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

中国历史文选与历史典籍第四單元隋唐史學發展概述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學術界通常漢唐並稱或唐宋聯稱,被公認為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之隆盛時代,同時也是傳統史學重要的發展變革期。

這一時期所取得的史學成就,對後世史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值得認真學習瞭解與深入研究。

隋唐史學發展主要成就,如:第一,注重修史,確立官修史書之制。

唐初即沿北齊之制,設史館,命宰相監修史書。

唐貞觀三年太宗命把史館自秘書省著作局北魏始設秘書著作局,別置修史局。

北齊改修史局為史館,移入禁中先隸門下省,後改隸中書省,使之成為獨立機構。

太宗曾督促完成兩大修史工程:一是修前五朝史即梁、陳、齊、周、隋史;二是重修晉史。

史稱自“貞觀以后,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事也。

”即最終確立宰相監修國史之制,對後代官修史書之制發展影響頗大。

第二,史學批評理論趨於成熟。

如劉知幾的《史通》,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批評理論專著,對唐代以前的古代史學進行了系統地分析與批判,作出了全面的總結,這對推動我國傳統史學的發展貢獻巨大後面再作介紹。

故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說:“有了左丘明、司馬遷,才有了歷史,有了劉知幾,才有了史學。

”第三,典制史的撰修。

最早記載古代典章制度的是《尚書》。

唐代学者劉秩曾編撰《政典》,專記古代以來的政治制度,初具典制體規模。

杜佑繼之,编撰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制度通史《通典》,這對此後政書體文獻之編著頗具開創之功,對後世史學發展影響巨大後面專門介紹。

唐代編纂的其他政書文獻還有《唐六典》、《唐律疏議》、《唐開元禮》等,皆為治唐史之基本參考文獻。

正史文獻簡介。

正史是傳統史部文獻中最基本的一類文獻。

如清修《四庫全書》史部文獻分類名目:1.正史,2.編年,3.紀事本末,4.別史,5.雜史,6.詔令奏議,7.傳記,8.史鈔,9.載記,10.時令,11.地理,12.職官,13.政書,14.目錄,15.史評。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正史,大綱也。

唐劉知幾《史通》把《尚書》《春秋》及後之編年、紀傳體史書均視之為正史。

《明史藝文志》把紀傳、編年二體並稱之為正史。

至修《四庫全書》始正式把紀傳體史籍《史記》以下至《明史》24種史籍定列為正史,遂有二十四史之名。

老一代史學家多讀正史並視之為史學研究的基本文獻。

政書文獻簡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政書類序云:志藝文者,有“故事”一類。

其間祖宗創法,奕葉愼守者,為一朝之故事。

後鑒前師,與時損益者,是為前代之故事。

史家著錄,大抵前代事也。

《隋志》載《漢武故事》,濫及稗官。

《唐志》載《魏文貞故事》,橫牽家傳。

循名誤列,義例殊乖不合理。

今總核遺文,惟以國政朝章、六官所職者,入於斯類,以符《周官》故府之遺。

至儀注、條格,舊皆別出。

然均為成憲,義可同歸。

惟我皇上制作日新,垂模冊府,業已恭登新笈,未可仍襲舊名。

考錢溥《秘閣書目》有政書一類,謹據以標目,見綜括古今之義焉。

今文獻學上所指政書,即是指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文獻。

政書文獻是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需要參考的一類基本文獻。

傳世數量也較多。

如《四庫全書》所著錄的共169部、存目112部。

根據文獻內容與體例,可把政書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通制體的。

這以“十通”為代表。

《通典》唐杜佑編著、《通志》南宋鄭樵編著。

從文獻性質來說,《通志》實非政書而是一部紀傳體通史,《文獻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編著,並稱為“三通” 。

清乾隆年間設三通館位於紫禁城內武英殿西,舊為國史館,敕修“三通”續編,成《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稱“續三通”。

