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四、教材分析:

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导入新】
通过《百家讲坛》于丹讲述《论语》的片段引入。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的含义
【探究学习】结合本P4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阴阳、农、杂、兵、纵横等思想流派。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彼此吸收和融合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
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

第二,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探究学习】“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解题关键: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路引领: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

答案提示:
A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B“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XX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的儒学
、孔子的生平
【探究学习】结合本P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
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

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严格等级制的教育制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

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

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4、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
道”,以德服人,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探究学习】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观点
其它
孔子
仁、克己复礼
以德治民
性相近
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本恶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探究学习】上表中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三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三、道家和法家
、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孔子同时代。

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学说。

把世界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提倡精神自由。

道家这种无为而治的经常在朝代初期使用。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

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
的历史发展趋势,为统治阶级接受。

这种依法治国的思想和我们的法治有本质区别。

【本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去粗存精,古为今用。

你能说出一些儒学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的事例吗?
【后作业】
【教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