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文本解读
首先,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
故事很短小,只有200个字左右。
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吧!
但是,在这有限的189个字中却蕴含着无限。
这有限的189个字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在其中,他的原文是这样的:“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所以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个小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了。
回到文本,这个“古时候有个人”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宋国人,应该是一个不会种田的宋国人。
那么这个人都干了些什么?
巴望——天天——焦急地转来转去——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
拔——筋疲力尽
禾苗却:
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高”了一大截——第二天就全部枯死了。
从这个宋人和禾苗之间可以看到一对显著的矛盾和张力。
宋人的急于求成和禾苗的缓慢生长。
即宋人的急和禾苗的慢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中多次提到了宋人的急:
“天天到田边去看”是一种急,
“焦急地转来转去”是一种急,
“急忙跑到田里”又是一种急。
但是,在宋人的“巴望”和急切的同时,禾苗却“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最终导致宋人决定动手了。
他跑到田里把所有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了。
那么反观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文中的一天,两天,三天,当然这是虚指,并不是说真的只过了三天。
“好像”这个词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禾苗在每一天吸收营养的日子中是有变化的,宋人的急蒙蔽了他的双眼。
其实最后的结果是两败的。
宋人筋疲力尽却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禾苗长高了一天却最终全部枯死了。
从宋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急躁,但同时又是一种盼望禾苗长高的殷切的愿望和热情,他急于追求看到成功的景象。
却完全忽视了禾苗需要慢慢成长这一最基础的客观规律。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是指性急图快缺乏而达不到目的。
所以我们应当明白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该按照其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成果只能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只能像宋人一样守着自己枯死的禾苗而毫无成果了。
那么反观我们的社会,我们自身,是不是也是像宋人一样急躁而不愿耐心等待。
奇怪的是孟子为什么突然要讲这样一个故事,他又有什么用意。
现在我们还原最初的文本,去挖掘它更为无限的内涵。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孟子吧: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腐空谈并且对处理事情没有什么价值。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袭:一时;突然的,突发的.)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惬qie:快心,满意)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预期),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是《孟子》的原文部分。
由于内容很多,所以只截取与揠苗助长有关的部分。
过去的思想哲人,没有别的爱好,一有空就喜欢聊天。
所以这可能是一个温暖的午后,当孟子和学生公孙丑温饱之后,谈话就开始啦。
这个片段开头发问的就是公孙丑。
那么这个片段的意思我大致跟大家翻译一下。
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se)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
(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