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及其话剧曹禺●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我国著名戏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职,能善诗书。

曹禺幼年丧母。

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

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

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

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

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1937年发表《原野》。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后《原野》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

《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

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二、四大剧作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

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

幻灯片7(一)《雷雨》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

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

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

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

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人物●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

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繁漪是一个旧式的女性,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阴郁,但她聪明、美丽,在被压抑中试图追求自由和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

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

●《雷雨》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与残酷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悲剧性。

●主题:人生的挣扎与残酷。

●《雷雨》对挣扎和残酷的表现:周萍——四凤;繁漪——周萍;周冲——四凤;周朴园——繁漪(现实);周朴园——鲁侍萍(情感);“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

然而,“愈挣扎,愈深深地陷入在死亡的泥沼里”。

“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这种带有神秘的宿命论的无知力量对命运的把持更加增添了戏剧情节的残酷。

●《雷雨》意象:郁闷。

雷雨前的盛夏天气,暗示的是一种情绪、心理、性格和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

《雷雨》的人物都陷入一种欲望与追求的“情热”之中,人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渴求与走向自毁之路。

人在性、情欲、忏悔、破坏中生存,这些力量的聚积,超常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的压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使戏剧中人物表现出雷雨似的性格,预示着一场毁灭性的“雷雨”的到来.●序幕和尾声在整个戏剧中的意义:对悲剧情节的消解,符合传统的欣赏习惯,同时,让观众远距离观照戏剧情节,使之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达到对观众情感的净化、升华和超越。

这种结构,有传统中国戏剧的痕迹,有借鉴了西方戏剧的手法,使观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凸现舞台的地位。

目的是将观众交还到现实中来。

●艺术特征:情节连贯、紧凑,曲折,冲突富于戏剧化;语言简练,个性化,富于潜台词;●戏剧场景具有象征性和诗意特征。

(二)《日出》●《日出》:表现的是现代大都市的众生像,对“不足者”和“有余者”两个对立世界的表现,是对人挣扎困境的描写,人处于一种被捉弄和自然的淘汰之中,进入大都市的人们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大都市。

戏剧在高等大旅馆和下等妓院展开,作者对“不足者”是同情多于嘲讽,对“有余者”是嘲讽多于同情。

●陈白露是一个厌恶一切而又追求物质享受,清醒而又糊涂,热情而又冷漠,玩世不恭而又空虚绝望性格矛盾的交际花典型,是一个被社会毁灭,挣扎不出来的女性。

表现了现代社会女性生存的艰难和女性因为自身弱点而导致的悲剧性.●上层社会:潘月亭,张乔治,顾八奶奶,黑八●下层社会:翠喜,小东西,黄省三,●介于两者之间:陈白露,李石青,方达生●中心事件:陈白露试图搭救小东西。

●一.上层社会的黑暗糜烂。

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

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绘“不足”者的备受欺凌。

“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

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日出》控诉“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现实。

“天堂”与“地狱”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天堂还是地狱都充满了痛苦、挣扎、血泪。

陈白露想过豪华而有尊严的生活,“小东西”想摆脱蹂躏,翠喜想光明的做人,李石清想向上爬,黄省三想养活全家,潘月亭想越做越大……谁的“挣扎”都没逃脱“残酷”的命运。

●社会悲剧:●《日出》在情节上追求生活化,这点不同于《雷雨》的非现实性。

(三)《原野》●《原野》:蛮强生命毁灭的悲剧。

现实的复仇与人物灵魂挣扎的复仇之间的矛盾,将生命置入另外一种环境进行观照和思考。

属于心理的悲剧。

以仇虎复仇在道德、情感、伦理、欲望等多方面的矛盾来表现和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复仇背后写的是人性,戏剧情节是超逻辑的,不富于舞台的表演性。

《原野》写复仇者的沉重心理负担,说明冤冤相报永无出路。

仇虎为报家仇杀死了大星和小黑子,使焦家断了血脉。

自己也没逃脱死亡命运。

在这场仇杀中,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感人。

●金子是繁漪的化身,都是被禁锢的对象,金子是被财主禁锢,繁漪是被资本家禁锢。

金子的野性强于繁漪,金子没有撕裂的灵魂,因此就没有太多的痛苦,人生选择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的,金子的爱是灵肉统一,灵肉并存、灵肉对等的。

●艺术特征:整个戏剧借鉴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手法,具有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复杂的刻画了人的心理世界;强烈的散文化、诗化抒情特征。

(四)《北京人》●《北京人》:以三十年代北平城中一个处于解体过程中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为背景,充分展示了处于新旧交替历史时代各种人物之间表面和内在的矛盾冲突。

是对日常生活表面形态的关注,是对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关注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升华。

通过对没落贵族和封建士大夫文化熏陶的曾文清的“生命的空壳”的探索,同时对历史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批判和否定。

●《北京人》展示家道处于衰落中的人的精神与生存挣扎。

曾老太爷要守住他钱袋和棺材,曾思懿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并维持家政,曾文清想继续少爷的生活而不得,愫方愿意为人奉献终致失望出走。

一家人为了生存勾心斗角,用尽心思,吵嚷嚷,乱哄哄,最后死的死,走的走,留下的则没有生存的能力。

剧作和《雷雨》一样,揭示人的生存本能和自私本性及争斗本领。

●戏剧重点的表现了封建家庭背后强大的伦理力量对人的控制,以及心理、情感上对家庭的依附性。

●伦理是人逐渐摆脱其自然属性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标志,是对自然关系和无序的克服,但过于强大和严格的伦理关系,又桎梏了人,使其丧失了自由,于是,反抗封建家庭和社会伦理成为了一件艰难的事情。

三、曹禺的杰出贡献●1、创作了既可演出,又可阅读的剧本,把中国话剧推向了成熟。

●2、树立了中国话剧的高峰,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3、把人的心灵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睹之惊心动魄。

●4、多种艺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创造了戏剧的艺术典范。

●曹禺戏剧的美学特征●完整绵密的戏剧的结构;●浮雕式的人物性格;●准确、深刻、富于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浓郁的诗意;崇高美的美学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