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一)羲皇故里说伏羲天水是羲皇故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学术界已经证实伏羲最初活动在以天水为中心的陇山以西地区,北起平凉静宁县,南至西和县仇池山。

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

仇池山,四壁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

人皇起于刑马山提地之国。

上三则材料可看出,伏羲生地有成纪、仇池山、刑马山三处。

但第三则材料说人皇起于刑马山,不一定是说生处,好像是记述一次行动或人生事业成功的起点。

西晋大学士皇普甫谧《帝王本纪》所载伏羲“长于成纪”,有长大成人之意,所以伏羲生于仇池山之说脱颖而出。

“徙治成仓”则可以更好的解释伏羲氏族从产生后,在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域不断发生变化,并且留下了引起后人争论的足迹。

汉晋古籍不仅记载了伏羲生地,还记载了伏羲得以兆孕的传说。

记载也有好几则: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陇人王符的名著《潜夫论》中,也有类似记载: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伏羲生地的记载者,汉有王符,晋有皇普谧、王嘉。

他们都是甘肃东部人。

可见当时就有伏羲生地的热议,可能来自口头相授的民间传说。

说怪生皇牺,应是对华胥履迹生伏羲此事的评价。

《太平御览》本不是正史,记载者对此事就以之为怪。

确实,此事也够荒诞,但细细思索,并不见荒诞,倒像是实记,只是个人认识上的差异。

上古时期虽然蛮荒,但已有高低贵贱等级之分,并不是混乱不堪。

华胥履迹,是当时原始婚配生育仪式。

就像现在举行仪式封建迷信,问神求子。

王符《潜夫论》“大人迹出雷泽”,“大人迹”可理解为“大人之迹”或“大的人迹”。

“大人”是和周易“利见大人”句中同意同用。

伏羲在安定临泾(甘肃镇原)附近传说已久,尊伏羲为人祖,此说较为符合王符心声。

伏羲所出之事难免神秘,“大的人迹”是大多后读者所理解的意思。

其实,“大迹”变“大人迹”文本怪诞色彩没有变化,但内涵变小,确定大迹即人迹。

如前笔者提到“履大迹”,可能是婚育的早期认识,性崇拜意识的流露。

所以,“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与上古淳朴而又玄幻历史相契。

“在”与“出”好像没有区别,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实则不然,“在”表示大迹一直存在于雷泽;“出”表示大迹的神奇出现,有机会性,不是常在,过后即消失。

雷泽中显现大迹可以说今人不知所指,找不到所谓大迹为何。

大迹是上古婚配的一种资格或机会。

大迹是运动的变化的,它的出现标志不寻常的孕兆。

就像古代帝王开科举是举子们的机会一样。

大迹出现在雷泽。

天下不可能只有一雷泽,每一个氏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雷泽。

生育对上古人来说,是神秘不可理解的,也有时认为是妖邪不堪。

女子要通过氏族首领破处镇邪后,其它人才敢驾驭。

不像我们想象的群婚或乱混。

每个时代有它婚育观念和办法。

一个女子要被其崇拜的首领镇邪,机会不是说有就有,并且地点也不是固定的,但有常用的地方。

氏族最崇拜图腾,氏族首领就是图腾的法人代表。

然而图腾是一些龙凤虎豹熊鹿之鸟兽类,首领就代表了图腾形象,并且有职责保护同族人们,勇于献身。

上古破处镇邪就是人们对首领的期望、信任,也是对其献身精神的考验。

我们再说“雷泽”。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神话地理名著《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在吴西。

《史记·五帝本纪》和西汉《淮南子·地形训》也有类似记载,但均未记述具体位置。

这也印证我们之前的雷泽不定位的论断,即雷泽移位之说。

从《山海经》记载中,要说清孕育伏羲的雷泽,首先要找到吴西。

陇山分南北两段,北段习称六盘山(大陇山),南段则称为小陇山,中间大致以庄浪东的桃木山一带为界。

小陇山主峰古称五台山,此处上古称吴山、吴岳。

《尚书·尧典》载尧的最主要辅臣是“四岳”。

刘起釪指出:“四岳族之得名,是由于最初居在四岳山,即陇县的吴岳群山。

”吴岳山一直晚到《史记·封禅书》追记的秦朝历史,尚列为以华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

