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解读 讲座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解读 讲座

把握部编版教材特点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部编教材秉承“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

由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以及快乐读书吧五个主要板块组成。

教师要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正确把握各个板块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教材秉承一年级上册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

在语文要素的安排上,与一年级上册作好承接和提升。

全册教材由“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以及“快乐读书吧”等五个主要板块组成,具体安排了2个集中识字单元、6个阅读单元共、8个语文园地、4次口语交际和1个快乐读书吧。

下面就从五个主要板块来谈谈如何正确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一、识字写字识字写字教材编排仍然遵循“识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原则。

全册要求认识400个生字,会写200个生字。

识字的渠道分布在集中识字、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之中。

识字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统与现代元素交融,体现识字形式多样性从8篇集中识字教材的编排看,既有现代儿童生活题材的儿歌识字,又有以汲取传统识字教材之精华,以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进行改编的选文。

尤为突出的是后者,它使识字教材的意义显得更为深远。

如,《2.姓氏歌》《8.人之初》是由传统蒙学识字教材《百家姓》和《三字经》改编,《6.古对今》由《笠翁对韵》改编。

这是继上册《对韵歌》之后,部编教材第二次出现对韵形式的韵文识字。

这些识字教材不仅为学生识字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环境,也为儿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

《1.春夏秋冬》是看图识字,但课文含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插图以扇形图画呈现,词语和短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

这些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教学时,提倡图文对照、反复诵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识记字形、感受汉语言文化之美。

(二)识字与生活链接,体现识字实用性部编教材倡导语文学习与生活链接,这种理念无所不在,特别体现在汉字的学习中。

以“语文园地”为例。

《语文园地二》的“展示台”,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课本中识字;《语文园地四》的“趣味识字”,让学生根据人体部位识字。

这些教学资源,既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识字提供材料,又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识字活动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重视识字基础知识的呈现,展示汉字构成的规律性部编教材力求使教材既成为教师的“教本”,也成为学生的“学本”。

它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呈现或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便于学生循规而学。

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 “书写提示”揭示汉字书写的一些规律。

如,“先外后内再封口”“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点在右上方,后写点”“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先外后内”等。

2.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

如,《语文园地五》中的“趣味识字”:“有饭能吃饱,有谁把茶泡。

有足快快跑。

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

”以形象有趣的顺口溜揭示了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

同页中“我的发现”,呈现了三组同偏旁的汉字,旁边学习小伙伴的提示语是“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以此引导学生对其他两组汉字进行归类推理:提手旁的字和手的动作有关,足字旁的字和脚的动作有关。

二、课文一年级下册安排了6个课文单元,共21篇课文。

分别以“心愿”“伙伴”“家人”“夏天”“好习惯”“问号”的人文主题组织六个单元,课文内容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主题较为宽泛并不严格。

更为突显的是“语文素养”,教材根据一年级下册学生的特点,根据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组织教材,使教师易于把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这些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性,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或课后习题设计之中。

(一)关于“朗读训练”第一册“读好课文”的要求主要为:注意读准“一”的变调,能读准全文字音,注意标点的停顿,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本册的朗读要求在第一册的基础上有了提升。

1.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

如,指导读好《2.我多想去看看》课文中的句子:“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2.读好长句子。

第一册教材中提出“注意标点的停顿”,这是朗读注意停顿的最基本要求。

本册开始提出“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即除了标点停顿,还要学习语意停顿。

虽然第一次提出“注意读好长句子”要求的是在第三单元《10.端午节》《11.彩虹》的课后习题中,但在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时,就应该有机渗透。

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中的句子:“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假如没有句中的语意停顿,是不能读好这句话的。

因此,教学这课时,就可以适度开展读好长句子停顿的练习。

读好长句子停顿的训练,可以分层推进:第一个阶段,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学生注意倾听并模仿;第二个阶段,可以借助停顿符号的帮助,学生自主练习停顿朗读;第三个阶段,提倡学生根据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做出正确的停顿判断。

