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诗三首.契阔谈复得反自然项“巅”应为“颠”;.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契阔谈,心念旧恩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厌”通“餍”,满足;“”通“宴”,欢饮。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9.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
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予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人的真挚之情。
答案:C解析:“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旧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0.《涉江采芙蓉》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凄清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凄清心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者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
在此热闹的情境之下,突然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为下面表达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张本。
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正是欲以乐景衬哀情,这是此诗表现人物凄清心境的独特之处。
(二)阅读《短歌行》完成11~12题。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节“对酒当歌”四句诗,妙用比喻,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含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青青子衿”一节,袭用了《诗经》成句,但不见斧凿之痕,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C.“越陌度阡”意指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D.最后一节,引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比,展示了作者礼遇贤才、认为贤才多多益善的博大胸怀。
引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用心二:一是自勉,二是点明题意。
E.本诗主要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思想,这与当时曹操的思想是不一致的,实际上曹操嫉贤妒能,如杀死杨修就是实际情况。
答案:CE.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分)(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B.同心而.离居屈心而.抑志兮C.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请息交以绝.游D.少无适.俗韵始适.还家门答案:C解析:C项“绝”都当“断绝”讲。
A项第一个“相”意思是“互相”,第二个“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B项第一个“而”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D项第一个“适”意思是“迎合”,第二个“适”意思是“出嫁”。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依依..(模糊不清的样子)..(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暧暧B.三匝.(周,圈) 越陌.度阡.(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阡,东西向的小路)C.山不厌.高(满足) 俗韵.(本性,气质)D.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何时可掇.(拾取,采取)答案:B解析: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4分)( )A.去.日苦多(逝去的) 池鱼思故.渊(旧,原来的)少无适俗韵.(韵律) 羁.鸟恋旧林(束缚)B.契阔谈.(通“宴”)悠悠..我心(悠闲)方.宅十余亩(方圆,周围) 榆柳荫.后檐(遮蔽)C.老大徒.伤悲(徒然,白白地) 焜黄华叶衰.(衰败)暧暧..远人村(模糊不清的样子) 还顾.望旧乡(回头看)D.山不厌.高(嫌恶) 绕树三匝.(周,圈)周公吐哺.(哺育) 误落尘网..中(比喻官场)答案:C解析:A.韵:天性,本性;B.悠悠:长久的样子;D.哺:食物。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4分)( )A.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B.《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结人才的重要,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
C.《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真可谓阳奉阴违....。
D.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弄出虚假的“成果”来。
答案:C解析: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不合语境。
A项,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B项,求贤若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D项,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曹操有辉煌的政绩,比如统一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等。
对人才不拘一格,延揽天下英雄,他确实是开一代风气。
B.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
其实,在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期,类似“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
C.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多次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D.2015年6月13日是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
5月14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分别在官方网站上颁布了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答案:B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枭雄”;C项,中途易辙,“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的是由牛郎织女故事改编的电影,而不是“牛郎织女的故事”;D项,搭配不当,“颁布”“主题”不恰当,可将“颁布”改为“公布”。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隐逸文化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觉。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A.④①③②⑤ B.④⑤③②①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答案:A解析:④①是对前文中“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的具体阐释,③是过渡,引出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即②,⑤紧接补充说明②,由此可知选A项。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关于蝴蝶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____①____,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____②____,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当然,“蝴蝶效应”主要还是一个比喻,即____③____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并产生微弱的气流②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③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小事)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酒就一起喝;C项,这句诗的意思是夜里思念对方时就披衣去寻访。
1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3~14题。
(9分)感遇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13.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那些嘉宾们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答案:CD解析: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D项这里说的是丹橘的命运。
14.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并不是因江南地气温暖,而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