时要为胎儿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②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根据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态将公民分为: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智力正常或16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来源。

)b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c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下;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三、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一)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探究二:《杨女士诉讼南方航空公司、民惠公司客运合同纠纷案》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案例、思考、讨论(1)杨女士的这一诉讼有什么意义?(2)你碰到类似的事会怎样处理?教师活动:杨女士积极的用法律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航空服务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不同主体有着各自的权利和利益,人们之间可能产生冲突。

人们必须自觉运用法律来协调和解决这些冲突。

我们既要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使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和各项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公民依法维护权利的意识正在不断的增强。

(如“民告官”、消费者维权诉讼等。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民事权利,怎样维护呢?具备法律依据(学法、懂法);利用法律,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使社会健康协调的发展。

探究三:学生活动:阅读并讨论:学校和相关教师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①方老师的行为是否涉及宇新同学的隐私?教师总结:公民应该自觉履行义务,违反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这里涉及学校管理与学生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冲突,学校和方老师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

②方老师和学校是否应当对宇新同学的跳楼受伤承担责任?如果是,应当由谁来承担?具体承担方式如何?方老师和学校都应该承担责任。

(二)违反义务应承担法律责任为了切实保障民事权利,法律对于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1、民法通则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这些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以补偿受害人的损害为目的的。

案例:刘峰在市教委组织的儿童绘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市教委下属的一家美术杂志社闻讯后即来信表示,他们将出一期儿童作品专刊,希望刘峰能寄来几幅作品供他们挑选。

刘峰的父亲刘洪收信后给杂志社寄去了三幅作品,但之后一直没有回音。

第二年6月,刘洪在该杂志社的期刊上发现有刘峰的两幅作品但没有给刘峰署名,便立即找到杂志社,质问为何不通知他作品已被选用,而且既不支付稿酬也不署名。

然而该杂志社称,刘峰年仅8岁,还是未成年人,还不能享有著作权,因此没必要署名;杂志社发表刘峰的作品是教委对其成绩的肯定,没有必要支付稿酬。

①根据我国法律,刘峰是否有署名的权利和获得报酬的权利?②杂志社发表刘峰作品的行为是否为教委对刘峰成绩的肯定?引导:①《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10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因此,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著作权是一项民事权利,它包括作者署名权和获得报酬权。

刘峰完全享有著作权,也当然享有署名权和获得报酬权。

②该杂志社虽然为教委下属,但它是教委下属的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是教委的工作部门。

《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因而杂志社在没有得到教委授权的情况下,其行为仅代表自己的意志,不能代表教委,它必须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