后来西人东迁,中原文化兴起才演变吴岳为五岳。

到后来东人西迁之时,西部文化早已式微,吴岳湮灭不被人所知。

所以,后世记载者、考证者,死认“五岳”,不知“吴岳”,给远古历史考证,打上了一个又一个死结。

伏羲族图腾为虎,虎古作虞。

虞古时往往写作吴。

所以古书上虞吴互用者多见。

笔者认为陇山之北段称龙山,南段小陇山可称为虎山。

虎山之西即是吴西。

吴西变“虎西”。

闻一多先生认为“伏羲”本是“瓠羲”。

我国著名学者王大有认为,华胥女孕生伏羲的“雷泽”应是甘肃西和县仇池山以西的“天池大泽”,今为礼县的雷坝,亦称大潭。

我国民间习惯用的潭、陂、泽、池、海、泡、荡、淀、泊、塘等称湖泊,都是湖泊的别称。

仇池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和县南境的大桥乡,海拔1791米,自然高度793米,山顶面积约5×3平方公里,小舟之状,四周红岩石壁、险要无比。

山泉遍布,溪水长流,是仇池山的一绮丽之处。

仇池山上众多的泉水中,要数“石勺奇潭”最为妙绝。

这个小潭在仇池山西面的一处陡崖下。

一眼清澈如玉的泉水,顺着一个小石孔潺潺流出,正落在一汪木勺大小的石潭中,晶莹透明的潭水,长年不息,不竭不溢。

千百年来,附近老乡在此取水,舀去一勺,眨眼间又聚满一潭,且泉水甘洌醇厚,清凉可口,沁人心脾,有“积年之疾,一饮皆愈”之说。

山洞幽静,秀水叮咚,井藏有众多的古迹。

小有天是仇池山的一个石洞,洞里流水潺潺,洞口一眼清泉,碧绿澄清,明如宝镜。

每当星夜,扶壁下观,泉中星空闪烁,月影清晰。

洞顶有泉水倾注而下,银花朵朵,珠飞玉溅。

更为神奇的是,在仇池山下的青石崖边,有一小洞,涌出一眼碗口粗的山泉,注入洞口乱石间,汇作深潭。

每当清明前后,有银鱼尾尾,随水跃出,人称“神鱼洞”。

这种罕见的珍贵鱼种,从头到尾,完全透明,在它周围的无穷黑暗中十分显眼,但稍闻人声,即倏尔游回洞中。

打开卫星地图,竟然惊奇地发现,仇池山在卫星地图的形状,尤如一男根,而于仇池山相望的八佛崖前端,也尤如一女性生殖器。

联想到仇池山是人类始祖诞生的传说,大自然竟然有如此的巧合。

伏羲生于仇池山,现在只知山而少说池,上古不会是这样。

“仇池”应是“湫池”,即“雷泽”。

上古“雷泽”是雷神之大泽,是一处湫池。

秦岭古时统称华山,然而现在只把秦岭主峰叫华山。

古华山之阳,就是古华阳国;仇池山之阳则是常羊。

古“仇”通“常”,“池”通“羊”,所以常阳就是仇池。

又有传说: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

可见仇池山是孕圣胜地,神秘、神奇地都有些虚假,所以伏羲文化几近湮灭无考。

仇池山是孕圣之地,如前所述,伏羲氏是虎族。

此处又育神农氏。

神农炎帝图腾为鹿,号骊山氏。

繁体骊为“驪”,鹿字在下,礼县是骊县的字变,则上承炎帝之史;西和则有“羲虎”之音。

骊山氏炎帝族重本草,后来发展成烈山氏炎帝,崇牛图腾重农耕,就成为所传的神农氏。

伏羲生仇池山,长于成纪,徙治成仓。

所以,古代以“伏羲氏”为号的这一氏族发祥在今西汉水流域的仇池山(西和、礼县),之后成长于成纪(天水、秦安、静宁一带),再之后迁徙于陈仓(陕西宝鸡),都于陈,卒于宛丘(河南淮阳),葬于南郡,与其他氏族融合,发展壮大。

伏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西戎伏羲氏源于西和礼县,随后形成几支流动发展,一支入四川到云贵。

