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学期数学期末模拟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 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 /h ,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 /h ,客车经过x 小时到达B 地,卡车比客车晚到1h .根据题意列出关于x 的方程,正确的是( )A .16070x x -= B .106070x x+-= C .70x =60x+60 D .60x =70x-702.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A .235a b ab +=B .220a b ba -=C .32534a a a +=D .22321a a -=3.如图1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该正方体按如图2所示的位置摆放,此时这个正方体朝下的一面的字是( )A .中B .国C .梦D .强4.如图所示,OB 是一条河流,OC 是一片菜田,张大伯每天从家(A 点处)去河处流边挑水,然后把水挑到菜田处,最后回到家中.请你帮他设计一条路线,使张大伯每天行走的路线最短.下列四个方案中你认为符合要求的是( )A .B .C .D .5.七年级数学拓展课上:同学们玩一种类似于古代印度的“梵塔游戏”,有3个柱子甲、乙、丙,在甲柱上现有4个盘子,最上面的两个盘子大小相同,从第二个盘子往下大小不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如图),把这4个盘子从甲柱全部移到乙柱游戏即结束,在移动过程中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甲、乙、丙柱都可以利用,且3个柱子上的盘子始终保持小的盘子不能放在大的盘子之下,设游戏结束需要移动的最少次数为n ,则n =( )A .9B .11C .13D .156.我国古代数学的许多创新和发展都位居世界前列,如南宋数学家杨辉(约13世纪)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用如图的三角形数阵解释二项式()na b +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此三角形数阵称为“杨辉三角”. 第一行 ()0a b + 1 第二行 ()1a b + 1 1 第三行 ()2a b + 1 2 1 第四行 ()3a b + 1 3 3 1 第五行 ()4a b + 1 4 6 4 1根据此规律,请你写出第22行第三个数是( ) A .190B .210C .231D .2537.若m 5=,n 3=,且m n 0+<,则m n -的值是( ) A .8-或2- B .8±或2± C .8- 或2 D .8或2 8.若x =1是关于x 的方程3x ﹣m =5的解,则m 的值为( ) A .2B .﹣2C .8D .﹣89.若式子()222mx 2x 83x nx -+--的值与x 无关,n m 是( ) A .49B .32C .54D .9410. 已知:如图,C 是线段AB 的中点,D 是线段BC 的中点,AB =20 cm ,那么线段AD等于( )A .15 cmB .16 cmC .10 cmD .5 cm11.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都写有一个汉字,其平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则在该正方体中,和“我”相对面上所写的汉字是( )A .美B .丽C .琼D .海12.小文同学统计了某栋居民楼中全体居民每周使用手机支付的次数,并绘制了如图的直方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这栋居民楼共有居民125人B .每周使用手机支付次数为28~35次的人数最多C .有25人每周使用手机支付的次数在35~42次D .每周使用手机支付不超过21次的有15人二、填空题13.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m .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骑350m ;乙练习跑步,平均每分跑250m .两人从同一处同时同向出发,经过_________分钟首次相遇.14.一根绳子弯曲成如图1所示的形状.当用剪刀像图2那样沿虚线把绳子剪断时,绳子被剪为5段;当用剪刀像图3那样沿虚线b ()//b a 把绳子再剪一次时,绳子就被剪为9段;若用剪刀在虚线,a b 之间把绳子再剪若干次(剪刀的方向与a 平行).按上述规律用剪刀一共剪2020次时绳子的段数是________.15.关于x 的方程23x kx -=的解是整数,则整数k 可以取的值是_____________. 16.a 、b 、c 、d 为互不相等的有理数,且2c =,1a c b c d b -=-=-=,则2a d -=__________.17.已知方程2x ﹣a =8的解是x =2,则a =_____.18.若自然数n 使得三个数的竖式加减法运算“(1)(2)n n n ++++”产生进位现象,则称n 为连加进位数,例如10不是“连加进位数”因为10+11+12=33不产生进位现象;14是连加进位数,因为14+15+16=45产生进位现象,如果从10,11,12,。
,19这10个自然数中任取一个数,那么取得连加进位数的概率是__________. 19.一个角的余角为50°,则这个角的补角等于_____.20.一幅三角尺按如图方式摆放,且1∠的度数比2∠的度数大50,则2∠的大小为__________度.21.当n 取正整数时,(1+x )n 的展开式中每一项的系数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1)观察上面数表的规律,若(1+x )6=1+6x +15x 2+ax 3+15x 4+6x 5+x 6,则a =_____; (2)(1+x )7的展开式中每一项的系数和为_____.22.已知 10a =,211a a =-+,322a a =-+,…,依此类推,则 2019a =_______.三、解答题23.我市盘山、黄崖关长城、航母公园三景区是人们节假日游玩的热点景区.某中学对七年级(1)班学生今年暑假到这三景区游玩的计划做了全面调查,调查分四个类别,A 游三个景区;B :游两个景区;C :游一个景区;D :不到这三个景区游玩.