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原文|翻译【原文】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
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
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
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
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
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
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
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使者复曰:已死矣。
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译文】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景公,三人凭借勇武有力打虎而闻名。
晏子在他们面前经过,加快脚步,三个人却没有站起身。
晏子入宫,进见景公说: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蓄养勇力之人,对上要有君与臣的,在下要有长官和下属的次序。
在内可以用来禁止暴力,在外可以威震敌人。
君王得利于他们的功业,臣下佩服他们的勇力,所以尊崇他们的地位,提高他们的俸禄。
现在国君蓄养勇力之人,对上没有君臣的仪节,在下没有上下级的次序。
在内不能禁止暴力,在外不能威震敌人。
这是对国家有害的人呀,不如除掉他们。
景公说: 这三个人,捉拿恐怕不能捉住,刺杀又怕刺不中啊。
晏子说:这些人都是靠力气攻打强敌的人,不讲长幼之礼。
于是请景公派人送去两只桃子,说: 你们三个人为何不按功劳来吃桃子呢? 公孙接仰天叹道: 晏子是聪明人啊,他就是让景公计算我们的功劳的人。
不接受桃子,这是不勇敢。
人多而桃少,何不按功劳大小来吃桃呢?我打过一只野猪,杀过两只育子的母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与他人同享了。
拿起一只桃子站了起来。
田开疆说: 我率领军队两次打败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子而不与他人同享了。
拿起桃子站了起来。
古冶子说: 我曾经同君王渡河,一只大鳖衔着左边的骖马跃入黄河的激流。
那时候,我年少还不会游泳。
潜入水底行走,逆流走了一百步,顺流走了九里。
捉到大鳖杀了它,左手拽着骖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鹤一样跃出水面,渡船的人都说: 是河伯吧。
依我看,不过是大鳖的头。
像我这样的功绩,也可以吃桃子,而不与他人同享,你们两个为何不将桃子送还呢? 拔出宝剑立起身来。
公孙接、田开疆说: 我们不如你勇敢,功劳也比不上你,拿来桃子不推辞,是贪生呀。
但是不死,是不勇敢呀。
二人全都送还桃子,刎颈而死。
古冶子说: 他们两个都死了,我独自活下来,是不仁呀;用话羞辱人,夸耀自己的名气,是不义呀;怨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是不勇敢。
即然这样,他们二人同为一只桃子而死,很有节操,而我独为一只桃子死也是应当的。
他也送还桃子,刎颈而死。
使者回复说:已经死了。
景公用官服装殓了他们,并按士礼给他们送葬。
【繁体原文】公孫接〔一〕、田開疆〔二〕古冶子〔三〕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四〕。
晏子過而趨〔五〕,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見公曰:「臣聞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六〕,上有君臣之義,下有長率之倫,內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敵,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祿。
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七〕,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八〕。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
」因請公使人少餽之二桃〔九〕,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一十〕?」公孫接仰天而歎曰〔一一〕:「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功而食桃矣。
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一二〕,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一三〕。
」援桃而起。
田開疆曰:「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一四〕,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一五〕,而無與人同矣。
」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一六〕。
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一七〕,潛行〔一八〕逆流百步〔一九〕,順流九里〔二十〕,得黿而殺之〔二一〕,左操驂尾〔二二〕,右挈黿頭,鶴躍而出。
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視之,則大黿之首〔二三〕。
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二四〕而無與人同矣。
二子何不反桃〔二五〕!」抽劍而起。
