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消化与吸收

第十五章 消化与吸收

第五章消化与吸收【目的要求】明确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认识消化活动的整体性和神经,体液因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讲授重点】1.单胃的消化功能2.复胃消化的特点3.小肠的消化与吸收4.消化腺分泌的调节5.消化机能的整体性【学习难点】1.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2.胃肠激素3.胃液分泌的调节【课时】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消化(digestion)是指食物在消化管内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作用,由结构比较复杂、难溶解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比较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生理生化过程。

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消化与吸收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生理过程。

一、消化的方式1.物理性消化(physical digestion)物理性消化,也叫机械性消化,是指通过咀嚼和胃肠运动,磨碎、混合和转运食物的过程。

2.化学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通过消化液所含有的各种消化酶或植物性饲料含有的消化酶对饲料进行分解的过程。

3.微生物消化(microbial digestion)指动物消化道内共生的微生物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的过程。

微生物消化主要发生在复胃动物前胃和大肠以及单胃草食动物大肠等部位。

二、消化机能的个体发育个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发育包括三个阶段:①胚胎时期的寄生生活,完全依赖母体;②哺乳期的半寄生生活,依赖于特殊食物乳汁生存和发育;③断乳后的独立生活阶段,依靠自身的逐步发育完善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和能量。

在三个阶段之间的两个过渡时期非常关键:①出生时吃到初乳,决定了幼子存活;②断乳期仔畜自身消化机能的健全程度和对饲料的适应情况也影响到健康与存活。

三、消化道功能的整合1.消化道的神经支配(1)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 nervous system)①黏膜下神经丛(submucosal plexus),又称麦氏神经丛(Meissner’s plexus)②肌间神经丛(myenteric plexus),又称欧氏神经丛(Auerbach’s plexus)内在神经系统联系肠道感受器和平滑肌、腺体等效应器,形成局部回路,通过局部反射途径增强消化道的活动。

但在正常情况下,壁内神经丛受到外来神经系统的调节。

(2)外来神经系统(extrinsic nervous system)①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 直接作用于效应器或分布到内在神经丛,主要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

②副交感神经(paraparasympathetic nerve) 主要是迷走神经和支配后端大肠的盆神经。

多数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增强消化道活动。

少数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作用较复杂多样。

(3)外来神经的调节与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的关系四、胃肠激素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从激素种类和总量看,可以把胃肠道理解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一)胃肠道内分泌细胞1.形态特征(开放型细胞、闭合型细胞)2.分泌方式(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见下图)3.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脑-肠肽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双重分布的激素。

已知的有20多种,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 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

远距内分泌 旁分泌神经分泌(二)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胃肠道激素的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①调控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②对胃肠道的营养作用(trophic action);③对其他激素分泌起调节作用。

第二节机械性消化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道的肌肉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外,均为平滑肌。

消化道平滑肌除具有肌肉组织的共性,还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如有一定的紧张性,伸展性大,能进行不规则的自动节律性收缩,以及对化学、温度和机械刺激很敏感等。

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完成消化吸收功能。

1.基本特性(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2)伸展性大(3)紧张性收缩(4)自动节律性,不如心肌规则(5)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形成原因主要是K 外流,其次有Na-K 泵的生电作用(2)慢波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和周期性的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或慢波(Slow Wave),又称为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胃为3次/分钟,十二指肠为12次/分钟。

(3)动作电位:产生在慢波基础上,一个至数个。

去极相由慢钙通道介导的内向离子流(主要是Ca 2+,也有Na +)完成。

二、咀嚼和吞咽(一)咀嚼的意义咀嚼是由咀嚼肌群顺序收缩所组成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受意识控制。

咀嚼时,牙齿将大块食物切割、碾磨,使食物变碎;同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而便于吞咽。

咀嚼对食物进行的是机械性加工,属于机械性消化。

咀嚼不充分,可使粪便中未消化的食物成分增多。

(二)吞咽反射吞咽是使食物从口腔进人胃内的一系列反射动作。

吞咽时,首先是由于舌尖上举等动作,使食团进入咽部。

这是随意动作。

此时,由于食团对软腭的机械刺激,再引起一系列的不随意动作,包括: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使鼻咽通路关闭;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使咽与气管的通路关闭,呼吸暂停;由于喉头前移,食管上口张开,食团从咽部挤入食管。