後再修《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習稱“清三通”。

三通、續三通、清三通合稱“九通”。

1921年劉錦藻編纂《清朝續文獻通考》,遂有“十通”之稱,併合刻出版。

另一類是斷代體如會要、會典等。

會要是分門別類專記一代典制之文獻。

宋朝初年,王溥續成《新編唐會要》100卷。

此後各朝會要續有補纂,而形成為傳統文獻之一獨立體系,如:《春秋會要》4卷清姚彥渠編;《秦會要》26卷清孫楷編;《西漢會要》70卷、《東漢會要》40卷南宋徐天麟編;《三國會要》22卷清楊晨編;《晉會要》80卷、《南朝宋齊梁陳會要》上海古籍社出版為《南朝宋會要》、《南朝齊會要》、《南朝梁會要》、《南朝陳會要》,清朱銘盤编;《唐會要》100卷、《五代會要》30卷宋王溥編;《宋會要輯稿》366卷輯自《永樂大典》,宋官修;《明會要》80卷清龍文彬編。

會典之名始見於明代,但該類文獻早有編纂。

會典多以職官為綱,通記一代典章。

現存主要有《唐六典》30卷、《元典章》60卷、《明會典》228卷、《清會典》等。

中國傳統史學理論简介。

傳統史论關注的研究對象與內容範圍,主要包括史官、史館、史書、史家及史學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兼及史學功能、史學認識、史學發展、史學方法、史家素養、史家使命、歷史文獻以及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等内容。

傳統史學理論在古代則被統称之为史評或史論、史考。

在傳統目錄學著作中,史評作為文獻分類名目,首見宋晁公武所著《郡齋讀書志》,宋代三大目錄學名著之一,另兩部為尤袤的《遂初堂書目》、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

《四庫全書》也以歷代“史論所以繁也”,而特設“史評”之類目:1.正史2.編年3.紀事本末4.別史5.雜史6.詔令奏议7.傳記8.史鈔9.載記10.時令11.地理12.职官13.政書14.目錄15.史評。

其序云:“古來著錄,舊有此門。

擇其篤實近理者,酌錄數家用備體裁云爾。

”並首列《史通》。

《四庫》共著錄史評類著作122部其中存目100部。

张之洞《書目答問》一書亦列“史評”類,且把史評文獻分為三小類。

近代學者梁啟超把中國古代史學文獻分為了十大類,所列第九類即为史學,亦進一步把史學文獻分為三小類。

事實上,古代史評類著作,多兼及史評、史論和史考,即論中有考,考中有論,統謂之評。

第五單元概述:五代宋遼夏金元時期簡稱宋元時期,尤其是宋代,是我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近代學術大師王國維先生云:“宋朝之學術文化,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金毓黻先生所著《中國史學史》云:“中國歷史上文化政治制度之大轉變有三,其一為秦漢,其二為隋唐,其三為宋遼金。

宋代以後,為劃時代之一段。

”陳寅恪先生云:“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兩宋之世”。

鄧廣銘先生亦云:“宋代的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截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的時期為止,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如在史學方面,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宋代史學”一節云:兩宋時期史學研究的成就,遠遠超過前代:史學著作大量地出現,特別是大型通史和當代史的編修,取得了尤為顯著的成果;同時在史學領域里出現了新的歷史編纂體裁—紀事本末體和綱目體。

“元代史學”一節亦云:元代的史學成就是多方面的。

比較有代表性的史學著作,私修和官修的都有如《文獻通考》、宋遼金三史等。

除漢文的以外,還有各少數民族用自己的文字編纂的史籍如《脫卜赤顏》、《白古通記》等。

其中,宋元時期新創史體對促進我國古代史學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

如前述會要體史書,雖始於唐德宗時期蘇冕所撰《會要》,唐宣宗時崔鉉又監修過《續會要》,但這兩部《會要》都不是貫通一朝的史著。

直到宋初,王溥在蘇、崔兩《會要》的基礎上,補撰了宣宗到唐末的內容,修成貫通一朝的《唐會要》,最終創造出會要體史體。

再如朱熹與呂祖謙合作撰寫的《伊洛淵源錄》,則創造出學術史著作這一新體裁後面再講。

編年體文獻概述:是按年月日順序記述歷史的史書。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云:“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所以紀逺近,別同異也。