根据调查的结果绘制了不完全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如图①、图②)如下,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求七年级(1)班学生人数;(2)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3)求扇形统计图中表示“B类别”的圆心角的度数;(4)若该中学七年级有学生520人,求计划暑假选择A、B、C三个类别出去游玩的学生有多少人?24.计算:(1)212(3)6(2)()3⨯--÷-⨯-(2)2313(3)(6)76÷-+⨯-+25.定义:若线段上的一个点把这条线段分成1:2的两条线段,则称这个点是这条线段的三等分点.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且AC:CB=1:2,则点C是线段AB的一个三等分点,显然,一条线段的三等分点有两个.(1)已知:如图2,DE=15cm,点P是DE的三等分点,求DP的长.(2)已知,线段AB=15cm,如图3,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在射线AB上向点B方向运动;点Q从点B出发,先向点A方向运动,当与点P重合后立马改变方向与点P同向而行且速度始终为每秒2cm,设运动时间为t秒.①若点P点Q同时出发,且当点P与点Q重合时,求t的值.②若点P点Q同时出发,且当点P是线段AQ的三等分点时,求t的值.26.学校餐厅中,一张桌子可坐6人,有以下两种摆放方式:(1)当有5张桌子时,两种摆放方式各能坐多少人? (2)当有n 张桌子时,两种摆放方式各能坐多少人?(3)新学期有200人在学校就餐,但餐厅只有60张这样的餐桌,若你是老师,你打算选择哪种方式来摆放餐桌?为什么?27.如图,点P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点P 、B 出发以1厘米/秒,2厘米/秒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点C 在线段AP 上,点D 在线段BP 上). (1)若点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2PD AC =,请说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点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 PQ -=,求PQAB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点C 、D 运动5秒后,恰好有12CD AB =,此时点C 停止运动,点D 继续运动(点D 在线段PB 上),点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 PN -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28.如图,在数轴上有四个点A 、B 、C 、D ,点A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2,点D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5, AB 长2个单位长度,CD 长1个单位长度.(1)点B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 ,点C 的数轴上表示的数是 ,线段BC = . (2)若点B 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C 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若BC 长6个单位长度,求t 的值;(3)若线段..AB ..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线段..CD ..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①用含有t 的式子分别表示点A 、B 、C 、D ,则A 是 ,B 是 ,C 是 ,D 是 . ②若0<t <24时,设M 为AC 中点,N 为BD 中点,试求出线段MN 的长.【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根据A 地到B 地的路程相等,可构造等量关系7060(1)x x =+,即可得出答案.解:根据题意,客车从A 地到B 地的路程为:70S x = 卡车从A 地到B 地的路程为:60(1)S x =+ 则7060(1)x x =+ 故答案为:C . 【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路程的应用题,注意设未知数后等量关系构成的条件,属于一般题型.2.B解析:B 【解析】 【分析】根据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解答. 【详解】解:A 、2a 与3b 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本选项错误; B 、原式=0,故本选项正确;C 、a 3与3a 2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本选项错误;D 、原式=a 2,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 【点睛】此题考查了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3.B解析:B 【解析】 【分析】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或者在头脑中模拟(想象)折纸、翻转活动即可求解. 【详解】解:由图1可得,“中”和第三行的“国”相对;第二行“国”和“强”相对;“梦”和“梦”相对;由图2可得,此时小正方体朝下面的字即为“中”的相对面对应的字,即为“国”. 故选:B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4.D解析:D 【解析】做出点A关于OB和OC的对称点A′和A″,连接A′A″,与OB、OC分别交与点M,N,则沿AM-MN-NA的路线行走路线最短.【详解】要找一条最短路线,以河流为轴,取A点的对称点A',连接A'N与河流相交于M点,再连接AM,则张大伯可沿着AM走一条直线去河边M点挑水,然后再沿MN走一条直线到菜园去,同理,画出回家的路线图如下: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熟练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B解析:B【解析】【分析】首先不考虑题目中最上面两个盘子大小相同的情况,分别求出盘子数量n=1,n=2和n=3时所需要移动的最少次数,而当有四个盘子,且最上面两个盘子大小相同时,相当于操作三个盘子的时候,最上面的那个盘子动了几次,就会增加几次,然后计算即可.