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史 大题

中国史学史 大题

1、中国古代史学是如何产生?中国的史学起源很早,在从事历史记载和编写历史书中产生了史学。

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

但史学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

“祭酒”,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

“史学祭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

南朝时刘宋义帝在政府设了四学“儒、玄、史、文”,史学由著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后来四学改为四科。

唐初,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举取士的名目。

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

2、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3、《左传》的主要内容和史学贡献内容:《左传》记事从前722~前468年,30卷,约18万多字。

内容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记事以晋国、鲁国、楚国为多。

《春秋》有的绝大部分《左传》都叙述了,《春秋》没有的《左传》也有叙述的,所以记的事比《春秋》多13年,共记255年史事。

贡献:(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思想性提高了。

4、试述先秦史学的基本特点一是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

二是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

三是“直笔”、“曲笔”现象并存。

四是经史难分、史文难辨。

五是历史观念的丰富。

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

5、试述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历史观和治史的方法《史记》的史学成就:①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②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③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④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

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

对外国史如越南、朝鲜等也有记载。

⑤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

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⑥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治史方法: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2、实地考察。

3、亲身访问。

4、慎重取舍。

司马迁的历史观1、发展变化的历史观。

2、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6、试述《汉书》的价值和班固的历史观、史学思想与班固在历史学上的地位与影响《汉书》的价值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3、文字精炼,叙述有条理。

班固的历史观1、班固对历史总的看法是天命论加循环论。

2、夸大帝王在历史上的作用。

3、历史人物评价上有唯心色彩。

班固的史学思想1、历史编撰力求完备。

2、“宣汉”思想突出。

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地位与影响班固是断代史的创始人。

此后不仅纪传体,编年史亦写断代,所以被奉为断代史之祖。

《汉书》自出现至南北朝时期,为之作注解的就有二十多家,说明学习研究《汉书》的人之多。

唐朝颜师古集二十多家之注综合作注。

唐时研究《汉书》的人很多,有的一家几代研究《汉书》,出现了“《汉书》学”。

后代官私修史皆以之为楷模,但没有赶得上《汉书》的。

南宋郑樵反对写断代史,他扬马抑班,认为断代史把“会通”的意义破坏了。

而班固首创断代史,所以罪魁即是班固,他评马班曰“迁之于国,如龙之于猪。

”又说班固“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他认为《汉书》很大部分抄了班彪、司马迁的书,还没写完又由人续写,所写的只有《古今人表》,而《古今人表》又是质量最劣的。

班固受到此抨击是不公正的,班固写《汉书》对前人有继承,只是理所当然的事。

且班固并未割断历史,志都是通史,《货殖列传》、《古今人表》也都是通的。

郑樵主张不割断历史是对的,但不割断历史不等于就不研究断代史,写断代史不见得就割断了历史。

7、纪传体、编年体的优缺点纪传体优点:1、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历史事迹。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外史事可包罗万象。

2、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史,如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不知时间的事件等。

3、便于广泛地记载历史人物。

缺点:1、不能集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

刘知几曰“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

”2、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

编年体优点:1、便于表现历史事迹的时间顺序。

2、便于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可以避免叙述重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

”4、具有“资鉴”和“讽教”的重要作用,在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最直接、最简便的史书。

缺点: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一事隔越数年”。

2、难以记载年日不明或不能编年的历史事迹,如经济、文化有的不好编年。

3、易于编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方面的史迹。

4、记事简略,史料不丰富,难以完整地反映社会情况。

总之两汉时期是史学奠立基础的时期,从历史观、历史思想、史书体例等方面看,以后的史学大体不出此时的规范。

8、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表现和史学繁荣的原因具体表现是:撰史风气旺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这个时期史学繁富的原因:(一)史书本身的发展。

一门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

两汉已为其奠定了基础,此时已有规可循。

史学名著是史学发展的结果,又促进史学的发展。

(二)私家修史的兴旺(私家有二意义:一是针对官修的私修;二是私人家学相承修史)。

三国以后割据局面,使编史权力开放了,不是史官的人也可以写史书,写的人多了,成就也就明显了。

同时各割据政权都提倡写历史。

整个社会形成了注重历史、研究历史的风气。

史书多了就竞争,有对史书好坏的评论。

(三)纸的普遍使用。

汉初虽之有纸,但太昂贵,用竹简写书又太费事。

汉代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三千字的信,是用车拉去的。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日趋普遍。

编史须先抄写资料,纸避免了竹帛的笨重和昂贵,所以为写历史提供了方便。

9、陈寿《三国志》的优缺点其优点:1、取材谨严,所记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2、文字简练、有条理。

