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演示文档冬病夏治三伏贴 秦小花.ppt
演示文档冬病夏治三伏贴 秦小花.ppt
.精品课件.
27
4.皮肤出现小水泡,可表面涂以甲紫(龙胆 紫)溶液,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者,可先 用消毒针从水泡下端挑破,排尽泡液,或用一 次性注射器抽出泡液,然后涂以龙胆紫溶液收 敛,破溃水泡处也可涂以消炎软膏,外用消毒 敷料包扎,以防感染。
.精品课件.
28
5.如果水泡体积巨大,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
.精品课件.
25
2.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痒或 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
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 终止贴敷。
.精品课件.
26
3.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 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
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 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冬病夏治三伏贴
.精品课件.
1
主讲人:周海玲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夏至节气后贴“三伏贴 ”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对于冬季易发 的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有很 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夏至节气“冬病夏治”,可以起到扶正固本 ,固护脾胃,驱散体内的寒邪,提高机体免疫力 的功效。
.精品课件.
8
何谓三伏贴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它是在三伏天 对穴位进行药物贴敷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天灸的 一种。三伏天贴敷的时间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 个庚日,在时间治疗学上,中医认为庚日属金,以 五行而论,与肺相配,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 期。
.精品课件.
9
三伏贴的理论溯 源
明末清初张璐著《张 氏医通》载:“冷哮灸肺 俞、膏肓、天突,有应 有不应。夏日三伏中, 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 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 两、延胡索一两,甘遂、 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 入麝香半钱,杵匀,姜 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 等穴,涂后麻冒疼痛, 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 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 次,如此三次病根去 矣!”
.精品课件.
32
2016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 7月17日(周日) 中伏 7月27日(周三) 末伏 8月06日(周六) 加强伏 8月16日(周二) 加强伏 8月26日(周五)
.精品课件.
33
思考:
Q1. 为何要选在最炎热的三伏天气进行贴敷? Q2. 为何只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 Q3. 三伏贴治病疗效能否能立竿见影?
呼吸系统疾病:冬季容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 等患者,以及怕冷、怕风、冬季反复感冒的虚 寒体质患者。
可选定喘、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 膏肓等穴。
.精品课件.
14
小儿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过 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消化不良、遗尿等。
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肾俞、肺俞、 天突等穴。
.精品课件.
7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从体质与治疗论冬病夏治 冬病病人在冬季由于寒气太过而致病,即使到 了夏至阳气至盛之时
也未能消退,此时若补益阳气则可以有效克制体内阴寒之气 。一 可采 用辛温药 ,温阳祛寒,以消除冬病的病根。二 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 即在“夏至”以后 ,阳气渐去之时以温阳之药随而济之,起到助阳的作用。 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
.精品课件.
19
第三组穴位: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定喘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 俞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 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位 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精品课件.
20
禁忌症
01
02
03
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 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
.精品课件.
15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胀, 胃酸,胃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可选中脘、下脘、天枢、神阙、足三里、气 海、脾俞、胃俞等穴。
.精品课件.
16
骨关节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 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可选疾病部位或者临近的穴位以及曲池、足 三里、外关、阳陵泉等穴。
.精品课件.
30
小儿贴敷
小儿皮肤娇嫩,药物的选择和药量上都应与成 人区别,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太长, 年龄低一些的孩子一般为2小时,年长的孩子为 3-4个小时。
.精品课件.
31
贴敷疗程:
“三伏贴”并非是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许 多疾病需要连续治疗三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见 效。因此往往以三年为一个疗程,视患者病情 变化决定。同时,在治疗期间不建议擅自停服 治疗药物。
.精品课件.
12
三.药物贴敷于皮肤,不经过肝的“首过效应” 和胃肠道的破坏而直接作用于人体,且皮肤间 层具有储存特性,使药物浓度曲线趋于平缓, 避免了口服或注射给药途径表现出的时间-血 药浓度曲线的峰谷现象。同时结合腧穴特殊性 能,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维持较长的药效时 间。
.精品课件.
13
适应症及穴位选择
.精品课件.
2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操作简便、 适应症广等特点,属于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之一, 近年来,随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 伏贴”)日益推广普及,成为夏季开展的重要医 疗活动之一。
.精品课件.
3
1 冬病夏治理论源流及定义
2
三伏贴作用机理
3
三伏贴适应症
4
三伏贴禁忌症
病者,应禁止贴敷。
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 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 等,应禁止贴敷,有些药物如麝香
等孕妇禁用。
对药物或敷料成分 过敏者禁用。
.精品课件.
21
慎用范围
01
02
03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 它传染病者慎用
支气管扩张、糖尿病、血液病、恶 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 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慎用。
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精品课件.
5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从阴阳五行论冬病夏治 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复生,阴气开始消退,到夏至,阳气的盛复达到 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复生,阳 气开始消退,到冬至,阴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 尽头。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 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
5
三伏贴注意事项
.精品课件.
4
何谓冬病、缘何夏治
01
02
冬病,顾名思义,是指在寒冬季 节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 此类疾病都有虚证、寒症的共同 特点,患有“冬病”的人多属于阳虚
体质。
夏治,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 天也达到最高,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 选取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 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祛除体内陈寒, 并为肌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易发季节 不易被寒邪所伤。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
17
第一组穴位: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志室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膻中 为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 连线的中点
.精品课件.
18
第二组穴位:风门、膏肓、脾俞、天突。
风门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脾 俞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 突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精品课件.
10
三伏贴作用机理
一. 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 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 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
.精品课件.
11
二.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 其产生抗体,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 还可能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 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 腺皮质轴兴奋性,血清中的IgG、IgA 含量得到 提高,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 态。
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精品课件.
24
皮肤反应
1. 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肿、 小水泡、微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 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处理, 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 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 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若出现情况 以下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 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对症治疗。
.精品课件.
29
贴敷时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每 7-10天贴一次,每次贴3-6小时(成人),贴敷 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 敷者能够耐受为度。对于老年、体质偏虚者贴 敷时间可以
6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从四时气候论冬病夏治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即有记载,一年之中节气更迭:春温、 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也会随 之发生顺应改变,出现周期性盛衰。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 伏”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之达到顶峰,此为恢复 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 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可达到“冬病夏治”。
.精品课件.
34
.精品课件.
35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 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 带固定贴敷药物。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 膏,不宜用汽油或肥皂
等刺激性物质擦洗。
.精品课件.
23
贴敷药物当日尽量避免运动,减少出汗,注意 局部防水,若洗澡应进行淋浴,贴敷的局部皮 肤不要擦洗,以免导致破溃、感染、甚至影响 下次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