苗裔、纳西族等仍传伏羲就是他们的“初祖”,并有伏羲文化逸史。

形成伏羲女娲(傩公傩婆)太皞炎帝南蛮集团。

(按:傩音nuo,南人把老虎称“罗罗”;神农架佐证炎帝也沿袭伏羲发展模式。

)一支到成纪又一路向东,都于陈,形成中原文化之源,后融合发展为炎帝、黄帝华夏集团;形成太昊、少昊东夷集团。

传说伏羲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

《遁甲开山图》云:“女娲氏没。

大庭氏王。

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庖犧之号。

”《三皇本纪》云:“伏牺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十一年崩。

”传十五代,每代十年左右,在位一百五十年是可信的。

由女娲没再十五代并袭用庖犧之号可以看出,伏羲为皇之前是女娲在位,从女娲后人类由母系进入了父系时代。

“父系”是不是就是“伏羲”呢?我认为是的。

不要因为“父系社会”是历史学家用的新词就认为我在牵强附会。

不要以为名人名言就是哪个名人首创。

文化总是有其渊源,发展总会有可循脉络《遁甲开山图》所载看出,女娲、大庭氏王并列,其后才是“次有”的十四代。

可见大庭氏王是立都后第一代伏羲。

毋庸置讳,他就是诞生于仇池山的华胥氏之子,他生下不会有名吧,他只能属于哪个氏族。

大庭氏已是他到成纪后的氏族属性,这个可由大地湾遗址发现证实。

我们可以这样说明,伏羲在仇池山归属于氐族,以虎为图腾,风姓。

人皇起于刑马山提地之国。

(刑马山在今伯阳)“虎生风“于伏羲也有关。

成纪是伏羲肇启文明的中央地带。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人。

”《易传·系辞上传》也是说伏羲参看河图洛书,一画开天,自己先成“人”,难怪我们都把伏羲叫“人类初祖”、“人祖爷”。

这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后人尊为佛祖,教化生灵成“佛”惊人的相似。

伏羲长于成纪。

俗语说“长大成人”,与前说不悖。

成纪是女娲氏的辖区,我们就得说说女娲。

(二)葫芦河畔是娲乡秦安县是娲皇故里。

秦安每年举办桃花会纪念“人祖婆婆”。

女娲的记载没有伏羲多,大多都是为记伏羲而提到而已。

但娲皇故里的确认比羲皇故里要有说服力,异议不多。

“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春秋·世本》华胥女履大迹和雷神在仇池山生伏羲,怎么会生女子为女娲呢?传说中伏羲女娲后来亲兄妹还婚育无数,好多人为此煞费脑筋,寻求辩护证据。

华胥氏、雷神都属于西戎部落,东隔陇山,西向昆仑。

又被西华山(西秦岭)分为氐戎和羌戎,羌戎毗连狄戎。

雷公有两种形象。

一为“人头龙身”,一为“猴头鸟喙”。

则生伏羲者龙雷公,生女娲者鸟雷公。

可知华胥氏也有龙凤(鸟)形象之分。

羲母鸟华胥,娲母龙华胥。

总之,都是经过龙凤配,所以伏羲女娲“人面蛇躯”的记载和古代绘画是有根据的。

伏羲为虎女娲为蛙再婚育。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上古时“四象婚”又结合“交表婚”交替。

上古时亲兄妹绝对不能婚配。

伏羲女娲属于“交表婚”。

女娲诞生和伏羲相似。

龙华胥和鸟雷公在静宁附近湫池龙凤配。

现在,戎、氐部落发展过的地区湫池文化盛行。

遗留了一些祭祀礼仪及习俗。

但大多人不知是为了什么,以为另有所指。

形成各种传说流派。

有的以为是祭祀水神,在灵湫建庙供奉龙王者甚众。

母系氏族时,后代随母姓。

伏羲随华胥氏风姓,女娲随华胥氏云姓。

关于女娲文献记载有两说,其一风姓,其一云姓。

历来认为女娲和伏羲是亲兄妹,所以都风姓。

首先就出一个问题,亲兄妹一定不能成婚。

那就说出现了类似《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洪水泛滥,葫芦里藏羲娲避灾祸,世间再没人,兄妹二人成婚就说过去了,并接上了“抟土造人”的传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