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公开课(176)

教案公开课(176)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

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239班共有60名学生,其中,男生32,女生28人,男生积极性较低,女生积极性较高,经过一年半的初中阶段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他们的思维也日趋成熟;八年级是学生初中阶段成长的特殊时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八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品德发展的质变期,他们的思维与品德既可能向积极方面变化,也可能向消极方面变化;另外,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五、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六、导入新课:
(一)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二)知新闻,了解新闻相关知识1、学生默读新闻,用笔圈画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教师点拨: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过渡语)新闻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结构却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让我们一同了解。

2、教师简介新闻特点(出示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

(1)、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叫主体。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三)读新闻,把握新闻要点1、请学生模仿播音员放声朗读新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荻港要塞溃退锐不可当泄气歼灭2、请学生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依次找出新闻的要素。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教师出示行军地图,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学生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师点拨: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
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四)品新闻,体会语言特色1、(过渡)同学们看看,作者除了条理清晰的介绍渡江情况以外,又是怎样把渡江的全过程报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准确的动词?请同学们圈一圈。

(小组交流讨论)明确: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全文最后,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
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请你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①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例如:②从“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我听到了作者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

感情色彩鲜明。

3、教师小结:本文语言的特色是:语言鲜明、富有感
情色彩;语言准确、简明
(五)写新闻,小试牛刀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分析其结构,并为这则新闻拟一个。

新华社上海4月30日电(记者孙承斌李斌厉正宏)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30日晚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将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共同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理念,尽情畅想人类进步美好前景。

明确:——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隆重开幕(七)教师小结:新闻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它是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看书读报习惯,不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吧!(六)布置作业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以我校开展特色课外活动为题材,写一篇新闻报道。

(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板书设计:新闻:、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真实、准确、及时四、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学生虽然经常接触新闻,但对新闻的相关文体知识并不了解,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听新闻、知新闻、读新闻、品新闻、写新闻等五个教学环节,有条不紊的层层展开,并在导入中以上海世博会作为新闻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尾处再次以上海世博会为题材要求学生给这则
新闻拟,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活用。

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写新闻,整个教学过程扎实有效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关主题