【详解】解:首先不考虑题目中最上面两个盘子大小相同的情况,当盘子数量n=1时,游戏结束需要移动的最少次数为1;当盘子数量n=2时,小盘→丙柱,大盘→乙柱,小盘再从丙柱→乙柱,游戏结束需要移动的最少次数为3;盘子数量n=3时,小盘→乙柱,中盘→丙柱,小盘从乙柱→丙柱,也就是用n=2的方法把中盘和小盘移到丙柱,大盘移到乙柱,再用n=2的方法把中盘和小盘从丙柱移到乙柱,至此完成,游戏结束时需要移动的最少次数为3+1+3=7;当有四个盘子,且最上面两个盘子大小相同时,相当于操作三个盘子的时候,最上面的那个盘子动了几次,就会增加几次,故游戏结束需要移动的最少次数为7+4=11,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图形变化的规律问题,理解题意,正确分析出完成移动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6.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中的规律,即可求出第22行(a+b)21的展开式中第三项的系数.【详解】解:找规律发现(a+b)3的第三项系数为3=1+2;(a+b)4的第三项系数为6=1+2+3;(a+b)5的第三项系数为10=1+2+3+4;不难发现(a+b)n的第三项系数为1+2+3+…+(n-2)+(n-1),∴第22行(a+b)21第三项系数为1+2+3+…+19+20=210;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7.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求出m与n的值,即可确定出原式的值.【详解】解:∵|m|=5,|n|=3,且m+n<0,∴m=−5,n=3或m=−5,n=−3,∴m−n=−8或m-n=-2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法和绝对值的代数意义.8.B解析:B【解析】【分析】把x=1代入方程3x﹣m=5得出3﹣m=5,求出方程的解即可.【详解】把x=1代入方程3x﹣m=5得:3﹣m=5,解得:m=﹣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能得出关于m的一元一次方程是解此题的关键.9.D解析:D【解析】【分析】直接利用去括号法则化简,再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计算得出答案.【详解】解:∵式子2mx2-2x+8-(3x2-nx)的值与x无关,∴2m-3=0,-2+n=0,解得:m=32,n=2,故m n=(32)2= 94.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正确得出m,n的值是解题关键.10.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C点为线段AB的中点,D点为BC的中点,可知AC=CB=12AB,CD=12CB,AD=AC+CD,又AB=4cm,继而即可求出答案.【详解】∵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B=20cm,∴BC=12AB=12×20cm=10cm,∵点D是线段BC的中点,∴BD=12BC=12×10cm=5cm,∴AD=AB-BD=20cm-5cm=15cm.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的知识,注意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1.B解析:B【解析】【分析】利用正方体及其表面展开图的特点解题即可.【详解】解: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共有六个面,其中面“爱”与面“琼”相对,面“海”与面“美”相对,面“我”与面“丽”相对;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12.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直方图表示的意义求得统计的总人数,以及每组的人数即可判断.【详解】解:A、这栋居民楼共有居民3+10+15+22+30+25+20=125(人),此结论正确;B、每周使用手机支付次数为28~35次的人数最多,这是因为从直方图上可以看出,每周使用手机支付次数为28~35次的小矩形的高度最高,所以每周使用手机支付次数为28~35次的人数最多,此结论正确,;C、有的人每周使用手机支付的次数在35~42次,此结论正确;D.每周使用手机支付不超过21次的有3+10+15=28人,此结论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二、填空题13.4【解析】【分析】设经过x分钟后首次相遇,当相遇时,甲的路程-乙的路程=跑道一圈的长度,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经过x分钟后首次相遇,350x-250x=400,解得解析:4【解析】【分析】设经过x分钟后首次相遇,当相遇时,甲的路程-乙的路程=跑道一圈的长度,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经过x分钟后首次相遇,350x-250x=400,解得:x=4.所以经过4分钟后首次相遇.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找出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14.【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出n=1时,绳子的段数由原来的1根变为了5根,即多出了4段;n=2时,绳子为1+8段,多出了4×2段;即每剪一次,就能多出4段绳子,所以,剪n次时,多出4n条绳子,解析:8081【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出n=1时,绳子的段数由原来的1根变为了5根,即多出了4段;n=2时,绳子为1+8段,多出了4×2段;即每剪一次,就能多出4段绳子,所以,剪n次时,多出4n条绳子,即绳子的段数为1+4n.据此规律即可求解.