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感染力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长期的一线听评课实践中,会发现这样几种情形:有的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眉飞色舞,下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事不关己”、情绪漠然,甚至昏昏欲睡;有的是,课堂看似互动激烈,学生参与教学,启发式教学,实则是,大部分同学注意力分散,盼望着下课;而有的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激情洋溢,情趣盎然,学生进入情境,课堂笼罩在热烈、民主、和谐的气氛当中。
学校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这样的情形:有的教师学历高,是硕士甚至是博士,可以说是专业知识精湛,满腹经纶,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买他的帐”;而有的教师学历不太高,甚至是高中毕业就在高中教学,但学生却“买他的帐”,非常愿意听他讲课,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也涉及课堂感染力的问题。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民主课堂
教师要自觉地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教师主体论”等思想,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课堂的参与者,营造民主课堂。
1、我们在课堂上要学会和学生“弯腰”讲话,要“朋友式”相处。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有意识贴近学生,拉近情感。
“感染”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里是: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
我们教师首先要以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引起同学们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和结果。
2、我们要在课堂的探究合作中,由主导者变成参与者,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
教师要敢于善于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大胆说话,善于合作。
我们要民主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要有意识让自己仅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我们的课堂才是民主的课堂,而课堂的民主是增强课堂感染力的基础。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互动课堂
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我们教师要精心准备课堂教学的“剧本”。
这是“导演”好一堂课的凭借和基础,这个“剧本”就是“导学案”。
导学案有别于传统的教师教案,它是课堂上师生、生生展示、互动、质疑达成学习(教学)目标的文本凭借;它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它的核心是将问题层次化知识化;它能很好地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它是在课前提前下发给学生,是学生学习的线路图;它着眼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而且是让学生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要精心准备导学案,使知识问题化而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创造性新颖性,而不是学生照抄课
本就能“复制”回答;设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浅入深出,应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应能提高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我们教师要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的“演员”。
剧本有了,调度演员就成了关键。
这里的演员就是学生。
在高中新课改形势下,提倡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我们就要创造一个展示质疑互动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实现有旧课堂教学模式向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我们不仅仅是培养几个“主角”,也就是课堂“发言明星”,实现课堂教学(学习探究)的表面“繁荣”;我们还要在“主角”的带动下,实现全方位全员的课堂互动,让全体学生大胆展示勇敢质疑,从而实现最终的“全明星”阵容,也就是实现全体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3、我们教师要力避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
作为“导演”,“剧本”有了,“演员”有了,要想导演好一堂课,还需要我们的课堂活动不偏离“主题”,也就是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教师的课堂调控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之间存在着一根看不见的线(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紧紧维系着,而不是看课堂是否热闹。
我们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要依据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对学生讨论探究、互动质疑要组织有力,控制有度,不使其漫无边际;我们教师还要根据重点难点,合理分配学生合作互动的时间和精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高效课堂之目的。
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有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艺术,但更是科学,艺术的魅力在于“美”,而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我们做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增强我们课堂的艺术感染力,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课堂的“繁荣热闹”活跃热烈,我们要追求课堂深层意义上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真正打动人吸引人的还是“真的东西”,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科学价值。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更要做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充分发挥教师的精讲点拨作用,营造有效课堂。
1、我们教师引导的广度。
我们的介入和指导,不仅仅指导知识和技能,还要指导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要磨练学习意志。
2、我们教师引导的时机。
新课改下,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他们互动质疑合作探究。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介入要更加巧妙,要选择好精讲点拨的时机。
关于这一点,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告诉我们了。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只有在学生“心愤口悱”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启而发之,并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启发的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生首先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教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3、我们教师引导的高度。
在学生互动质疑合作探究出现集体“思维卡壳”时,我们教师应做好准备,综合学生的讨论意见,精讲点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水平,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水
平,既选择在学生认知的兴趣点和“就近区域”,又做到高屋建瓴,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思维也是跟着老师的讲解高度运转着的,从而达到点石成金,拨云见日的效果。
这样,使介入得巧妙,指导得科学,无意中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信任,无疑也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
课堂感染力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
我们的课堂不是茶馆,但要有茶馆的自由和平等;我们的课堂不是戏场,但要有戏剧的情景和高潮;我们的课堂不是乐曲,但要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我们的课堂不是书店,但要有书店的广博和精深;我们的课堂不是电影,但要有电影的精采和生动。
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智慧源地和快乐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