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提要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提要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提要一、单选(201)二、名词解释(45)1.5w模式:答: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的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2.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答:(1)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成为“循环模式”(2)该模式里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接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3)该模式的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3.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答: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得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做信息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4.“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答: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5.意见领袖答: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伊里调查”中发现,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

据此,研究人员做出了两极传播的推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6.知晓权答: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查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

7.传媒接近权答: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8.电视人和容器人答:⑴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明确提出“电视人”概念。

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中大多数人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⑵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内心世界类似于“罐状”容器。

容器人与他人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

“容器人”注重的自我意志的自由,但却易受大众传播影响。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9.使用与满足答:“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事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它是受众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理论。

10.把关人(没找到以下是把关的实质)(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了“把关人”概念: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2)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市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3)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4)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11.警钟效果(恐惧诉求)答:(1)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2)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1.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么迅速采取行动。

(3)“敲警钟”若把握不好分寸,容易刺激到人们而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12.主我与客我答: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2)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13.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答: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德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三、简答(简答从3—9 10+10)1、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P111)答:(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音像制作公司等等。

(组织性)(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克服时间、空间限制)(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一般人,非特定)(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包括思想、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5)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较难)(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简述并举例说明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

(P153)答:(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改善了受众的被动地位(如网络传播、双向电视等)(2)多媒体化—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多媒体电视、网络广播等)(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有助于改变资源垄断现象(如数字化、高速度化)(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如卫星、网络)3、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P113)答:(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①环境监视功能(了解)。

②社会协调功能(沟通)。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积累、保存)。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①环境监视、②解释与规定(提示行动)、③社会化功能(规范教育)、④提供娱乐。

(三)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知名度)、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舆论)、③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

(四)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⑴政治功能:①监督(收集情报)②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③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⑵经济功能:①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信②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③开创经济行为⑶一般社会功能:①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②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③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④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4、简述五种主要传播类型及其特点。

(P1)答:㈠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㈡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㈢群体传播:(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2)具有“我们”意识的主体共同性。

㈣组织传播:(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㈤大众传播:(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音像制作公司等等。

(组织性)(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克服时间、空间限制)(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一般人,非特定)(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包括思想、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5)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较难)(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5.简述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答:(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改善了受众的被动地位(网络传播、双向电视等)(2)多媒体化-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电视、网络广播等)(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有助于改变资源垄断现象(数字化、高速度化)(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卫星、网络)6.简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及表现答:内涵: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份,。

它指的是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

表现:(1)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作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2)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3)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4)“电影、广播电视节目、书籍、新闻报道等随处可见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它们所提供的并不仅仅是小溪和娱乐,同时也是传播社会价值或政治观点的工具;最终,它们会对全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

”7、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你如何认识?“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