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乐相马

伯乐相马

N 伯乐相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相马
释义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

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夸赞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

)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文字技巧。

近义词语别具慧眼、知人善任伯乐选马
反义词语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很稀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但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将马找到。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
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翻译
有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

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几眼,临走时又回过头去看了它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马说》原文
作者韩愈《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马说》注释
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
5 食:同“饲”,喂养。

6 故:因此
7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

虽:即使。

8 于:在。

9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10 槽枥:马厩
11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

以:凭借称:著称
12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3一食:吃一顿。

食,吃。

14 或:有时,或许
15 能:可以
16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7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8 石(shi),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

19 其:指千里马,代词。

20 是:这样,指示代词。

21才:才能。

22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3 且:犹,尚且。

24 欲:想要。

25 等:同等待遇。

26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27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8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9 策之:鞭打马。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0 之:代词,指千里马。

31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32 道:正确的方法。

33 食之:食,通“饲”,喂养。

34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5 材:通“才”才能。

36 鸣:马叫,
37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8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9 临:面对
40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1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

42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确实。

43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4 知:懂得,了解。

45 美:美德。

《马说》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