【详解】∵n=1时,绳子为5段;n=2时,绳子为1+8段;;∴剪n次时,绳子的段数为1+4n;+⨯=(段).剪2020次时,绳子的段数是:1420208081故答案为:808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类的规律探索,关键是运用数形的思想分析出每剪一次,就能多出4段绳子.15.【解析】【分析】先求出含有参数k的方程的解,并列举出它是整数的所有可能性,再求出k的整数值.【详解】解:先解方程,,,,要使方程的解是整数,则必须是整数,∴可以取的整数有:、,则整数解析:1,3,5±【解析】【分析】先求出含有参数k的方程的解,并列举出它是整数的所有可能性,再求出k的整数值.【详解】解:先解方程,23x kx -=,()23k x -=,32x k =-, 要使方程的解是整数,则32k-必须是整数, ∴2k -可以取的整数有:±1、3±,则整数k 可以取的值有:±1、3、5.故答案是:±1、3、5.【点睛】本题考查方程的整数解,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方程解的定义.16.或【解析】【分析】分类讨论,当和时,然后利用得出的值.【详解】当时,∵,即,∴与必互为相反数(否则,不合题意),∴,∴,,∵,即,∴或,∴(不合题意,舍去),,∴,∴当解析:2或4【解析】【分析】分类讨论,当2a c >=和2a c <=时,然后利用1a c b c d b -=-=-=得出2a d -的值.【详解】当2a c >=时, ∵1a c b c -=-=,即221a b -=-=,∴2a -与2b -必互为相反数(否则a b =,不合题意),∴221a b -=-=,∴3a =,1b =,∵1d b -=,即11d -=,∴11d -=或11d -=-,∴2d =(2d c ==,不合题意,舍去),0d =,∴0d =, ∴22306a d -=⨯-=当2a c <=时, ∵1a c b c -=-=,即221a b -=-=,∴a c -与b c -必互为相反数(否则a b =,不合题意),∴221a b -=-=,∴1a =,3b =, ∵1d b -=,即31d -=,∴31d -=或31d -=-,∴4d =,2d =(2d c ==,不合题意,舍去),∴4d =, ∴22142a d -=⨯-=故答案为:6或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已知条件确定符号及去绝对值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去绝对值符号.17.-4【解析】【分析】把x=2代入方程计算即可求出a 的值.【详解】解:把x =2代入方程得:4﹣a =8,解得:a =﹣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方程的解即为解析:-4【解析】【分析】把x=2代入方程计算即可求出a 的值.【详解】解:把x =2代入方程得:4﹣a =8,解得:a =﹣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方程的解即为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18.;【解析】【分析】分析“连加进位数特点”可以判断:13、14、15、16、17、18、19是连加进位数,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详解】根据连加进位数的意义可以判断::13、14、15、16解析:7 10;【解析】【分析】分析“连加进位数特点”可以判断:13、14、15、16、17、18、19是连加进位数,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详解】根据连加进位数的意义可以判断::13、14、15、16、17、18、19是连加进位数,因为总共有10个数,所以取到“连加进位数”的概率是7 10.故答案是7 10.【点睛】本土主要考查了规律题型数字变化类和概率公式的应用,准确计算是解题的关键.19.140°【解析】【分析】首先根据余角的定义求出这个角的度数,再根据补角的定义得出结果.【详解】解:根据余角的定义,这个角的度数=90°﹣50°=40°,根据补角的定义,这个角的补角度数=解析:140°【解析】【分析】首先根据余角的定义求出这个角的度数,再根据补角的定义得出结果.【详解】解:根据余角的定义,这个角的度数=90°﹣50°=40°,根据补角的定义,这个角的补角度数=180°﹣40°=140°.故答案为:140°.【点睛】考核知识点:余角和补角.理解定义是关键.20.20【解析】【分析】根据余角、补角的定义计算.【详解】解:根据题意可知,∠1+∠2=90°,∠1-∠2=50°,所以∠1=70°,∠2=20°.故答案是:20.【点睛】主要考查了余解析:20【解析】【分析】根据余角、补角的定义计算.【详解】解:根据题意可知,∠1+∠2=90°,∠1-∠2=50°,所以∠1=70°,∠2=20°.故答案是:20.【点睛】主要考查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以及运用.互为余角的两角的和为90°,互为补角的两角之和为180度.解此题的关键是能准确地从图中找出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计算出结果.要掌握一副三角板上的特殊角之间的关系.21.27【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的规律,从而可以解答本题;(2)根据数学归纳法,写出前几项总结规律,从而可以解答本题.【详解】解:(1)由题意可得,(1+x)6=1+6x+1解析:27【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的规律,从而可以解答本题;(2)根据数学归纳法,写出前几项总结规律,从而可以解答本题.【详解】解:(1)由题意可得,(1+x)6=1+6x+15x2+ax3+15x4+6x5+x6,则a=20;(2)∵当n=1时,多项式(1+x)1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1=2=21,当n=2时,多项式(1+x)2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2+1=4=22,当n=3时,多项式(1+x)3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3+3+1=8=23,当n=4时,多项式(1+x)4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1+4+6+4+1=16=24,…∴多项式(1+x)7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27.