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汪清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共6页,11道题(所有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一、古诗文阅读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0分,每小题2分)(1)沛公军霸上()(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3)沛公起如厕()(4)顷之未发,太子迟之()(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翻译下列句子(9分,每小题3分)(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

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由汉代刘向整理编辑而成。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使平得宰天下宰:分割B.陈涉起而王陈王:称王C.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D.楚使归,具以报项王具:详尽5.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C.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D.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

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阴险狡诈,面对项羽所派使者,他先是故意将其当成范增的使者盛重接待,又假装在知道是项羽使者后降低接待规格,这让项羽对范增起了疑心。

C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

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然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D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

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始终没能招致到天下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7. 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5分)译文:(2)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5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阅读(5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8小题。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8.诗歌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名篇名句默写(10分)(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

”(4)白居易《观刈麦》极写农民的辛苦劳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5)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仪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

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

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

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

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

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

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

先生在此,北大重生。

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

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

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

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

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

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

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

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

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

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

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

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

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6分)(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6分)(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