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

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

”劉知幾《史通·二體》以此種體裁“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而大加讚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編年類序云:司馬遷改編年為紀傳,荀悅又改紀傳為編年。

劉知幾深通史法,而《史通》分敘六家,統歸二體,則編年、紀傳均正史也。

其不列為正史者,以班馬舊裁,歷朝繼作。

編年一體,則或有或無,不能使時代相續,故姑置焉,無他義也。

今仍蒐羅遺帙,次於正史,俾得相輔而行。

編年體文獻的發展。

早在先秦時期,即有編年史的編纂,如墨子所言“百國春秋”參見《史通》,大抵皆編年之史。

但先秦時期的編年史,流傳下來的僅有《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等數種。

而《春秋》雖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史或者如舊目錄書以《左傳》(參見教材上冊第33頁《左傳》解題)為編年史之祖,但因《春秋左傳》被列為經部,故《四庫》便首列《竹書紀年》。

另也有如梁啟超所云“《漢紀》三十卷,此現存新編年體之第一部書也”諸說。

到秦漢時期,史、漢之本紀確立了編年體文獻之基本體裁,即以年月時日為經,以載錄大事為緯,所記史實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乃至中外交流等諸方面,揭示出一定時期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輪廓,成功地改造了先秦編年體文獻的著述體例。

而荀悅的《漢紀》參見教材下冊第123頁《六家》篇注②注③,則對編年體史書的編纂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這也大概是梁啟超把《漢紀》視為“現存新編體之第一部書也”的原因。

秦漢以後,歷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編年體著作受到了史家的格外青睞,據隋書經籍志與兩唐書藝文志之記載,这一時期編纂的此類體裁的著述不下六七十種。

著名者如東晉袁宏《後漢紀》30卷、東晉干寶《晉紀》20卷、南朝裴子野《宋略》20卷、南朝吳均《齊春秋》30卷等參見教材下冊第123頁《六家》篇注④以及第125頁注⑤。

編年體文獻的成熟則是到宋代,以《資治通鑒》參見教材下冊第78頁《通鑒》題解為標誌。

梁啟超說:“新編年體自漢人創始以後,魏晉南北朝諸學者相繼有所述造,但都停留在斷代的原則上而有所編纂。

而到宋代才出現司馬光之通貫古今的編年史,這是史學史上的一大創造。

”當司馬光把《通鑒》上獻於朝廷時,宋神宗便論其書“賢于荀悅”,可知當時人已把《通鑒》看成是承襲荀悅《漢紀》體例而作得新的巨著。

自宋至清,編年體文獻的編纂逐步形成為一個通貫古今的史書系列通鑒序列,可參看。

如:1.宋劉恕《通鑒外紀》10卷。

2.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520卷北宋編年史。

教材下册P164已選,可參看。

3.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200卷南宋史。

4.元金履祥《資治通鑒前編》21卷是為正劉恕《通鑒外紀》之失而作。

5.明王宗沐《宋元資治通鑒》64卷。

6.明薛應旂《宋元資治通鑒》157卷。

7.清徐乾學《資治通鑒後編》184卷。

8.清畢沅《續資治通鑒》220卷。

9.清陳鶴《明紀》60卷。

10.清夏燮《明通鑒》100卷。

紀事本末體文獻。

紀事本末是一種以歷史事件為主,而不以人物或時間為主而紀事的史書體裁。

一般每一歷史事件獨立成篇,每篇按時間順序編排資料,敘述一事件之始末,展現一事件發生發展全過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