故答案为:20,27.【点睛】本题考查整式的运算,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学归纳法解答本题.22.【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得出这一组数的规律,分为n为奇数和偶数二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因为,所以==-1,==-1,==-2,,所以n为奇数时,,n为偶数时,,所以-=解析:1009-【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得出这一组数的规律,分为n为奇数和偶数二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因为10a=,所以211a a=-+=01-+=-1,322a a=-+=-12-+=-1,433a a=-+=-13-+=-2,544=--2+4=-2a a =-+,所以n 为奇数时,1-2n n a -=,n 为偶数时,-2n n a =, 所以2019a =-2019-12=-1009, 故答案为:-1009.【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运算的规律,含有绝对值的计算,掌握有理数运算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3.(1)七年级(1)班有学生40人;(2)补图见解析;(3)108°;(4)计划暑假选择A 、B 、C 三个类别出去游玩的学生有325人.【解析】【分析】(1)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求得七年级(1)班的学生人数;(2)根据(1)中的结果和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求得选择B 的人数,从而可以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3)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求得扇形统计图中表示“B 类别”的圆心角的度数; (4)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求得计划暑假选择A 、B 、C 三个类别出去游玩的学生有多少人.【详解】(1)8÷20%=40(人),即七年级(1)班有学生40人;(2)选择B 的学生有:40﹣8﹣5﹣15=12(人),补全的条形统计图如下;(3)扇形统计图中表示“B 类别”的圆心角的度数是:360°×1240=108°; (4)520×401540-=325(人), 答:计划暑假选择A 、B 、C 三个类别出去游玩的学生有325人.【点睛】本题考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4.(1)17;(2)253 【解析】【分析】(1)先算乘方运算,除法化乘法,得到1129623⎛⎫⎛⎫⨯-⨯-⨯- ⎪ ⎪⎝⎭⎝⎭,再进行乘法运算即可求解;(2)先算乘方运算,去绝对值符号,得到()()1927676÷-+⨯-+,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即可求解.【详解】解:(1)原式1129623⎛⎫⎛⎫=⨯-⨯-⨯- ⎪ ⎪⎝⎭⎝⎭181=-17=(2)原式()()1927676=÷-+⨯-+ ()1173⎛⎫=-+-+ ⎪⎝⎭ 253= 【点睛】本题考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为解题关键.25.(1)DP 的长为5cm 或10cm ;(2)①5秒;②3秒、307秒或10秒. 【解析】【分析】(1)直接由题目讨论DP 为哪一个三等分点即可.(2) ①由题意列出t+2t=15,解得即可.②分别讨论P ,Q 重合之前与之后的三等分点即可.【详解】(1)当DP 为短的部分时,DP :PE=1:2,可得DP=5当DP 为长的部分时,DP :PE=2:1,可得DP=10(2)①当点P 与点Q 重合时,t+2t=15,即t=5.②当点P 是线段AQ 的三等分点时,AQ=15-2t111AP =15-2t 3AP =t ()⎧⎪⎨⎪⎩或222AP =15-2t 3AP =t ⎧⎪⎨⎪⎩()或332AP =5+2t-103AP =t ⎧⎪⎨⎪⎩()或331AP =5+2t-103AP =t⎧⎪⎨⎪⎩() 解得t=3或t=307或t=10.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线段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掌握线段的计算.26.(1)22,14;(2)4n+2,2n+4;(3)第一种,见解析【解析】【分析】(1)旁边2人除外,每张桌可以坐4人,由此即可解决问题;旁边4人除外,每张桌可以坐2人,由此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1)中所得规律列式可得;(3)分别求出两种情形坐的人数,即可判断.【详解】(1)有5张桌子,用第一种摆设方式,可以坐5×4+2=22人;用第二种摆设方式,可以坐5×2+4=14人;(2)有n 张桌子,用第一种摆设方式可以坐4n +2人;用第二种摆设方式,可以坐2n +4(用含有n 的代数式表示);(3)选择第一种方式.理由如下;第一种方式:60张桌子一共可以坐60×4+2=242(人).第二种方式:60张桌子一共可以坐60×2+4=124(人).又242>200>124,所以选择第一种方式.【点睛】本题考查规律型−数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探究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7.(1)点P 在线段AB 的13处;(2)13或1;(3)结论②MN AB 的值不变正确,112MN AB =. 【解析】【分析】(1)设运动时间为t 秒,用含t 的代数式可表示出线段PD 、AC 长,根据2PD AC =,可知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2)由AQ BQ PQ -=可知AQ PQ BQ =+,当点Q 在线段AB 上时,等量代换可得AP BQ =,再结合13AP AB =可得PQ AB 的值;当点Q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可得AQ BQ AB PQ -==,易得PQ AB 的值. (3)点C 停止运动时,12CD AB =,可求得CM 与AB 的数量关系,则PM 与PN 的值可以含AB 的式子来表示,可得MN 与AB 的数量关系,易知MN AB的值. 