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二六〕,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
」皆反其桃,挈領而死〔二七〕。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二八〕,不仁;恥人以言,而夸其聲,不義〔二九〕;恨乎所行,不死,無勇〔三十〕。
雖然,二子同桃而節〔三一〕,冶專其桃而宜〔三二〕。
」亦反其桃〔三三〕,挈領而死〔三四〕。
使者復曰:「已死矣。
」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三五〕。
【繁体注释】〔一〕孫星衍云:「藝文類聚、後漢書注作『捷』,頃公孫子車也。
」◎則虞案:事類賦二十六、爾雅釋水疏、御覽九百六十七、合璧事類別集四十二引均作「接」,柳河東集辯晏子春秋注誤作「棲」。
〔二〕孫星衍云:「姓田名開疆,陳氏之族。
」◎則虞案:藝文類聚八十六、事類賦、合璧事類、柳河東集注引俱作「疆」,後漢書卷六十、又九十注、爾雅疏引俱作「彊」,御覽九百六十七又作「強」,樂府解題作「田強」,案作「疆」者是。
〔三〕孫星衍云:「姓古名冶。
」◎劉師培云:「樂府解題作『固野子』,後漢書馬融傳『古冶』作『古蠱』,李注云:『與冶通。
』廣韻十姥『古』字注云『晏子春秋有齊勇士古治子』,則又引『冶』作『治』。
」〔四〕則虞案:藝文類聚、事類賦、御覽九百六十七、合璧事類、柳集注作「事景公勇而無禮』。
後漢書卷六十、又九十注引作「事景公以勇」。
爾雅疏引作「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
〔五〕黃以周云:「爾雅釋水疏引作『晨趨』。
」〔六〕則虞案:元本作「勇士之力也」,吳勉學本、綿眇閣本乙。
〔七〕王念孫云:「接上文曰『內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敵』,則此當云『內不可以禁暴,外不可以威敵』。
今本上句脫『可』字,下句脫『以』字,則句法不協。
」◎則虞案:指海本從王說校改。
〔八〕孫星衍云:「『中』一本作『忠』。
」〔九〕孫星衍云:「『餽』即『饋』假音字,三人餽以二桃,故云『少』。
」◎盧文弨云:「『餽』當作『饋』。
」〔一十〕則虞案:後漢書卷六十、九十注作「計功而食之」,類聚、御覽九百六十七、事類賦、柳集注作「三子計功而食」,爾雅疏引同,惟上有「令」字,皆節引也。
此「何不」二字極傳神。
〔一一〕則虞案:類聚作「公孫曰」,爾雅疏作「公孫接曰」,蓋皆略引。
〔一二〕孫星衍云:「呂氏春秋知化篇『譬之猶懼虎而刺猏』,高誘注:『獸三歲曰猏。
』古今韻會『豜』,集韻或作『〈豕肩〉』,『猏』則『豜』正字也。
」◎則虞案:後漢書卷六十,又九十注,皆作「持楯而再搏乳虎」,類聚引作「吾再拜隱虎功」,爾雅疏引「〈豕肩〉」上有「特」字,後漢書注及類聚蓋節引,當以爾雅疏引為是。
此脫「特」字,當據補。
廣雅釋獸:「特,雄也。
」特〈豕肩〉,為雄〈豕肩〉,「〈豕肩〉」者,說文謂「三歲豕」,搏三歲豕不為有勇,疑「麉」之假借。
說文:「麉,鹿之絕有力者。
」故與「乳虎」對舉。
爾雅釋獸:「麕,牡麌,牝麜,其子麆,其跡解,絕有力豜。
」是「豜」「麉」相通之證。
〔一三〕則虞案:爾雅疏引「無」作「毋」,下同。
〔一四〕孫星衍云:「『仗』,今本作『伏』,非。
據藝文類聚、後漢書注改。
『卻』,藝文類聚、後漢書注作『御』。
」◎蘇輿云「後漢書注見馬融傳。
拾補『仗』作『杖』,注云:『舊訛「伏」,改,「仗」亦俗』。
」◎則虞案:明本皆作「伏」。
〔一五〕則虞案:後漢書兩注引皆作「功可以食桃」,類聚同,惟無「桃」字;爾雅疏引與今本同,惟無「亦」字。
〔一六〕孫星衍云:「『銜』,今本作『御』,非。
據藝文類聚、後漢書改。
」◎劉師培校補云:「水經河水注云:『搜神記:「齊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黿銜左驂沒,眾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劍從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黿也。
左手持黿頭,右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步。
觀者皆以為河伯也。
」亦或作「江」「沅」字者也,若因地而為名,則應在蜀及長沙。
案春秋此二土並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無因而騁其勇矣。
劉向敘晏子春秋云云(文見上,不悉引),不言江沅矣。
又考史遷記云:「景公十二年,公見晉平公,十八年復見晉昭公,旌軒所指,路直斯津,」事或在茲。
又云觀者以為河伯賢於江沅之證,河作本非江神,又可知也。
』所引搜神記及本書,均足校此節同異。
」◎則虞案:類聚、後漢書兩注、御覽九百三十二引無「于」字,爾雅疏引有。
元刻本、活字本俱作「御」,楊本、凌本作「啣」。
「砥柱」者,孫星衍云「括地志:『底柱山,俗名三門山,在硤石縣東北三十里黃河之中。
』」〔一七〕則虞案:類聚諸引皆無此句,惟爾雅疏引有。
〔一八〕則虞案:藝文類聚八十六引作「冶潛行水底」,後漢書兩注引又無「潛行」二字,後漢書注蓋節引,類聚擅增也。
爾雅釋水:「潛行為泳。
」上言「不能游」,故於水底泳而行耳。
郭璞注引此文無「水底」二字,毛詩漢廣孔疏、郭注、邢疏引晏子同。
御覽九百三十二亦同。
〔一九〕則虞案:楊本「流」作「行」。
〔二十〕孫星衍云:「『順』,藝文類聚作『從』。
」◎黃以周云:「爾雅疏作『七里』。
」◎則虞案:御覽九百三十二引亦作「從」,爾雅郭注作「七里」,邢疏及毛詩疏俱作「九里」,黃以周未細校也。
〔二一〕則虞案:類聚作「得黿頭」,後漢書兩注及御覽爾雅疏俱作「得黿頭鶴躍而出」。
〔二二〕則虞案:爾雅疏引作「馬尾」。
〔二三〕王念孫云:「按『冶視之』上不當有『若』字,此涉下文『若冶之功』而衍。
爾雅釋水疏引無『若』字。
」◎俞樾云:「按『若冶』二字,衍文也。
『津人皆曰河伯也,視之,則大黿之首』,蓋津人始皆驚疑,以為河伯,及審視之,則大黿之首耳。
視之者津人,非古冶子也。
古冶子親殺黿挈其頭而出,復何視之乎?因涉下文『若冶之功』而衍『若冶』二字耳。
爾雅釋水疏引此文無『若』字,疑原文並無『冶』字,後人據誤本晏子增入之,而省『若』字也。
」◎黃以周云:「爾雅疏『首』下有『也』字,當據補。
」◎則虞案:指海本刪「若」字,作「冶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