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

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1、传说:.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

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1)八卦或是画卦。

黄帝时出现(2)结绳记事。

神农氏时出现(3)壁画。

远古时期出现(4)物语。

远古时期出现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5、仓颉造字,文字产生。

6、金文铸刻在钟鼎(一般是青铜器)彝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

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7、从历史学角度看从卜辞到金文的变化(1)文字由简到繁,记录越来越详细。

(2)记录内容有取悦神或向神灵请示转向记录人事,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轻。

(3)开始诞生出最早的历史意识。

(4)但是,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历史意识都还不完全自觉,其材料性质也只能看成是单纯的一条资料而不是汇编。

8、官史出现:周。

标志:五史制度。

9、春秋时期的国史:晋《乘》、楚《梼杌》、鲁《春秋》10、国史的特点和重要价值(1)时间长,都是经几代系统的记载,而非对短时期或者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录,但未完成由记录向著述的转变。

(2)记录内容详细完备,二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

民族关系、天文地理、历法时令、神话传说等(3)具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11、孔子和《春秋》: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春秋》又称《麟经》或《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是由孔子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在中国史学史上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当前史学界一般将之看成是私史正式出现的标志12、四家诗: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唯一的古文经)。

13、《竹书纪年》的价值:纠错、补史。

14、先秦取得的史学成就有哪些?(1)演变过程:A无有效工具的记录方式转向有效的记录工具B使用文字后,经历了传说、甲骨文、金文及国史和私史并行的转变(2)在此过程中取得的变化A体例体裁逐步成熟B树立起“君举必书”的原则C对史学价值“殷鉴”作用的重视D记录内容开始由天命向人事转换E数量增多F历史意识从无到有第二章1,、秦统一思想的手段焚书坑儒、秦的文献整理、秦刻石2、两汉思想统一手段:尊儒、谶纬3、石渠阁会议:汉宣帝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又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

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

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

又名《石渠论》。

4、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

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

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

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5、司马迁《史记》的流传者:杨恽。

6、《史记》的思想和价值(1)通古今之变,重视探究古今历史演变的趋势(2)究天人之际,讨论、回答天意与人事的关系问题(3)成一家之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7、刘向的《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祖,刘歆的《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8、刘歆的贡献(1)重新排列了六艺的次序,《易》提到首位,同时协助刘向将内朝秘藏中发现的《古文易经》,并校对通行的各种隶书本(2)首次披露了《古文尚书》和《逸礼》的来历,将秘藏的古文经本传出内朝,使更多的士人有学习的机会(3)首次把毛诗归为古文经典(4)首次把《周官》成为经,列入古文经典(5)重新整理《左氏春秋》,探求全书的义理9、刘氏父子的贡献(1)首先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内容、编目次序、最后写成范本的范例,对古代典籍初次系统整理,最大程度上恢复了古书原貌(2)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传统和原则(3)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有出色贡献(4)对后世史书和学术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10、班固《汉书》的传播者是褚遂良11、《汉书》的特点:博洽、创新12、荀悦《汉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13、秦汉史学取得了哪些成就?(1)政府控制学术,尤其是历史思想,史书编写的作法出现和成熟,并成为后世共同遵循的原则,而史家也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指导原则。

(2)史书数量增多,官史,私史发展比较迅速。

(3)纪传体通史,断代体这种题材正式出现。

(4)在先秦时期出现史学殷鉴,致用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挥。

魏晋南北朝史学成果丰硕,且在史学思想方面也承担承上启下的角色。

第三章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取得的成就(1)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史学地位提高,史书数量多,分类更细致(2)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外域情况的记载开始出现和大量增长(3)家史、谱牒和别传流行(4)通史撰述和历史笔记开始盛行(5)其他方面的成就:史考、史评、史注类著作的出现,专职史官出现。

2、谯周的《古史考》是第一部正式的历史考证著作。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兴盛的原因(1)社会背景:政治分裂,需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但更迭频繁的政权又无力组织和保障史官撰史,加之皇权相对衰落,对思想的钳制较弱,为私人撰史提供了宽松的政治、思想氛围。

(2)学术环境:经学衰落,史学独立,官史之坠修,君相之好尚,史学编写工具的改进。

4、陈寿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卷。

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

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

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5、唐修八部正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其中《晋书》因李世民为《武帝纪》、《惠帝纪》、《王羲之传》、《陆机陆云传》写制而被称为“御撰”。

6、刘知几的《史通》《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

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刘知几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变化和发展的,评价人物和事件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

他还反对是占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

7、刘知几的史学批评理论(1)史书内容。

强调对典章制度沿革历史和改朝换代之际原因的记载(2)撰述方法。

主要是史料采集,要求史学家严肃审查和采集文献,著作要播。

(3)关于体裁、体例。

提出六家二体的理论,各种体裁各有长处,记载时要有取舍。

(4)文字表述。

要求把史学和文学区别开来,坚持简要的原则,善用“晦”。

(5)著述原则。

提出直书与曲笔两种编写方式,对优劣进行比较,只有直书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史书作用。

(6)史学功用。

有上(惩恶扬善)、中(传承史事)、下(高才博学,名重一时)三等。

8、刘秩的《政典》,出现在杜佑之前的典章制度体。

9、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二百卷,唐杜佑撰,记载自上古至唐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杜佑对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

杜佑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基本集中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

在史实容量和撰述体例上都有诸多的限制,无力承担完整记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历史的任务,落后于社会的客观需要。

《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从此以后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出现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史的专书,丰富了传统史学的表现能力,也促进了史学服务于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的发展。

10、在唐代史学的新发展(1)史馆入禁中。

(2)宰相监修国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