3.读好对话。

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读好对话的训练。

如,《5.小公鸡和小鸭子》要求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14.要下雨了》要读好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17.动物王国开大会》要求分角色表演,《19.棉花姑娘》课后要求“读好文中的对话”。

从读好对话到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到分角色表演,要求逐步提升。

要达到“读好对话”的目标,首先要读懂课文的大致意思,知道是谁和谁之间的对话,明确角色分工;其次,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好对话的语气;最后,教师要做出范读引领。

(二)关于“阅读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能力。

部编教材致力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1.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部编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就努力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册主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而本册要求“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根据信息做简单判断”。

与上册相比,本册要求明显有了提升,找出信息之后,还要有自己的简单判断,结合阅读交流自己的体会。

要达到这一目标,需采用的方法是前期作适当渗透,后期进行重点训练。

如,第一单元中《3.一个接一个》第一次提出相关要求,到了第二单元开始重点训练落实。

如,《6.树和喜鹊》的课后提出要求“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不仅要读懂树和喜鹊从原来的“孤独”到后来的“快乐”心情发展变化的过程,还要能提取故事的主要信息才能回答“快乐”的原因。

《14.要下雨了》的思考题“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叙述它们在干什么,而是蕴含在小动物们的对话之中。

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理解对话的内容,并提取出相应的信息。

《17.动物王国开大会》课后练习根据一则通知提取相关的信息,更是一次重点训练提取信息的练习。

2.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理解与运用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教材编排在重视学生阅读理解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结合阅读理解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如,《2.我多想去看看》一文,要求学生结合阅读“‘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交流”;《3.一个接一个》一文,让学生“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们说一说”。

教学这些课文时,要注意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任务要求,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经验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关于语言的积累1.词语理解与积累。

从这一册开始,教材对词语理解提出了要求:《6.树和喜鹊》《14.要下雨了》以提示语的形式,要求学生要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时,教师要以此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和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主动运用于其他课文的词语理解中。

此外,在阅读活动中还提倡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四个太阳》一文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温暖”和“冻僵”的意思。

教材课后的词语呈现,除了让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外,还意在让学生积累词语。

因此,在编排上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对词语作了精心的归类梳理,意思很明确。

如,《1.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名词积累,《2.我多想去看看》的偏正短语积累,《4.四个太阳》按照地点、颜色、感觉分类进行词语积累。

2.句子训练,说写结合。

《2.我多想去看看》第一次提出写话的要求:“以我多想……”为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教师务必要做到宽容对待,不要求写多,一句、两句都可以,但语言要规范,必须是完整的句子。

除此之外,还有几篇课文课后提出了写话的要求:如《13.荷叶圆圆》要求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写“苹果,”;《5.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的“读一读,比一比”一题,第一次通过两句话比较,让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这是为将来学生写好句子打下基础。

三、口语交际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和下册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按序排列,口语交际训练的能力目标既关注到前后的衔接,又有螺旋上升的特点。

部编教材一年级上下册口语交际内容一栏表对比这两册的内容,它们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习惯”培养贯穿始终教材十分注重对儿童交际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第一课《我说你做》中就明确提出“大声说”和“认真听”的要求。

直接、简明的目标直指习惯培养,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接着在《我们做朋友》中,强调“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对学生的交际习惯进一步提出要求。

在下册第一课口语交际课《听故事、讲故事》中再次明确提及“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的要求,以此巩固和强化听说习惯。

教材一次次明确提出相关目标,可见对“习惯”的重视和强调。

(二)以“能力”为重,循序渐进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

以“听”为例:从“注意听别人说话”到“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再到“没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以此实现“能听”到“会听”这一能力的提升。

再比如“说”的方面:从起先的“大声说”到之后的“大胆说”“有礼貌地说”“配合动作清楚明白地说”,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这样,让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都能得到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螺旋上升。

(三)关注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口语交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除了语言这一因素外,还涉及交际手段、交际对象、交际环境、交际规则等因素。

新教材突破性地对这些因素加以关注,并以目标的形式提出要求。

如,教材一再出现“让别人听得见”“让别人听清楚”“让别人更明白”等表述,帮助学生明确交际的对象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