此后,由于食团对咽和食管等处的机械性刺激,反射性地引起食管蠕动,将食团送到胃内。

三、单胃运动与胃排空1.主要形式(1)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on):咀嚼、吞咽食物时,食物对咽、食道等处的感受器刺激可引起胃头区肌肉舒张。

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摄入,而胃内压变化不大。

(2)蠕动(peristalsis) 蠕动是消化管共有的一种运动形式。

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其特点为管腔内食物的前方消化管平滑肌舒张(舒张波),食物的后方消化管平滑肌收缩(收缩波);由于舒张波和收缩波同时不断前移,食物便被收缩波推向前2.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胃排空指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排空由排空、暂停排空和再排空等交替进行,直至完全排空。

排空速度:稀的、流质>稠的、固体的食物,小颗粒>大颗粒,等渗溶液>非等渗溶液,糖>蛋白质>脂肪胃排空是复杂的反射活动。

包括外来神经、局部反射和胃肠道激素等多重调节。

(1)胃排空促进因素(2)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因素四、小肠运动(一)小肠运动的类型(1)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是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

(2)分节运动(segmentation contraction):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3)蠕动(peristalsis):可发生在小肠任何部位。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1)肠道神经的作用(2)外来神经的作用(3)体液因素的作用(三)回盲瓣(回盲括约肌)五、大肠运动与排粪(一)大肠运动(二)排便反射(defecation reflex)(三)饲料通过消化道的时间第三节化学性消化一、唾液唾液(saliva)的生理作用二、胃液(一)胃腺(二)胃液的性状、成分和作用1.盐酸,又称胃酸(gastric acid)(1)盐酸的生成(2)盐酸的作用2.胃消化酶(1)胃蛋白酶(pepsin)(2)凝乳酶(rennin)(3)胃脂肪酶 (gastric lipase)3.黏液(mucus)(1)可溶性粘液(2)不溶性粘液(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胃粘膜表面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形成的一道生理性屏障,可有效保护胃粘膜。

4.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壁细胞分泌,相对分子量为6万的糖蛋白,促进VitB12的吸收。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1.非消化期胃液的分泌2.消化期胃液的分泌3.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1)刺激胃液分泌的因素食物、Ach、胃泌素、组织胺等(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盐酸:胃窦PH降到1.2~1.5时,胃酸分泌抑制。

原因是¢ÙHCl直接抑制G细胞分泌,¢ÚHCl引起胃粘膜内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

十二指肠内PH降到2.5以下时,胃酸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胰泌素抑制胃酸分泌;HCl刺激十二指肠球部释放球抑胃素(bulbogastrone).。

脂肪:引起小肠释放肠抑胃素(enterogastrone),可能不是独立激素,而是数种具有此种作用激素的总称。

高渗溶液: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entero-gastric reflex)抑制胃分泌。

三、胰液(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水解糖类的酶:胰淀粉酶(pancreatic amylase)2.水解脂肪的酶:胰脂肪酶(lipase),可分解为甘油三酯、甘油一酯和甘油,最适PH为7.5~8.5。

胰脂肪酶只有在胰腺分泌的辅脂酶(colipase)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3.水解蛋白质的酶:主要有胰蛋白酶(trypsin)和糜蛋白酶(chymotrypsin)(二)胰液分泌的调节1.神经调节:食物的形象、气味,食物对口腔、食道、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通过神经反射(条件和非条件)引起胰液分泌。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2.体液调节:胰泌素(secrtin)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水分和碳酸氢盐,因而使胰液量大为增加,而酶的含量不高。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促进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消化酶及促进胆囊平滑肌收缩。

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四、胆汁(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肝细胞胆汁(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pH约7.4。

胆囊胆汁:颜色变深,pH约6.8,胆汁颜色由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决定。

成分:无机物有水、Na+、K+、Ca2+、HCO3-;有机物有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胆汁酸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称为胆盐(bile salt)。

2.胆汁的作用(1)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作为乳化剂,减小脂肪表面张力,使脂肪裂解为直径为3~10¦Ìm的脂肪微滴,分散在肠腔内,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2)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可聚合形成微胶粒(micelle),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

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3)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