3、劝善益治。

简略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

现在看来其缺点是:1、体例不完备,无表志。

2、很多重要史迹没叙述或叙述过简。

3、在历史观上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天命思想。

4、回护司马氏及曹魏政权。

10、范晔《后汉书》的优缺点优点:一是把后汉史重新整理,所记内容丰富,删去了一些不重要的和不可靠的材料。

二是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类传。

三是史料价值高,文笔生动。

四是突出的史论。

缺点:据与现存不完整的其他后汉史比较,综合过去著作时,《后汉书》在取舍之间舍的过多;《续汉志》没有继承班固的食货、刑罚、艺文诸《志》这是很大的缺欠。

11、《华阳国志》及其主要内容正式的地方史是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开始的,主要记四川和陕西一部分的历史。

《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四川和陕西之一部分当梁州之地,故取名《华阳国志》,所记从上古到东晋。

内容分三部分:(一)历史地理,地理沿革、郡县设置的变化,山川、物产、风俗,特别是按地区把30多个少数民族情况讲得很详细。

(二)政治史,从上古到东晋此地区的政治历史,特别注意割据政权,东汉初的公孙述,东汉末的刘焉、刘正,三国时的刘备、刘禅,东晋初的李特、李雄等。

(三)人物传记,从西汉到东晋初年共记390多人,其中妇女50多人。

12、隋唐宋元时期“正史“编撰的突出成绩(一)唐官修前五朝史(梁、陈、齐、周、隋)(二)唐官修《晋书》(三)李延寿著《南史》、《北史》(四)后晋官修《旧唐书》(五)北宋官修《五代史》(《旧五代史》)(六)北宋官修《新唐书》(七)北宋欧阳修著《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八)元官修宋辽金三史13、试述刘知几《史通》的内容与特点、史学批评理论和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史通》的内容与特点《史通》原有52篇,失传3篇,现存49篇。

其中《内篇》36篇,《外篇》13篇。

此书四十九篇共83,000多字正文和原注9000多字,总计不到十万字。

《内篇》是其著作的主要内容,有系统,各篇之间有关联。

《内篇》主要讲历史编纂学,《史通》的主要贡献在《内篇》、在历史编纂学。

《外篇》无系统,各篇之间无关联,似杂论。

主要讲史官和史书的沿革,杂评过去史书的优劣得失。

古人著书常分内篇、外篇,并以内篇为主、外篇为辅。

《史通》的特点:1、评论有据。

每篇都有实例,都是从读书中总结出来的。

2、兼指得失,对任何史家史书都不感情用事,对班固和司马迁的缺点也不忌讳,对公认的坏的史书也指出其优缺点,有人形容刘知几为史学界的法官,似“老吏断狱”。

3、批评尖锐,对许多史家不真实的记载史实,痛斥,骂一些人为“奸贼”“凶人”。

4、主张明确。

不仅评论别人,还要提出自己的主张。

《史通》的这些特点是一般的史论书所难以做到的。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1、关于史书内容。

2、关于撰述方法。

3、关于体裁体例4、关于文字表述。

5、关于撰述原则。

6、关于史学功用。

7、关于史学批评范畴。

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2、表彰“直书”,贬斥“曲笔”。

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14、试述中国典制史的创立和发展《尚书》的《禹贡》和《洪范》是最早记典章制度的著作。

《禹贡》主要记贡赋和地理,《洪范》(译成现代文曰大法)主要记政治经济制度,也有天文、历法、五行。

从《史记》后成为纪传体的一部分“志”。

记载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

因以记政治制度为主,故称典章制度史。

但唐以前都无独立之书。

唐朝刘秩《政典》35卷专记自古以来的政治制度,如官制、兵制、刑志等,但仅限于政治制度,不合理。

唐朝杜佑《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对学术界影响很大,与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形成三通。

北宋王溥写《唐会要》、《五代会要》。

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北宋南宋官修的《宋会要》等,都是断代的典章制度史。

典制史自杜佑《通典》出而正式确立典制体史书体裁。

其后发展迅速,重大成就在于三通。

自典制体通史出现,对典章的沿革方明了。

修史最困难的是修典章制度史。

江淹有言,修史之难在于修志。

15、试述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情况与编撰方法、主要内容、优点和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资治通鉴》的著作情况及编纂方法司马光认为纪传史太多,繁杂无序太不方便,编年史则都是断代,故立志于通史编年史,《资治通鉴》起写于英宗时期,初名“通志”后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写了共19年,前四年在开封京城写,受政事干扰,后15年在洛阳写,环境安定了,在十五年中司马光付出异常辛勤的劳动,自称“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