【详解】 解:(1)设运动时间为t 秒,则2,PD PB t PC AP t =-=-,由2PD AC =得22()PB t AP t -=-,即2PB AP =AP PB AB +=,2AP AP AB ∴+=,3AP AB ∴=,即13AP AB =所以点P 在线段AB 的13处; (2)①如图,当点Q 在线段AB 上时,由AQ BQ PQ -=可知AQ PQ BQ =+,AQ AP PQ =+13PQ AP AB ∴==13PQ AB ∴= ②如图,当点Q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AQ BQ AB -=,AQ BQ PQ -=AB PQ ∴=1PQ AB∴= 综合上述,PQ AB 的值为13或1; (3)②MN AB的值不变. 由点C 、D 运动5秒可得5,5210CP BD ==⨯=,如图,当点M 、N 在点P 同侧时,点C 停止运动时,12CD AB =, 点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11,22CM CD PN PD ∴==14CM AB ∴= 154PM CM CP AB ∴=-=- 2103PD PB BD AB =-=- 121(10)5233PN AB AB ∴=-=- 112MN PN PM AB ∴=-= 当点C 停止运动,点D 继续运动时,MN 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 MN AB AB ==; 如图,当点M 、N 在点P 异侧时,点C 停止运动时,12CD AB =, 点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11,22CM CD PN PD ∴== 14CM AB ∴= 154PM CP CM AB ∴=-=-2103PD PB BD AB =-=- 121(10)5233PN AB AB ∴=-=- 112MN PN PM AB ∴=+= 当点C 停止运动,点D 继续运动时,MN 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 MN AB AB ==; 所以②MN AB的值不变正确,112MN AB =.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相关计算,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8.(1)-10;14;24;(2)6或10;(3)①-t-12,-t-10,14-2t,15-2t;②3 2 .【解析】【分析】(1)根据AB、CD的长度结合点A、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即可找出点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出线段BC的长度;(2)找出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BC=6,即可得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①找出运动时间为t秒时,即可得到点A、B、C、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②由①中的代数式,进而即可找出点M、N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线段MN的长.【详解】解:(1)∵AB=2,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2,∴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0;∵CD=1,点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5,∴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4.∴BC=14-(-10)=24.故答案为:-10;14;24.(2)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t-10,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4-2t,∴BC=|t-10-(14-2t)|=|3t-24|.∵BC=6,∴|3t-24|=6,解得:t1=6,t2=10.∴当BC=6(单位长度)时,t的值为6或10.(3)①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t-12,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t-10,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4-2t,点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5-2t;故答案为:-t-12,-t-10,14-2t,15-2t;②∵0<t<24,∴点C一直在点B的右侧.∵M为AC中点,N为BD中点,∴点M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232t-,点N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532t-,∴MN=53233= 222t t---.故答案为:32.【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以及数轴,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点与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找出点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2)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BC=6,找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3)根据点的运动找出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M、N在数轴上表示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